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楊貴妃的死因

楊貴妃的死因

楊貴妃天資聰穎,善於迎奉,又通曉音律,能歌善舞,美貌傾城,唐玄宗沈溺於楊貴妃的姿色之中,過著“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日子。範陽掀起的戰火驚醒了二人的美夢,楊貴妃隨唐玄宗逃至馬嵬驛後,不幸成為戰亂的犧牲品,至今其下落仍讓後人追尋。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門。

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余裏。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洛陽失陷,潼關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倉皇逃離京師長安,其寵妃楊玉環死於馬嵬驛。這非常引人註目的壹幕,不知引起多少文人墨客的詠嘆。然而,文人賦詠與史家記述是不盡相同的,對於楊貴妃的最後歸宿,至今還留下許多疑團,可謂眾說紛紜,莫衷壹是。

有人說,楊玉環可能死於佛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認為“賊本尚在”,請求再殺楊貴妃以免後患。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遂縊死於佛室”。《資治通鑒·唐紀》記載:唐玄宗是命太監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佛堂縊死的。《唐國史補》記載:高力士把楊貴妃縊死於佛堂的梨樹下。陳鴻的《長恨歌傳》記載:唐玄宗知道楊貴妃難免壹死,但不忍見其死,便使人牽之而去,“倉皇輾轉,竟死於尺組之下”。樂史的《楊太真外傳》記載:唐玄宗與楊貴妃訣別時,她“乞容禮佛”。高力士遂縊死貴妃於佛堂前的梨樹之下。陳寅恪先生在《元白詩箋證稿》中指出:“所可註意者,樂史謂妃縊死於梨樹之下,恐是受香山(白居易)‘梨花壹枝春帶雨’句之影響。果爾,則殊可笑矣。”樂史的說法來自《唐國史補》,而李肇的說法恐怕是受《長恨歌》的影響。

楊貴妃也可能死於亂軍之中。此說主要見於壹些唐詩中的描述。杜甫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祿山占據的長安,作《哀江頭》壹首,其中有“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於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的。李益所作七絕《過馬嵬》和七律《過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詩句,也反映了楊貴妃為亂軍所殺,死於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華清宮三十韻》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華清宮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艷”;溫庭筠《馬嵬驛》的“返魂無驗表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詩句,也都認為楊貴妃血濺馬嵬驛,並非被縊而死。

楊貴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說她系吞金而死。這種說法僅見於劉禹錫所用的《馬嵬行》壹詩。劉氏之詩曾寫道:“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行,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裏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回轉美目,風日為天暉。貴人飲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從這首詩來看,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陳寅恪先生曾對這種說法頗感稀奇,並在《元白詩箋證稿》中作了考證。陳氏懷疑劉詩“貴人飲金屑”之語,是得自“裏兒中”,故而才與眾說有異。然而,陳氏並不排除楊貴妃在被縊死之前,也有可能吞過金,所以“裏兒中”才傳得此說。

還有人認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而是流落於民間。俞平伯先生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和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他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之本意,蓋另有所長。如果以“長恨”為篇名,寫至馬嵬已足夠了,何必還要在後面假設臨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職是之由,俞先生認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當時六軍嘩變,貴妃被劫,釵鈿委地,詩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載的賜死之詔旨,當時決不會有。陳鴻的《長恨歌傳》所言“使人牽之而去”,是說楊貴妃被使者牽去藏匿遠地了。白居易《長恨歌》說唐玄宗回鑾後要為楊貴妃改葬,結果是“馬嵬坡下泥中土,不見玉顏空死處”,連屍骨都找不到,這就更證實貴妃未死於馬嵬驛。值得註意的是,陳鴻作《長恨歌傳》時,唯恐後人不明,特為點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紀》在。”而“世所不聞”者,今傳有《長恨歌》,這分明暗示楊貴妃並未死。

有壹種離奇的說法是楊貴妃遠走美洲。臺灣學者魏聚賢在《中國人發現美洲》壹書聲稱,他考證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而是被人帶往遙遠的美洲。

還有壹種說法認為,楊貴妃逃亡日本,日本民間和學術界有這樣壹種看法:當時,在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壹個侍女。禁軍將領陳玄禮惜貴妃貌美,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行至現上海附近揚帆出海,飄至日本久谷町久津,並在日本終其天年。

由上述可見,隨著時間的推移,關於楊貴妃之死的傳說愈來愈生動,當然,離開史實也愈來愈遠。其實,楊貴妃在馬嵬驛必死無疑。《高力士外傳》認為,楊貴妃的死,是由於“壹時連坐”的緣故。換言之,六軍將士憎恨楊國忠,也把楊貴妃牽連進去了。這是高力土的觀點。因為《外傳》是根據他的口述而編寫的,從馬嵬驛事變的形勢來看,楊貴妃是非死不可的。縊殺之後,屍體由佛堂運至驛站,置於庭院。唐玄宗還召陳玄禮等將士進來驗看。楊貴妃確實死在馬嵬驛,舊、新《唐書》與《通鑒》等史籍記載明確,唐人筆記雜史如《高力士外傳》、《唐國史補》、《明皇雜錄》、《安祿山事跡》等也是如此。

民間傳說楊貴妃死而復生,這反映了人們對她的同情與懷念。“六軍”將士們以“禍本尚在”的理由,要求處死楊貴妃。如果人們繼續堅持這種觀點,那麽,楊貴妃就會被當作褒姒或者妲己壹類的壞女人,除了世人痛罵之外,是不可能有任何的贊揚。即使她是人間什麽絕色或者盛唐女性美的代表者,也不會在人們的潛在意識中產生憐憫與寬恕。全部的問題在於:楊貴妃事實上不是安史之亂的本源。高力士曾言“貴妃誠無罪”,這話雖不無片面,但貴妃不是罪魁禍首,那是毫無疑問的。安史之亂風雨過後,人們開始反思,總結天寶之亂的歷史經驗,終於認識到歷史的真相。民間傳說自有公正的評判,對歷史人物的褒貶往往比較客觀。楊貴妃之死,既有其自取其咎的壹面,更有作為犧牲品的壹面。於是,人們幻想確實已死了的楊貴妃能重新復活,寄以無限的追念。

歷史揭密:絕色美女楊貴妃究竟有沒有亡命去日本

斯 米

楊貴妃是我國古代四大美人之壹,歷代文人騷客在描寫她和唐玄宗李隆基的宮廷愛情生活方面,真可謂嘔心瀝血,不異筆墨!但是,對於楊貴妃的死因,則說法不壹,至今還是壹個謎。

壹種說法認為,楊貴妃是被縊死的。

唐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安祿山叛軍直逼長安,唐玄宗倉皇奔蜀,途經馬嵬驛,六軍將士以咎在楊家,憤殺楊國忠,迫楊貴妃自縊,葬屍於坡前。這是歷來正典史籍的普遍記載。如唐人李肇在其《國史補》中說:“玄宗幸蜀,至馬嵬驛,命高力士縊貴妃於佛堂前梨樹下,馬嵬店媼收得錦靿壹只,相傳過客每壹借玩,必須百錢,前後獲利極多,媼因至富”。楊貴妃死於馬嵬驛的壹座佛堂梨樹下,這壹點確鑿無疑,而且搬屍時,楊貴妃腳上的壹只鞋子失落,導致壹位老太婆借此大發其財。對於這壹歷史事件,《舊唐書》、《新唐書》都說楊貴妃受縊死於馬嵬驛,與李肇的上述記載大同小異。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所引楊貴妃被縊的史料更為詳細:當嘩變的軍士殺了楊國忠後,護駕的六軍將士仍不肯繼續前進,唐玄宗親自下令,也無效。唐玄宗要高力士問軍中主帥陳玄禮是什麽緣故?陳玄禮回答說:“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唐辮宗聽後,最初不肯割愛,“倚仗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錄韋卻前言曰‘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願陛下速決!’而唐玄宗卻說:“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這時連高力士也壹反常態,對玄宗說:“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視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玄宗經高力士勸說,“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這樣才使六軍將士“始整部伍為行計”(《唐記》三十四)。

正典史籍幾乎都是以上的記載,而稗史、傳奇也有這樣類似的記載。元和元年(806年)冬,白居易任盩厔縣尉,他的好友陳鴻和王質也寓居該縣。壹天,他們遊覽仙遊寺,談到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異常感慨,王質建議白居易以此為題寫詩,白居易寫了膾炙人口的《長恨歌》,陳鴻寫了《長恨歌傳》。陳鴻是位史學家,在寫楊貴妃縊於馬嵬驛壹節時他是這樣記敘道:楊國忠處後,“左右之意未決。上問之,當時敢言者,請以貴妃塞天下怨。上知不免,而不忍見其死,僅袂掩面,使牽之而雲,倉皇展轉,竟就死於尺組之下”。

楊貴妃死於馬嵬驛,日本壹些著名的學者也持這壹說法。如日本當代著名作家。漢學家井上靖先生,他在收集了大量史實的基礎上,以細膩的筆調,寫了長達14萬多字的《楊貴妃傳》,把這位傳奇人物的悲歡離合,描寫得暢酣淋漓。關於楊貴妃的死,井上靖先生不僅與中國歷代學者觀點相同,而且還寫了楊貴妃本人臨被賜死前的態度。

另壹種說法則認為,楊貴妃沒有死於馬嵬驛,則當了女道士。這種說法,在當時就已經有了。如白居易《長恨歌》中記載:“無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說的是平叛後玄宗由蜀返長安,途經楊貴妃縊死處,躊躇不前,舍不得離開,但在馬嵬坡的泥土中已見不到她的屍骨。後來又差方士尋找,“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白居易在這裏暗示貴妃既未仙去,也未命歸黃泉仍在人間。後來壹些學者認為,根據白居易《長恨歌》所述,楊貴妃當是流落到了“玉妃太真院”(即女道士院),唐時女道士院實質與青樓無異,此時她已落花飄零了,這對玄宗說來真可謂“此恨綿綿無絕期”了。俞平伯先生從20年代末期在《小說月報》第20卷2號上發表的《<長恨歌>及<長恨歌 >的傳疑 》壹文起,直到解放後,壹直堅持這壹觀點。

第三種說法則認為,楊貴妃亡命到了日本。1936年,壹位日本少女在電視臺向日本電視觀眾展示了她的家譜等古代文獻,言之鑿鑿地聲稱自己是楊貴妃的後裔,這引起了壹陣小小的轟動(此事在竹內好主編的日文雜誌《中國》有記載)。日本有種說法,說死者是替身,楊貴妃本人則遠逃日本山口縣大津郡油谷町久津。據當地的傳說講,認為被縊身亡的,乃是壹名侍女。軍中主帥陳玄禮憐貴妃貌美,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密謀,以侍女代死。高力士用車運來貴妃屍體,察驗屍體的便是陳玄禮,因而這壹以假代真的計謀得以成功。而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飛快南逃,大約在今日上海附近揚帆出海。經過海上的漂泊,來到日本油谷町久津。

日本歷史學家邦光史郎在《日本史趣事集》中還若有其事地說:楊貴妃死後就葬在勻津的二尊院。至今當地還保存有相傳為楊貴妃墓的壹座五輪塔。在久津二尊院裏還供奉著釋迦牟尼和阿彌陀佛兩座立像,傳說是唐玄宗為了安慰楊貴妃而特意送到日本來的,現已被日本列為重點保護文物。

日本《中國傳來的故事》(1984年《文化譯叢》第5期)壹文中則是這樣記載的:“唐玄宗平定安祿山之亂,回駕長安,因思念楊貴妃,命方士出海搜尋,至久津向貴妃面呈玄宗佛像兩尊。貴妃則贈玉簪以為答禮,命方士帶回獻給玄宗。雖然互通了消息,但楊貴妃未能回歸祖國,在日本終其天年。”

應該說,楊貴妃縊殺於馬嵬驛,史料是比較翔實的,且已得到公認。但是,楊貴妃出逃當女道士和亡命日本的說法,也言之成理,證之有據,不能輕易地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