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晉文公卒。庚辰,將殯於曲沃。出絳,柩有聲如牛。蔔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將有西師過軼我,擊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鄭使告於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 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裏,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 西乞、白乙使出師於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禦師必於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後臯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秦師遂東。
譯文及註釋
冬天,晉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剛走出國都絳城,棺材裏發出了像牛叫的聲音。蔔官郭偃讓大夫們向棺材下拜,並說:“國君要發布軍事命令,將有西方的軍隊越過我們的國境,我們襲擊它,壹定會獲得全勝。”
秦國大夫杞子從鄭國派人向秦國報告說:“鄭國人讓我掌管他們國都北門的鑰匙,如果悄悄派兵前來,就可以占領他們的國都。”秦穆公向秦國老臣蹇叔征求意見。蹇叔說:“讓軍隊辛勤勞苦地偷襲遠方的國家,我從沒聽說有過。軍隊辛勞精疲力竭,遠方國家的君主又有防備,這樣做恐怕不行吧?軍隊的壹舉壹動,鄭國必定會知道。軍隊辛勤勞苦而壹無所得,壹定會產生叛逆念頭。再說行軍千裏,有誰不知道呢?”秦穆公沒有聽從蹇叔的意見。他召見了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三位將領,讓他們從東門外面出兵。蹇叔哭他們說:“孟明啊,我看著大軍出發,卻看不見他們回來了!”秦穆公派人對蹇叔說:“妳知道什麽?要是妳蹇叔只活個中壽就去世的話,妳墳上的樹都有兩手合抱壹般粗了(妳現在離中壽都過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聵)。”
蹇叔的兒子跟隨軍隊壹起出征,他哭著送兒子說:“晉國人必定在崤山抗擊我軍,崤有兩座山頭。南面的山頭是夏王臯的墳墓,北面的山頭是周文王避過風雨的地方。妳們壹定會戰死在這兩座山之間,我到那裏收拾妳的屍骨吧。”於是秦國軍隊東行。
註釋
(1)殯:停喪。曲沃:晉國舊都,晉國祖廟所在地,在今山西聞喜。
(2)絳:晉國國都,在今山西翼城東南。
(3)柩(jiù):裝有屍體的棺材。
(4)蔔偃:掌管晉國蔔筮的官員,姓郭,名偃。
(5)大事:指戰爭。古時戰爭和祭祀是大事。
(6)西師:西方的軍隊,指秦軍。過軼:越過。
(7)杞子:秦國大夫。
(8)掌:掌管。管,鑰匙。
(9)潛:秘密地。
(10)國:國都。
(11)訪:詢問,征求意見。
(12)遠主:指鄭君。
(13)勤:勞苦。無所:壹無所得。
(14)悖(beì)心:違逆之心,反感。
(15)孟明:秦國大夫,姜姓,百裏氏,名視,字孟明。秦國元老百裏奚之子。西乞:秦國大夫,字西乞,名術。秦國元老蹇叔之子。白乙:秦國大夫,字白乙,名丙。秦國元老蹇叔之子。這三人都是秦國將軍。
(16)中(zhōng)壽:有兩種解釋。1.參見中壽。2.中等年紀。不管哪種解釋,就句意,均為秦穆王諷刺蹇叔現已年老昏聵,要是妳蹇叔只活個差不多就去世的話,妳墳上的樹都有兩手合抱壹般粗了。
(17)拱:兩手合抱。
(18)肴(xiáo):同崤,山名,在今河南洛寧西北。
(19)陵:大山。崤山有兩陵,南陵和北陵,相距三十裏,地勢險要。
(20)夏後臯:夏代君主,名臯,夏桀的祖父。後:國君。
(21)爾骨:妳的屍骨,焉:在那裏。▲
賞析
蹇叔的論戰之道幾千年來壹直為世人稱道,被奉為“知己知彼”的楷模。然而秦穆公沒有聽從蹇叔的正確意見。秦穆公利令智昏,壹意孤行,執意要派孟明視(百裏奚的兒子)、白乙丙、西乞術(蹇叔的兩個兒子)三帥率部出征。蹇叔實際上已失去進諫的正常渠道,但他仍然不放棄努力——以“哭師”的形式來進諫,直言不諱地指出此次襲鄭的必然結果。在送別秦國出征之師的時候,痛哭流涕地警告官兵們說:“恐怕妳們這次襲鄭不成,反會遭到晉國的埋伏,我只有到崤山去給士兵收屍了。” “哭師”召來了秦伯的詛咒、辱罵,這在封建社會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但是蹇叔繼續進諫——以“哭子”的形式來進諫,準確地指出晉國“必禦師於崤”。想通過“哭子”的形式再次使自己的意見傳導給國君。
文中蔔官郭偃和老臣蹇叔的預見有如先知,料事真如神,秦軍後來果然在崤山大敗而歸,兵未發而先哭之,實在是事前就為失敗而哭,並非事後諸葛亮。
郭偃托言的所謂“君命大事”,不過是個借口,人們根據經驗 完全可以作出類似的判斷,乘虛而入,亂而取之,是戰爭中常用的手法。作為政治家和軍事家,如果不具備這種經驗和頭腦,應 當屬於不稱職之列。從蹇叔壹方看,他作為開國老臣,也具有這方面的經驗,對手並非等閑之輩,不可能在非常時刻沒有防備,因此,此時出征無異於自投羅網。
秦穆公急欲擴張自己勢力的心情,導致他犯了壹個致命的常識性的錯誤,違反了“知己知彼”這個作戰的基本前提。敵手早有防備,以逸待勞,必定獲勝;勞師遠襲,疲憊不堪,沒有戰鬥力,必定慘敗。其中原因大概是攻城略地的心情太急切了,以至 連常識都顧不上,當然是咎由自取。馬有失前蹄的時候,人也有過失的時候,而在利令智昏的情況下所犯的錯誤,則是不可寬恕的。利令智昏而犯常識性的錯誤,更是不可寬恕。
再說,當初秦國曾與晉國壹起企圖消滅鄭國,後來又與鄭國訂立盟約。此時不僅置盟約不顧,就連從前的同夥也成了覬覦的 對象。言而無信,自食其言,不講任何道義、仁德,這同樣應當遭天譴,遭懲罰。當人心目中沒有權威之時,便沒有了戒懼;沒有了戒懼,就會私欲急劇膨脹;私欲急劇膨脹便會為所欲為,無法無天。春秋的諸侯混戰,的確最充分地使人們爭權奪利的心理。手法、技巧發揮到了極致,也使命運成了最不可捉模和把握的東西。弱肉強食是普遍流行的無情法則,壹朝天子壹朝臣,泱泱大國可能在壹夜之間傾覆,區區小國也可能在壹夜之間暴發起來。由此可見,“先知”是沒有的;而充滿睿智並富有經驗者,往往被人們認為是“先知”。
這篇文章雖短,但結構上卻充分體現了《左傳》的敘事特色,即情節曲折多變,行文起伏跌宕,敘述有條不紊。文章以秦國老臣蹇叔諫阻、哭師、哭子為線索,復以秦穆公拒諫、詛咒相間其中,使全文在結構上起伏有致、曲折多變。
其次,這篇文章在塑造形象上也充分體現出《左傳》通過人物的語言和行動刻劃人物性格,將人物與情節結構融為壹體的特色。這篇文章雖短,卻成功地塑造了壹個老成先見、憂國慮遠的老臣形象和壹個剛愎自用、利令知昏的君主形象。兩個形象壹明壹暗,壹顯壹隱,然而又相互映襯,相得益彰。俗話說,姜是老的辣。蹇叔雖老,但仍不失足智多謀、思深慮遠。
作者簡介:丘明(姓姜,氏丘,名明),華夏人,生於前502年,死於前422年,享年80歲。丘穆公呂印的後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後為魯國太史 。左氏世為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於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為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壹起“如周,觀書於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並深刻理解孔子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