有閑就有閑,讀書交友比這個更好玩。這本“休閑書”非常適合瀏覽——隨意閱讀。
有人把《夢的影子》歸為“無用之書”,我覺得這麽說也沒什麽。就像三兩個知心朋友,並不是因為“有用”才成為朋友。正是因為它們沒用,最舒服。
張超是官二代,富二代。他家裏有豪宅和房產,有很多奴婢仆人,家裏有很多寶貝,還有很多書籍和文物。在這樣富裕的環境下,他沒有成長為壹個紈絝子弟。據說是因為他父親管得很嚴,所以家訓裏寫著“窮者窮而無才,賤者窮而無誌”。所以,超超是個有抱負的年輕人,但他努力過,在仕途上沒有什麽進展,而且他愛讀書,愛藏書,所以轉行做了作家、編輯、出版人。
《夢的影子》是作者的散文集,記錄了日常生活中的壹些瑣事,以及讀書時的各種感受和聯想,用他的藝術眼光去評判山水、植物、庭院、器物。正如他自己所說,“山水也是書,棋酒也是書”,“文章是桌上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所以世人稱這本書為“風流”。
200多頁的書,不算厚,記錄了219篇短文,每篇課文後都有評論。看書就像看張超的朋友圈。時不時聊些花鳥魚蟲,言情,園石,突然發些感慨,寫些評論,輕輕冷笑人生,時事政治。他的壹群朋友也在後面加評論,附議,補充,延伸,或者開玩笑,有的評論也很精彩——明明是朋友圈的回復。
張超的性格沈穩安靜,不喜歡奢華浮躁的東西,但是很好客。他把天下賢士都留住,然後壹起喝酒寫詩,幫助窮客人。難怪在朋友圈還是紙制品的時候會有這麽多回復:
“天下有知己,不可恨。不僅是人,還有物。如:菊以淵明為知己,梅以河靜為知己,竹以為知己,蓮以蓮溪為知己,桃以秦人為知己,杏以董楓為知己,石以為知己,荔枝以太為知己,茶以魯通、魯豫為知己,香草以淩為知己,芭蕉。壹旦妳與它達成協議,妳將永遠不會改變。若松在秦之初,鶴在魏易,可說不能與民相聯。”
這是壹本很長的書,裏面有很多典故。比如“芭蕉以懷素為知己”。我們知道懷素的《野草》很有名,但是芭蕉和他有什麽關系呢?原來懷素種了很多芭蕉樹,他用芭蕉葉代替紙張練字。這裏每句話都有出處。如果妳不知道,妳需要查壹下。網上肯定能找到,但是閱讀的節奏會變得別扭。好在書中都註明了相關典故,上面壹段的註釋多達五頁,也值得推薦。(這本書本來是我兒子語文老師問的,真的很適合中學生看。它有簡短的文字和詳細的註釋。)
“花不能無蝶,山不能無泉,石不能無苔,水不能無藻,樹不能無藤,人不能無癮。”
這類似於張岱說的“人不上癮交不到朋友,所以沒有親情”。現在流行的說法是“做壹個有趣的人”。
“春聽鳥鳴,夏聽蟬鳴,秋聽蟲鳴,冬聽雪鳴;白天聽棋聲,月光聽笛聲;聽山中松聲,聽水中聲,無愧於此耳。小人若罵辱,妻若罵之,真不聾。”
自然界的各種聲音都很優美。突然聽到“少年小人罵辱罵,兇妻罵罵”真的很刺耳,但突然看到“如果我不是聾子”就覺得會心壹笑。生活中有這樣的夫妻:妻子嘮叨、訓斥,丈夫就成了“選擇性聾子”。他的聽力好像有問題,經常聽不清對方在說什麽,但是壹說到其他有趣的事情,他的耳朵就突然變亮了。
“梅花邊石古,松下石拙,竹間石宜薄,盆中石宜巧。”
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靈性。壹朵花和壹塊石頭如果搭配得當,可以相得益彰。這種審美趣味不需要認同,但可以在擺放植物、設計插花、拍照時作為參考。
梅枝枯槁蒼白,旁邊放古石,既能照顧到梅樹的質樸,又能襯托出梅花的傲氣;松樹下的石頭笨拙而穩重,讓它看起來越來越挺拔;竹枝旁的巖石錯落有致,更能凸顯竹子安靜的氣質;盆景中的石頭要精致細膩,這樣才有獨特的魅力。
“對於知識淵博的朋友,比如讀不同的書;對於高雅的朋友,比如讀名人詩詞;對於謹慎的朋友,比如讀聖賢傳;對於搞笑的朋友,比如看傳奇小說。”
這個比喻很貼切。相反,讀不同的書,就像面對不同的朋友。
“多情之人不以生死為心,善飲之人不以冷熱為量,喜讀之人不以閑補。”
沒錯。不管妳忙還是閑,妳都可以讀幾篇這本書裏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