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散關的詩句 1. “鐵馬秋風大散關”詩句
出自南宋詩人陸遊的《書憤·其壹》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壹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賞析
本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遊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遊時年六十有二,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書憤”者,抒發胸中郁憤之情也。
2. 急求,有誰知道王維的《大散關詩》
大散關,亦稱“散關”。
位於寶雞市南郊川陜公路19.5公裏處的清姜河岸。因置關於大散嶺而得名(壹說因散谷水而得名)。
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遺址、範圍為南起秦嶺梁,北至二裏關。
散關設於西漢(壹說散關之名最晚當始於秦代),廢棄於明末。現在關址處立有:“秦嶺”石碑壹塊。
在散關嶺上的古散關關門遺址東面,立有“古大散關遺址”石碑壹塊。 大散關是關中西南唯壹要塞。
自古以來由巴蜀、漢中出入關中之咽喉,“關控陡絕”,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正如《史記》所載:“北不得無以啟梁益,南不得無以固關中”,因而,這裏也就成為了歷代兵家看重和必爭之地。
歷史上爭奪散關之戰有70多次。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采取韓信之說:“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自漢中由故道出陳倉還定三秦,經由此關;東漢建武二年(公元26年),延岑引兵進入散關至陳倉;漢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攻張魯,自陳倉過散關;蜀漢後主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出散關圍陳倉;南宋初年,金兀術為打通入蜀通道曾和南宋名將吳蚧反復拉鋸於此。
上述這些戰爭的發生,無不表明大散關在軍事上的重要. 大散關因重要的戰略地位, 自古以來是關中四大門戶(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西有大散關、北有蕭關)之壹。不僅如此,因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從古到今.,又是文人墨客、達官貴人及普通;老百姓遊覽之地。
據傳“老子西遊遇關令尹喜於散關“,授《道德經》壹卷;曹操過大散關留下了《晨上大散關》的詩;唐代王勃、王維、岑參、杜甫、李商隱等,特別是宋代陸遊、蘇東坡有關大散關的詩最多,影響也最大。佇立關址,縱目遠眺,但見群山疊嶂,古木翁郁,兩側的山峰如臥牛,如奔馬,又像密不透風的天然屏障。
大散嶺下,清姜河激湍奔流。這裏的自然風光特別優美。
大散關的山門,具有古代營寨式的建築風格。山門匾額是趙祖康民國25年寫的“古大散關”四個大字。
山門楹聯刻制了宋代詩人陸遊“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的詩句。 進入山門,正面是壹座古建大殿。
這是新修的陸遊祠。 陸遊是宋代山陰人(今浙江紹興)。
我國宋代芒名濤人。公兀1169年,抗金主將王炎任四川宣撫使,統領川陜抗金。
他任用了46歲具有愛國思想的詩人陸遊襄贊軍務。陸遊身著戎裝,親臨前沿大散關,執劍守關,躍馬殺敵。
並在大散關寫下了很多忠誠保國的詩篇。 祠正中為陸遊巨像,身高3米。
陸遊手持詩稿,昂首註目遠眺,氣態軒昂,表現了壹代文武全才詩人的不凡氣質。像後高懸著仿舒同先生題寫的“千古風流”四個大字。
兩側墻壁上繪制了陸遊生平壁畫,工筆重彩,栩栩如生。後墻上還書寫了陸遊在大散關所作的詩篇。
整個陸遊祠嚴整肅穆,端莊大方。 院內東側壹塊巨石上鐫刻了“飲馬泉”3個大字。
相傳是三國關雲長的坐騎赤兔駒過散關時,用馬蹄刨出來的泉水,至今不涸。 壹條由99個臺階連接的上關山路,像壹通天梯,繞過陸遊祠直通關嶺。
難怪唐代詩人王維在《大散關詩》中寫道:“危經幾萬轉,數裏將三休”。上了關嶺,路旁紫藤盤繞,橡樹成蔭。
盤山而上,便見解放戰爭時期軍事戰壕分布在關嶺的懸崖邊上。 關嶺南端有壹座青磚砌築的烽火臺。
這是當年報告敵情消息的設施。據觀察,從益門鎮到秦嶺梁就有幾個烽火臺。
幾經滄桑,現已蕩然無存,只有大散關嶺上仍存有古時的殘磚遺址。 登上烽火臺,放眸四瞧,東觀川陜公路,車水馬龍;南望寶成鐵路穿山越嶺;西眺散水奔流,諸峰崢嶸,秦嶺主峰,直插雲天;北顧關嶺,青山重重。
古散關上,有座5間2層敵樓,橫鎖關口。敵樓上懸掛著郭沫若先生“大散關”3個行草大字,古樸凝重,渾厚遒勁。
敵樓北墻上是巨幅山水畫《大散關圖》,為遊人展示了古大散關的風采;南墻上是工筆重彩畫《抗金圖》。 敵樓西側,民族英雄吳蚧、吳磷雕塑組像迎面而立。
雕塑風格整體概括,雕法明快,造形生動,有石雕效果。吳氏兄弟是宋代名將,宋史有傳:甘肅靜寧人,能文善武,屢立戰功,曾在大散關擊敗金兵10萬,名垂千古。
給後世留下了“三秦雄關名千古,二吳豪氣傳萬年”的美唱。 敵樓北面有眼“龍泉”,泉水清冽甘甜,從未幹涸。
據傳每遇大旱,當地百姓上山求雨取龍泉之水,下山供養,便有大雨而降,使五谷得以滋潤,讓萬民免遭饑荒。 大散關上有壹塊奇石,上有壹條白蛇,天然生動。
過去人們旅行,到了這裏,見到此石,便知已到大散關了。因此有大散關白蛇指路之說。
據民間相傳,當年白娘子為救許仙,到長壽山去盜靈芝草,被白鶴童子發現,交戰於白雲之上,被白鶴童子砍傷了頭,掉在地上,落在大散關這塊大石之上,就成了化石。 大散嶺上,還有壹座白菩薩塑像,站立於青山白雲之間,端莊秀美,慈祥可親。
這就是民間所傳的觀音菩薩過散關。相傳岐山下有壹村女,長得十分醜陋,村民都譏笑她永遠嫁不出去。
姐妹們也不願與她來往。忽有壹日,嫂嫂從她門前經過,聞到屋裏異香之味,就偷偷從窗外觀看,發現醜女卸掉頭套,現出本來面目,長得眉清目秀,十分美藐,不由叫出聲來。
“醜女”發現已有人識破了她的秘密,就在當天夜裏,離家出走。她向。
3. 陸遊《書憤》中有“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的詩句,這裏
D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宋金議和的認識,根據所學知識,正當抗金戰場上捷報頻傳,金兵節節敗退之時,宋高宗與宰相秦檜在1141年和金達成和約:宋向金稱臣;劃定疆界,東以淮河中流為界,西以大散關(陜西寶雞西南)為界,以南屬宋,以北屬金,紹興和議確定了宋金之間政治上的不平等關系,結束了長達10余年的戰爭狀態,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因此陸遊詩中的大散關詩南宋與遼的分界線,本題選D。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能力,該題要從兩方面看,對於南宋來說,和約是不平等的,但卻維持了長久的和平,有利於雙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再次說明了,民族關系中,和是主流,戰是次流,民族間的友好合作是主題。
4. 唐宋古詩中的"大散關"是指何處,那位給講講啊
大散關(在今天的陜西省寶雞市西南的半坡鋪)是關中西南唯壹要塞。自古以來由巴蜀、漢中出入關中之咽喉,“關控陡絕”,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正如《史記》所載:“北不得無以啟梁益,南不得無以固關中”,因而,這裏也就成為了歷代兵家看重和必爭之地。歷史上爭奪散關之戰有70多次。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采取韓信之說:“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自漢中由故道出陳倉還定三秦,經由此關;東漢建武二年(公元26年),延岑引兵進入散關至陳倉;漢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攻張魯,自陳倉過散關;蜀漢後主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出散關圍陳倉;南宋初年,金兀術為打通入蜀通道曾和南宋名將吳蚧反復拉鋸於此。上述這些戰爭的發生,無不表明大散關在軍事上的重要.
大散關因重要的戰略地位, 自古以來是關中四大門戶(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西有大散關、北有蕭關)之壹。
5. 有關函谷關的詩句
詠史詩·函谷關
年代:唐 作者:胡曾 體裁:七絕 類別:懷古
寂寂函關鎖未開,田文車馬出秦來。
朱門不養三千客,誰為雞鳴得放回?
:函谷關 作者:宋之問 朝代:唐 體裁:七律
函谷關
至人□□識仙風,瑞靄丹光遠郁蔥。靈跡才辭周柱下,
祥氛已入函關中。不從紫氣臺端候,何得青華觀裏逢。
欲訪乘牛求寶箓,願隨鶴駕遍瑤空
函谷關
何去西牛尋老聃,關樓南望起東山。
垂披發髻看多少,道德五千君又還。
年代:唐
作者:岑參
作品:函谷關歌,送劉評事使關西
君不見函谷關,崩城毀壁至今在。樹根草蔓遮古道,
空谷千年長不改。寂寞無人空舊山,聖朝無外不須關。
白馬公孫何處去,青牛老人更不還。蒼苔白骨空滿地,
月與古時長相似。野花不省見行人,山鳥何曾識關吏。
故人方乘使者車,吾知郭丹卻不如。請君時憶關外客,
行到關西多致書。
6. 關於中原的詩句
《示兒》(陸遊)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書憤》(陸遊)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壹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春晚寄微之》(白居易)
三月江水闊,悠悠桃花波。
年芳與心事,此地***蹉跎。
南國方譴謫,中原正兵戈。
眼前故人少,頭上白發多。
通州更迢遞,春盡復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