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建國才1871年。然而,歐洲大陸這個民族國家的新來者在極短的時間內爆發出巨大的能量,壹舉屹立於巨頭之列。原因是什麽?統壹與分裂這個痛苦的命題是如何影響這個國家的命運的?本文將試圖從歷史的角度和全球的視野,展現德國這片被古典音樂浸潤滋養、散發著古典哲學理性光芒的土地,在近200年追求民族團結崛起的曲折歷程中所上演的悲喜劇。同時也為討論國家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文明資源,為當前中國的現代化發展尋找了壹面鏡子,為人類的進步提供了思考。
隨著萊茵河的北流,我們生活的日子和它所見證的沈沙已經融入了歷史的深處,德國上空的硝煙早已散去,但歷史的記憶並沒有泛黃,也沒有褪色。這個在20世紀世界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國家,曾經是歐洲大陸的後來者。對於德國來說,過去的500年見證了榮耀與恥辱、繁榮與衰落的共存,由戰馬和盾牌組成的僵化社會使其迅速進入現代化。然而,第二帝國的現代化背負著軍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包袱,而納粹則極端暴力。他們把德國推向了征服擴張的道路,給世界和德國帶來了兩次災難。
當歐洲國家紛紛建立民族國家的時候,歐洲大陸中間的壹塊土地壹直處於解體狀態。對分裂有著痛苦記憶的德國人在思想上呼籲統壹的國家。通過不懈的努力,實現了經濟學家李斯特提出的通過經濟統壹實現政治統壹的道路,關稅同盟的建立打破了貿易壁壘,德國經濟迅速發展。熱血宰相俾斯麥在歐洲列強的夾縫中掙紮求生。在外交上做了充分的準備後,終於在1871年以三次對外戰爭完成了德國的統壹。他遵循歐洲大國平衡的原則,為德國的和平發展帶來了寶貴的空間。壹向高度重視教育和科技的德國,迅速站在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最前沿,用30多年的時間超越了英國,成為歐洲第壹、世界第二的經濟大國。然而,德國很快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二戰後,德國再次分裂。通過對戰爭的深刻反省,德國最終以和平的方式完成了國家的統壹。中歐最大的國家聯邦德國,在古典音樂的滋養下,散發著古典哲學的理性光芒。這裏曾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以現代大學和科技發明聞名,也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發源地。它以驚人的破壞力傷害了世界,也傷害了自己。這壹切都源於這個民族對長期分裂和戰爭的集體記憶。團結和強大成為德國發展的最大動力。在兩百年來追求國家統壹的曲折歷程中,這片屢屢讓世人驚嘆的土地上演了怎樣的悲喜劇?2005年6月3日,10,德國國慶日。柏林沒有舉行大型慶祝活動,市民自發聚集在勃蘭登堡門前,用自己的方式慶祝國家的生日。勃蘭登堡門,德國的國門,見證了德國坎坷命運的跌宕起伏。守護國家命運之門的女神,德國人稱她為和平女神。然而,兩百年前,攻占勃蘭登堡門的征服者從這裏搶走了和平女神。1806年10月27日,法蘭西帝國皇帝拿破侖以征服者的身份進入勃蘭登堡門。波拿巴。拿破侖率領強大的法軍像颶風壹樣橫掃歐洲,輕而易舉地征服了中歐這片土地。和平女神被作為戰利品從勃蘭登堡門移走,運回法國。屈辱再次降臨,喚醒了隱藏在德國人心中的痛苦記憶。在過去的幾百年裏,這片被稱為歐洲走廊的土地壹直是整個歐洲的戰場。德國人經常成為周邊歐洲列強的雇傭軍,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相殘殺。1648年,歐洲各國經過爭奪霸權的“三十年戰爭”,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最終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德國的劃分。在這壹年裏,這片土地被分成了314個大小國家,雖然他們也共享著“德意誌神聖羅馬帝國”的名號,但是當拿破侖的軍隊在1806年悍然入侵的時候,這個所謂的帝國已經無力抵抗。帝國最大的兩個國家普魯士和奧地利慘敗,普魯士被迫割讓壹半領土,支付1.5億法郎戰爭賠款。德意誌神聖羅馬帝國崩潰了。當這片土地上連壹個名義上的國家都不復存在時,人們就想起了德國詩人席勒的感嘆:“德國?它在哪裏?我找不到那個地方。“席勒的朋友歌德簡單地說,沒有壹個城市,甚至沒有壹個地方,這使我們堅定地指出,這就是德國。如果我們在維也納問這個問題,答案是這是奧地利;如果我們在柏林問這個問題,答案是這是普魯士。德國在哪裏?這個歷史性的問題折磨著每壹個德國人的靈魂。德國詩人用詩歌探索民族的未來;德國音樂家用音符表達奮鬥的激情;德國哲學家用思想來激發至高無上的民族崇拜。采訪:德國柏林洪堡大學近代史教授奧古斯特?溫克勒德國19世紀史的主題是統壹與自由。當時的德國還不是像法國和英國那樣的統壹的民族國家。19世紀德國統壹運動壹直追求建立民族國家和憲政國家。1814年,拿破侖被歐洲國家組成的反法聯盟擊敗。在英國和俄羅斯的領導下,成立了由38個州組成的“德意誌聯邦”,但每個州仍然擁有獨立的主權。因為,歐洲列強壹直不願意看到壹個統壹的德國在歐洲中部崛起。戰敗後,法國歸還了和平女神,但回到勃蘭登堡門的和平女神面對的仍然是壹個分裂的德國。也許歷史耐人尋味的原因就在於它的復雜和微妙。征服者拿破侖加重了這片土地的屈辱,但拿破侖卻成了德國統壹的推動者。他用武力掃蕩了在這片土地上存在了數百年的封建秩序,到處傳播法國大革命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原則。在法國大革命的指導下,德國人開始尋求建立壹個統壹自由的國家。羅伊特林根是德國南部壹個美麗而安靜的小鎮。200多年來,小鎮壹直享有弗裏德裏希?李斯特帶來的榮耀。在德國統壹的過程中,李斯特被認為是最積極、最有影響力的人物。采訪:德國羅伊特林根大學奧伊根教授?文德勒·李斯特認為,德國只有政治上統壹,才能與英法抗衡。這種統壹不是靠革命就能實現的,而是靠和平手段,而李斯特非常清楚這種統壹不是壹朝壹夕就能實現的,應該逐步實現,也就是說他認為應該先實現德國的經濟聯盟。在19世紀,當人們還習慣於用戰爭來解決民族問題的時候,李斯特的思想顯然超前了壹點。從經濟統壹到政治統壹,這不僅是壹個經濟學家的獨特眼光,也是壹個大膽的想法。提出這壹想法的現實原因是德國的經濟發展因分裂而受阻。在漢堡的海關博物館裏,有壹些當年德國各州使用的貨幣。最多的時候,這片土地上使用的貨幣有6000種。除了混亂的貨幣,各國還設置了無數壁壘,征收了沈重的關稅。從柏林到瑞士只有幾個小時的車程,但在19世紀初,他們要經過10個國家,辦理10個手續,兌換10次貨幣,繳納10次關稅。這些關稅壹方面嚴重阻礙了內部貿易,另壹方面也阻礙了德國經濟的發展和德國產品的競爭力。正是基於這個原因,李斯特認為,當時落後的德國要想發展,達到當時發達工業國家的水平,就必須消除這些內部關稅,為德國經濟的發展創造可能性,提高國際競爭力。李斯特呼籲所有國家建立全德關稅同盟,為此他四處遊說。但許多小國將他驅逐出境,德意誌邦聯第二大國奧地利稱他為“最危險的煽動者”。因為所有國家都不想取消關稅,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李斯特很弱。很長壹段時間,他沒有固定的職業和收入,也沒有正式的助理。但這壹切都沒能阻止他。十多年來,李斯特幾乎走遍了所有國家。最後,德意誌邦聯中最大的國家普魯士接受了李斯特的建議。經濟壹體化就像堅冰下的涓涓細流,慢慢匯聚。破冰的日子無情地到來了。1834+10月1日零時,在18德國各州的邊境上,滿載貨物的馬車如潮水般湧過,數百年來第壹次無需在邊境停留繳納過境稅。德國關稅同盟成立。它的領袖是普魯士。
在不同時期,只有那些根據自身國情和時代需要做出正確戰略判斷的國家,才能獲得歷史的青睞。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壹個“世界強國”並不是人口和面積意義上的大國,而是歷史“成為整個世界的歷史”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本來,西方列強還應該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意大利和奧地利等。也許這些國家的歷史不夠典型;但是,像荷蘭這樣的小國,是包含在大國行列中的。顯然,本片對大國的定義不是以土地和人口的大小或數量來衡量的。
那麽,本片定義的大國之間有哪些相似之處呢?
第壹,有過(或正在經歷)對外擴張的歷史或現在;
二、曾經或現在主宰世界,或殖民統治;
3.經歷過推翻封建王權或殖民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
4.在工業、科技、教育、文化、軍事和社會改革方面表現突出。
五、對近現代世界歷史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包括積極和消極兩方面)。
大國沈浮的變化也讓人深感感動。但真正打動我的是壹些細節。荷蘭貨船出海,被困在大風暴中。在它生命垂危的時候,堅決拒絕使用客戶的貨物,拼命把客戶的貨物送到指定地點,樹立了良好的信譽。
每壹個經歷過風風雨雨的大國,都可以成為我們的老師。西班牙和葡萄牙告訴我們,探索未知世界需要勇氣和好奇心,才能讓我們擁有別人不會擁有的東西;荷蘭告訴我們,無盡的資本力量可以創造奇跡;英國告訴我們,壹個國家的崛起需要科學文化理念的支撐;法國告訴我們,用武力征服世界,不能讓征服者長期站在國王的位置上;德國用壹戰和二戰的失敗進壹步印證了法國的教訓;德國也告訴我們,只有統壹完整的國家才能走上強國之路;日本告訴我們:要讓國家崛起,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前蘇聯的興衰告訴我們,社會大變革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美利堅合眾國告訴我們:要找到最合適的前進道路。
遺憾的是,我們今天離成為大國的目標還很遠。我們龐大的身體是空虛的,缺乏先進的思想文化基礎,卻充滿了許多封建、腐敗、落後、愚昧的東西,包括來自西方的垃圾。隨著對文革的全盤否定(包括對計劃經濟和蘇式社會主義的否定),人們的思想似乎出現了“真空”。舊的東西被否定了,新的東西沒有建立起來,甚至出現了“信仰危機”和“文化鴻溝”。人們似乎只相信金錢。無論是伏爾泰的啟蒙思想,還是馬克思的《資本論》;人們似乎對過去的儒家方式和今天的市場規則都不感興趣。實用主義,權錢交易,急功近利,損人利己,成為很多人遵循的“潛規則”。從連剛畢業的大學生也很快滑入了“傳銷”團夥。
德國的崛起告訴人們,只有團結才能強大。
當席勒還在感嘆德國在哪裏的時候,當英法已經走上世界舞臺的時候,德國還是壹些零散的國家。拿破侖橫掃歐洲給這個民族帶來了無盡的屈辱,但客觀上清除了舊的封建秩序,給法國帶來了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李斯特從經濟統壹到政治統壹的創造性構想給德國帶來了統壹的希望。關稅同盟使德國經濟強大,並為政治統壹奠定了基礎。然而,議會制的失敗表明,壹個後發國家要想強大,必須走上壹條全新的發展道路。
俾斯麥的鐵血政策最終統壹了德國,促進了德國的發展,而全民教育和全民素質的提高造就了德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趕上了電氣化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