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戚繼光抗倭是怎樣的典故?

戚繼光抗倭是怎樣的典故?

明朝初年,日本正處於南北分裂混戰的後期。在內戰中因失敗而喪失軍職的武士,流亡海上,成為無業“浪人”。他們勾結本國的流氓、奸商,在日本封建主的支持下,成群結夥到我國沿海,大肆擄掠,明朝人稱之為“倭寇”。倭寇除了日本海盜外,還有不少從倭的中國人。嘉靖二年(1523),明政府撤消市舶司(明初在浙江、福建設立的對外貿易機構)後,斷絕了對外通商關系。沿海豪門勢家、海盜魁首組織船隊。冒禁闌出,有的竟同倭寇互相勾結,走私發財。而中樞秉政之人,利於販賣番貨,收受賄賂,包庇縱容,如“海盜汪直,通倭為亂,(鄭)曉議置重典,而嚴嵩頗寬假之”。兼之“兇徒、逸囚、罷吏、黠僧及衣冠失職、書生不得誌、群不逞者皆為倭奸細,為之向導”,這就更加助長了倭寇的侵略氣焰。由於明初社會比較安定,海防整飭,倭寇還未釀成大患。

明朝中葉以後、政治日益腐敗,開始了統治危機,倭患也隨之日趨嚴重。特別是明世宗嘉靖統治時期,政治更加腐朽。世宗崇信道教,妄求長生,二十余年不視朝,宮廷生活奢侈腐腐化。首輔嚴嵩貪婪成性。“私藏充溢,半屬軍儲”,文武將吏,多出其門下。以至沿海軍事設施大都荒廢,因而給倭寇大舉侵擾造成了可乘之機。而這時日本已進入群雄割據的戰國時期,兼並戰爭不斷發生。各地的封建諸侯為了加強自己的經濟力量,便支持並組織自己境內的浪人和商人,到中國沿海冒險。倭寇所到之處,劫奪財物,焚燒廬舍,奸淫婦女,屠殺和擄掠大量人口,甚至對所擄嬰兒“沃以沸湯,視其啼號,拍手笑樂”。倭寇慘無人道的暴行,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為了保家衛國,沿海地區人民展開了打擊倭寇的鬥爭。戚繼光就是在這壹時代裏鍛煉出來的壹位傑出的抗倭名將、民族英雄。

戚繼光(1528-1587)字元敬,號南塘,山東登州(今蓬萊縣)人。父景通,襲登州衛指揮僉事,歷官都指揮,是壹位精通軍事的將領。戚繼光幼年時“家貧,好讀書,通經史大義”。嘉靖二十三年(1544),戚景通死去,十七歲的戚繼光承襲了登州衛指揮僉事的官職,擔負起防禦倭寇的重任。倭寇的不斷侵擾,激起了這位青年將領殲敵衛國的怒火,就在這壹時期,他寫下了“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詩句,表達了他的偉大抱負。

嘉靖三十二年(1553),二十六歲的戚繼光升任署都指揮僉事,統率三營二十五衛所,督山東備倭事。當時山東的海防和其他沿海地區壹樣,工事殘破,器械不全,兵員缺額,軍伍不振。戚繼光到任後,立即著手整頓。他壹面“振飭營伍,整刷衛所”,壹面訓練士卒,嚴肅紀律。於是山東沿海的防務,日漸鞏固,倭寇為之斂跡。

嘉靖三十四年(1555)七月,因禦史雍焯的疏薦,戚繼光調轉浙江都指揮使司僉事,司屯局事。明年,升任參將,鎮守寧波、紹興、臺州三府。在對倭作戰中,戚繼光看到明朝軍隊腐敗無能,臨陣畏怯,壹旦遇到敵人,則“數裏以前,望賊奔潰,聞風喪膽”的現實,認為有必要訓練新軍,徹底消滅倭寇,“遂條上《練兵議》,請練越人以從事”。當時他的同僚和部下都蹙額認為不可,他們認為:“禦倭事自有督撫主持,且從來未聞倭可殺(盡)者,須待其飽載歸,浮海擊之,庶可獲功贖罪而漁利復不貲也。”然而戚繼光練新兵滅倭患的雄心並未因同僚和部下將領的反對而動搖。他在多年來與倭寇的鬥爭中,創造性地運用了許多傳統戰法,如“水陸兼司,陸戰尤切”;聲東擊西,示假隱真;出敵不意,突然襲擊;用寡擊眾,以正為奇;並力合勢,先重後輕等,都體現在他的軍事著作《紀效新書》中。

特別值得提及的是,他根據正反兩方面經驗提出的積極進剿以求盡殲的作戰方針。他針對僚屬中存在的消極防守思想,明確指出:“凡司三軍之上者必日練兵,夫必練字,即練絲者將生練熟以織彩之謂也。”他還認為:“倭非大創盡殲,終不能杜其再至。”意思是說,倭患能否真正解決,問題不在於是否能將其完全趕跑,而在於能否把他們徹底殲滅。他不顧僚屬們的勸阻,將其練兵剿倭計劃上給總督胡宗憲和巡撫阮鶚,胡宗憲和阮鶚迫於形勢,原則上同意了他的建議,但並未能立即付諸實施。直至嘉靖三十八年(1559),戚繼光才得招募了以勇敢著稱的浙江金華、義烏地方的農民和礦工四千多人,進行訓練,教以武藝,申明紀律;又根據江南地區山嶺多、沼澤多、道路狹窄曲折,兵力不易展開的地形特點,並針對倭寇善設伏、猛沖鋒、擅長短兵相接的慣技,創制了有名的“鴛鴦陣”法。這種陣法是以火器、弓箭作掩護,對敵人進行短距離搏鬥的壹種戰鬥隊形。它以十二人為壹戰鬥單位,最前壹人是隊長,領導小隊作戰。其余的人依次是:二人並列,壹持長牌,壹持藤牌;二人持狼筅;四人持長槍;二人持短兵;末壹人是炊事兵。在戰鬥開始時,敵人進至壹百步以內,放火器;敵人進至六十步以內,弓弩手放箭;再進,鴛鴦陣接著沖殺。以鴛鴦陣法進攻時,先是二牌手執牌並列前進,等到敵人長槍快及身時,牌手即投標槍擊敵,接著取腰刀砍殺。狼筅手各跟壹牌手身後,以保護牌手和掩護本隊前進。長槍手每二支分別照顧壹牌、壹筅,如長槍進刺不中,短兵手即殺上救應。鴛鴦陣法不僅長短兵器互相為用,以充分發揮各種武器的效能,而且把十二個人緊緊地結成壹個戰鬥整體,各盡其能,互相配合,因此就有可能戰勝個人武藝較精的倭寇。經過認真的訓練,新軍掌握了熟練的戰術和陣法,成為壹支具有堅強戰鬥意誌的隊伍,被人們稱為“戚家軍”。在此以後的禦倭戰鬥中,戚繼光就依靠這支新軍,貫徹執行他確定的“大創盡殲”、“以次剿除”的作戰方針。臺州之戰,就是壹個典型的戰例。

臺州之戰是戚繼光在臺州附近的新河、花街、上風嶺、長沙等地連挫倭寇的壹系列作戰,亦稱臺州大捷。

嘉靖四十年(1561),倭船五十艘、兩千余人聚集於寧波、紹興外海,伺機竄犯浙江沿海地區。壹股倭寇首先進犯臺州東南面的新河,在城外大肆劫掠,新河告急。戚繼光以唐堯臣率軍2千人救援新河,在新河城南重創倭軍,殲敵約200人,保障了主力軍的作戰。另壹路倭寇自桃渚(今浙江臨海東北)登陸後,向精進寺(在桃渚以北)進發,戚繼光此時已進抵寧海西南的梁王鋪。他得知消息,立即親率明軍以急行軍先敵到達臺州(府治在今浙江臨海縣)城外,由於連續行軍,部隊十分饑乏。此時,得知來犯之倭已進抵離城僅有2裏的花街,戚繼光立即決定主動進擊竄犯之敵,要求部隊為保衛臺州人民的生命財產而戰,“亟須滅賊而後會食”。部隊經過動員,個個“抵掌奮勇,莫不棄食以從”。明軍在戰鼓聲中進抵花街,戚繼光命令前鋒以火器隊輪番齊射,頃刻間擊斃敵寇多人。倭寇氣餒,把隊伍分成左右兩隊,從兩側攻擊戚家軍。戚家軍擺鴛鴦陣沖殺,正面、側翼壹齊出動,倭寇漸漸抵擋不住。狡猾的倭寇拋出大量金銀財物,企圖利誘戚家軍。但是有著鐵壹般紀律的“戚家軍”,卻置之不顧,繼續奮勇沖殺,倭寇大敗潰逃,大量淹死在水中。此戰***擊斃倭寇380人,俘敵酋2人,繳獲武器650余件,奪回被擄男女5千余人。

花街之戰不久,壹支兩千多人的倭寇,再犯臺州府城,在城東北的大田,大肆掠奪。戚繼光率領1500人,在中途的上風嶺設伏,以逸待勞,等敵人半數通過狹谷時,戚軍鳥銃突發,居高臨下,奮勇沖殺,倭寇倉皇應戰,全部就殲。戰後,原自寧海團前逃跑的倭寇,又聚眾兩千,聯艫18艘,在長沙(今浙江溫嶺縣東南)登岸,他們砍伐竹木,築壘結巢,企圖作長期的盤踞。戚繼光當時駐軍新河,他與僚屬研究後,立即決定以水陸兩軍聯合作戰,突然進攻據守長沙之敵。行軍中途遇雨,戚繼光指揮士兵冒雨前進。明軍分三路迫近倭巢,倭寇迎戰不利,紛紛奪船遁逃,但船只早被明軍焚毀,倭寇只得投海泅逃。因遇颶風,海浪滔天,泅海之倭全部淹死。畏縮於海灘的敵人,也被戚軍殲滅。此次戰鬥戚軍打得倭寇“只檣不返,而賊部中之梟雄悉絕”。

在壹個月的戰鬥中,戚家軍連戰皆捷,***斬獲倭寇1400余名,敵人焚溺而死者4千多人,給侵臺倭寇以殲滅性打擊。與此同時,浙江總兵盧鏜參將牛天錫等也殲滅了進犯寧波、溫州壹帶的倭寇,取得重大勝利,浙東倭患基本平息。

臺州之戰所以在東南沿海抗倭戰爭史上取得如此巨大的勝利,重要原因之壹是在戰略指導上,戚繼光堅持了“並力合勢,先討其重大者,然後以次剿除”的務在盡殲的作戰方針。

其後,在福建的禦倭戰爭中,戚繼光更加有意識地堅持這壹作戰指導方針,對分據各巢之敵,不是同時進剿,而是逐巢奪取,依次剿滅。如仙遊之戰即是壹例。

臺州大捷後,戚繼光由於戰功卓著,晉升為都指揮使。嘉靖四十壹年(1562)夏,福建沿海倭寇猖獗,戚繼光奉調援閩。在先後蕩平橫嶼(在福建寧德東北)、牛田(在福建福清東南)、林墩(在福建莆田城南)三大倭巢殲倭近萬人(包括脅從的明朝海盜流氓)後,戚繼光率部回浙進行補充休整。於是倭酋相互慶賀說:“戚老虎去,吾又何懼?”又收集殘兵敗卒,興風作浪,並奪取了興化城(今福建莆田),占領平海衛(在興化東南)。興化城的陷落,使“八閩俱震”,明廷再調戚繼光和俞大猷迅速入閩馳援。戚繼光接到命令後,於嘉靖四十二年(1563)二月,又到義烏募兵萬余人,邊行軍邊練兵,於三月開拔入閩。他寫信給福建巡撫譚綸,請其協調三軍行動,制定戰場紀律,以確保戰鬥的勝利。在平海衛的戰鬥中,戚繼光與總兵俞大猷、劉顯分兵三路協力作戰,斬敵2200余人,繳獲兵器3900余件,解放被擄男女3千余人。次日又擒斬逃匿之敵170余人,達到速戰全殲的目的。明軍壹舉收復了平海衛,進入興化府。

戰後,譚綸同戚繼光***商加強福建水陸防務事宜,並將議定的《倭寇暫寧條陳善後事宜以圖治安疏》上報朝廷。戚繼光部署方畢,倭寇又聚合27000多人,大舉入侵,福建形勢復趨緊張。為迅速徹底消滅倭寇,戚繼光上疏朝廷,請求給其“統壹浙、福之責,重以節制調度之權”。是年十壹月,朝廷任命戚繼光為總兵官,鎮守福建全省並浙江金、溫二府,負責水陸軍務。在這期間,戚繼光在軍事上的最重要貢獻是解仙遊(今福建今縣)之圍。

十壹月初,倭寇萬余向仙遊進犯,從四面將仙遊城包圍起來。當時城內守軍兵力單薄,戚軍尚未到達,戚繼光決定先取守勢,於敵外圍據險設壘,進行牽制,候援軍到來,再行進剿。十二月初,戚繼光的新軍六千人回到福建,戚繼光召集將領,商討殲滅倭寇,解仙遊之圍的方略和部署。戚繼光認為敵人兵力有壹萬多人,處於優勢,不能同時進攻倭之四壘,宜逐壹奪取。於是決定先以主力攻打南壘,然後再攻取東、西二壘,在城北之鐵山設置疑兵以牽制北壘之倭。二十六日晨,大霧彌漫,咫尺不見人。戚軍各部按計劃從營地出發,直逼倭壘。當時倭寇正在結隊攻城,戚軍將至城下,倭寇始發覺。戚軍首先猛沖倭寇南壘,火燒倭營,當即斬殺四五百人。余倭向東壘潰逃,戚軍轉攻東西壘,以“虎搏鷹擊”之勢,迅速焚毀倭寇三壘,***殺死倭寇壹千余人。余倭數千人向北壘奔逃,戚繼光督軍奮擊,又大敗之,敵人屍橫遍野。仙遊之圍於是解除。

仙遊之戰,是戚繼光在平海衛大捷之後取得的又壹次重大勝利。譚綸在評價這次作戰時說:“用寡擊眾,壹呼而輒解重困;以正為奇,三戰而悉收全捷。……蓋自東南用兵以來,軍威未有若此之震,軍功未有若此之奇者也。”對戚繼光的軍事藝術才能評價是很高的,也是十分允當的。

嘉靖四十三年(1564)二月,戚繼光又在同安王倉坪大敗倭寇,斬首數百,余眾奔漳浦,“繼光督各哨兵人賊巢,擒斬略盡”。少數殘倭膽戰心驚,流竄廣東覓舟歸國,“白晝輒相愕曰:“戚虎來矣,今而後始知犯華之不利也。”東南沿海倭患至是平息。

戚繼光領導東南沿海軍民的抗倭鬥爭,歷時十余年,前後數十戰,“飆發電舉,屢摧大寇”,建立了蓋世奇功,在當時和後世受到中國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紀念是理所當然的。他在禦倭戰爭中行之有效的壹些軍事策略和戰法,已成為留給中國人民抗擊外來侵略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