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齊國的晏嬰是壹位很有才幹的國相。他第壹次出使楚國的消息傳出後,楚王對身旁的謀士們說:“晏嬰在齊國是有名的能言善辯之人。現在要來楚國,我想當眾羞辱他壹番,妳們看有什麽好辦法呢?”於是他們商議出了壹個壞主意。
這天,晏子如期而至,楚王設宴款待。當酒興正濃時,忽見兩個差役押著壹個被縛之人來見楚王,楚王假裝不知地問道:“這人犯了什麽罪?”差役趕緊回答:“他是齊國人,到我們楚國來偷東西。”楚王於是回過頭去看著晏嬰,故作驚訝地說:“妳們齊國人都喜歡偷東西嗎?”
晏嬰早已看出了楚王是在演戲,這時便站了起來,極其鄭重而嚴肅地對楚王說:“我聽說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時就結橘,如果將其移栽到淮河以北,結的果實就變成又酸又苦的枳(zhi)了。它們只是葉子長得十分相似而已,所結果實的味道卻大不相同。這是什麽原因呢?原來是水土不同的緣故啊!眼下這個人在齊國時不偷盜,到了楚國後卻學會了偷盜,莫非是楚國的水土會使人變成盜賊麽?”壹席話噎得楚王尷尬極了,只好賠笑收場。
時隔不久,晏嬰又被派往楚國公幹。楚王沒有忘記上次宴會上的難堪,總想伺機報復。他知道晏嬰的身材十分矮小,於是就吩咐在城門旁邊另外鑿開壹扇小門。當晏嬰到來之後,侍衛便讓他從小門進去,晏嬰見狀,立刻正色道:“只有出使狗國的人,才會從狗洞中爬進爬去。我今天是奉命出使楚國,難道也要從這狗洞中進去嗎?”侍衛們理屈詞窮,只好眼睜睜看著晏嬰從大門正中昂首闊步地進了城。
接著,晏嬰在拜見楚王時,楚王又用嘲諷的語調說:“齊國大概沒有多少人吧?”
晏嬰聞言,迅速予以糾正:“我們齊國僅都城臨淄就有居民七八千戶,街上行人摩肩接踵,人人揮袖就可遮住太陽,個個灑汗即如空中落物,您怎麽能說齊國無人呢?”
楚王聽罷,進壹步用挑釁的口吻發問:“既然齊國人多,為什麽總是派遣妳這般矮小的角色作使臣呢?”
晏嬰對楚王的無禮早有思想準備,他冷笑了壹下應道:“我們齊國派遣使臣的原則是視出使國的情況而定,對友好的國家就派好人去,如果出使國的國王粗野無禮,就派醜陋無才的人去。我在齊國是最醜陋無才的人,所以總是被派作出使楚國的使臣。”壹席話再次使楚王無言以對,從此他再也不敢小看晏嬰和齊國了。
晏子使楚的故事說明:許多自以為聰明的人,其實是愚蠢透頂;壹心想侮慢他人的人,到頭來必然會使自己的尊嚴掃地。
2. 續寫成語故事《亡羊補牢》作文 1000字從前,有個人養了壹圈羊。
壹天早上他準備出去放羊,發現少了壹只。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
夜間狼從窟窿裏鉆進來,把羊叼走了。鄰居勸告他說:"趕快把羊圈修壹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幹什麽呢?"沒有接受鄰居的勸告。
第二天早上,他準備出去放羊,到羊圈裏壹看,發現又少了壹只羊。原來狼又從窟窿裏鉆進來,把羊叼走了。
他很後悔,不該不接受鄰居的勸告,就趕快堵上那個窟窿,把羊圈修補得結結實實。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被狼叼走的了。
小故事大道理:羊因為羊圈的空缺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本篇選自《戰國策·楚策四》。它說明:羊丟了,把羊圈修補起來,剩下的羊就不會再丟。
:犯了錯誤,立即改正,就能減少錯誤。遭到失誤,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則可以避免繼續出現的損失。
3. 小學生三年級(下冊)亡羊補牢後續300字作文亡羊補牢作文300字古時候,有壹個勤勞能幹而年輕的農夫,他養了壹群羊,在他的照看下,這群羊長的白白胖胖的,他很自豪。
有壹天,他發現了羊圈破了壹個小洞,他心想:這個洞這麽小,我在過幾天修也沒事。這天晚上,可惡的狼來了,狼把羊吃掉了很多。
幾天以後,農夫再去看他的羊,他看見羊少了很多只,而且洞比以前的大,他認定狼來過,偷吃了他的羊,他心急如焚,他坐在羊旁苦思冥想,但是想也想不出來。鄰居家的老人對他說:“小夥子啊,妳對小事不負責任,就會釀成大錯,我勸妳趕快把羊圈補好,以免再丟失羊了。”
農夫壹聽,覺得老人說的很有道理,便對老人說:“哦,您說得對,我這就去補。”農夫拿好足夠的木頭和麻繩,認真的補羊圈,壹會羊圈就補好了,而且跟新的壹模壹樣。
他看了看羊圈,高興的笑了,羊兒們也高興的笑了,從此以後,他就再也沒有丟過壹只羊了。小朋友們,亡羊補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壹個道理,就是:無論什麽東西出了問題,妳們應該及時想辦法去補救,以免繼續受損失。
4. 亡羊補牢為時晚矣圍繞這個故事寫壹篇350字作文以下給妳作為參考題材,其中還有亡羊補牢為時已晚的題材.希望能夠那個可以對妳以後的作文寫作有幫助,通過對比文章更有邏輯性!“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從前有壹個牧民,養了幾十只羊,白天放牧,晚上趕進壹個用柴草和木樁等物圍起來的羊圈內.壹天早晨,這個牧民去放羊,發現羊少了壹只.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有狼從窟窿裏鉆了進來,把壹只羊叼走了.鄰居勸告他說:“趕快把羊圈修壹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說:“羊已經丟了,還去修羊圈幹什麼呢?”沒有接受鄰居的好心勸告.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又少了壹只羊.原來狼又從窟窿裏鉆進羊圈,又叼走了壹只羊.這位牧民很後悔沒有認直接受鄰居的勸告,去及時采取補救措施.於是,他趕緊堵上那個窟窿,又從整體進行加固,把羊圈修得牢牢實實的.從此,這個牧民的羊就再也沒有被野狼叼走過了.牧民的故事告訴我們:犯了錯誤,遭到挫折,這是常見的現象.只要能認真吸取教訓,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繼續犯錯誤,遭受更大的損失.“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戰國時代,楚國有壹個大臣,名叫莊辛,有壹天對楚襄王說:“妳在宮裏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妳.妳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壹定要危險啦!”襄王聽了,很不高興,氣罵道:“妳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壹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如果妳壹直寵信這個人,楚國壹定要滅亡的.妳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壹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這是壹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壹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壹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但是再從其他事情上看呢?第壹,邏輯上講,所謂亡羊是指財產、資源、生命等的損失,補牢是指對於損失所做的補救行為.為晚則是比規定或適合的時間先後,亡羊補牢是比喻事情出了差錯,及時想辦法補救,可此時卻已錯過了即最佳時機,他錯過了,所以我認為亡羊補牢已錯過了最佳時機,為時已晚.第二,事實表明,亡羊補牢固然是好,至少不會造成更大的損失,可仍是事後的補救方法,終究為時已晚.正如唐山大地震,學者馬希融早已預測到而上級未重視,最後致使24萬人死亡,16萬人重傷,壹座重工業城市毀於壹旦,這難道還不算晚嗎?又如重慶井噴,如果油田的住戶有救援設備,群眾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撤離縣城,那死亡人數是不是可以更少?對於油田來說,只是壹次井噴,對於受害者來說,這是壹次生命,而對於家庭來說,可能是全部的幸福.這難道還不算晚嗎?再如,承載了中國千年文明的敦煌莫高窟文物,因為官員的腐敗和不重視,用幾個銅板換給了傳道士,當我們今天只能隔著玻璃看大英博物館的珍藏品,當我們用膠片來研究自己的國寶時,我們不僅仰天長嘆:亡羊補牢,怎算不晚?第三,從現實上講,“亡羊補牢”雖是壹古語,但在21世紀的今天,這個成語又被許多人賦予了新的意義,它成了許多人心存僥幸,自欺欺人的藉口,總是說“現在不補沒關系,等亡了再補也不晚.”那麼,終究怎樣才叫晚呢?是不是無路可退,天將亡我才叫晚呢?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妳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壹位最好呢?” 扁鵲答說:“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那麼為什麼妳最出名呢?” 扁鵲答說:“我長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由於壹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只有我們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初起之時.壹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於本鄉裏.而我扁鵲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壹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來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 個人未否認亡羊補牢是好的.羊逃跑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但是事後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數的事業經營者均未能體認到這壹點,等到錯誤的決策造成了重大的損失才尋求彌補,有時是亡羊補牢,未為時晚.可終究無法掩蓋其晚的本質.所以我還是認為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5. 亡羊補牢的故事300字亡羊補牢 古時候,有壹個叫王楠的人。
平時做事很馬虎。不信妳們看,他紮個羊圈都紮得松松垮垮的。
有壹天,羊圈破了壹個小洞,壹只小羊跑了出去,王楠的爺爺看見了,連忙對王楠說:“孩子,妳趕緊把洞補起來,不然,羊會全跑掉的!”可是,王楠沒有聽爺爺的話,反而回了壹句:“爺爺,不會的,只破了這麽壹個小洞,羊,不可能全跑掉的!”於是,王楠慢慢吞吞地走了。 第二天,王楠發現,洞變大了,並且數了數羊圈裏的羊:“壹只、兩只、三只……呀!怎麽少了十幾只啊!”頓時,王楠急得壹 *** 坐在地上,大聲哭了起來。
王楠的爺爺聽見了,走了過來,他捋了捋胡子,語重心長地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妳趕緊去把洞補好!”王楠恍然大悟,連忙跑回家拿來了繩子,把洞補了起來,還把羊圈修補了壹遍,羊圈變得更結實了。 同學們,我們無論做什麽事情都不能馬馬虎虎,要認認真真地去做! 。
6. 成語故事《亡羊補牢》續寫400字成語: 亡羊補牢拼音: wáng yáng bǔ láo 解釋: 亡:逃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
羊丟失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出處: 《戰國策·楚策》:“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舉例造句: 張學良始則失地,今幸固守錦州,亡羊補牢,可稱晚悟。
章炳麟《與孫思昉論時事書》二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65653865? 拼音:wáng yáng bǔ láo 近義詞:見兔而顧犬反義詞:後悔莫及用法: 作主語、謂語、賓語;指知錯就改英文: 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has bolted 成語故事:從前,有個人養了壹圈羊.壹天早上他準備出去放羊,發現少了壹只.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狼從窟窿裏鉆進來,把羊叼走了. 鄰居勸告他說:"趕快把羊圈修壹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幹什麽呢?"沒有接受鄰居的勸告. 第二天早上,他準備出去放羊,到羊圈裏壹看,發現又少了壹只羊.原來狼又從窟窿裏鉆進來,把羊叼走了. 他很後悔,不該不接受鄰居的勸告,就趕快堵上那個窟窿,把羊圈修補得結結實實.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被狼叼走的了. 小故事大道理:羊因為羊圈的空缺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本篇選自《戰國策·楚策四》.它說明:羊丟了,把羊圈修補起來,剩下的羊就不會再丟.:犯了錯誤,立即改正,就能減少錯誤.遭到失誤,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則可以避免繼續出現的損失。.。
7. 亡羊補牢的故事怎麽寫亡羊補牢從前,有個人養了壹圈羊。
壹天早上他準備出去放羊,發現少了壹只。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
夜間狼從窟窿裏鉆進來,把羊叼走了。鄰居勸告他說:"趕快把羊圈修壹修,堵上那個窟窿吧!"他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幹什麽呢?"沒有接受鄰居的勸告。
第二天早上,他準備出去放羊,到羊圈裏壹看,發現又少了壹只羊。原來狼又從窟窿裏鉆進來,把羊叼走了。
他很後悔,不該不接受鄰居的勸告,就趕快堵上那個窟窿,把羊圈修補得結結實實。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被狼叼走的了。
小故事大道理:羊因為羊圈的空缺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本篇選自《戰國策·楚策四》。它說明:羊丟了,把羊圈修補起來,剩下的羊就不會再丟。
:犯了錯誤,立即改正,就能減少錯誤。遭到失誤,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則可以避免繼續出現的損失。
8. 題目是亡羊補牢的作文怎麽寫以下給妳作為參考題材,其中還有亡羊補牢為時已晚的題材。
希望能夠那個可以對妳以後的作文寫作有幫助,通過對比文章更有邏輯性!!!!“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從前有壹個牧民,養了幾十只羊,白天放牧,晚上趕進壹個用柴草和木樁等物圍起來的羊圈內。
壹天早晨,這個牧民去放羊,發現羊少了壹只。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有狼從窟窿裏鉆了進來,把壹只羊叼走了。
鄰居勸告他說:“趕快把羊圈修壹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說:“羊已經丟了,還去修羊圈幹什麼呢?”沒有接受鄰居的好心勸告。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又少了壹只羊。原來狼又從窟窿裏鉆進羊圈,又叼走了壹只羊。
這位牧民很後悔沒有認直接受鄰居的勸告,去及時采取補救措施。於是,他趕緊堵上那個窟窿,又從整體進行加固,把羊圈修得牢牢實實的。
從此,這個牧民的羊就再也沒有被野狼叼走過了。 牧民的故事告訴我們:犯了錯誤,遭到挫折,這是常見的現象。
只要能認真吸取教訓,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繼續犯錯誤,遭受更大的損失。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
戰國時代,楚國有壹個大臣,名叫莊辛,有壹天對楚襄王說:“妳在宮裏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妳。妳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壹定要危險啦!”襄王聽了,很不高興,氣罵道:“妳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壹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
如果妳壹直寵信這個人,楚國壹定要滅亡的。妳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壹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 這是壹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
例如壹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壹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但是再從其他事情上看呢?第壹,邏輯上講,所謂亡羊是指財產、資源、生命等的損失,補牢是指對於損失所做的補救行為。
為晚則是比規定或適合的時間先後,亡羊補牢是比喻事情出了差錯,及時想辦法補救,可此時卻已錯過了即最佳時機,他錯過了,所以我認為亡羊補牢已錯過了最佳時機,為時已晚。第二,事實表明,亡羊補牢固然是好,至少不會造成更大的損失,可仍是事後的補救方法,終究為時已晚。
正如唐山大地震,學者馬希融早已預測到而上級未重視,最後致使24萬人死亡,16萬人重傷,壹座重工業城市毀於壹旦,這難道還不算晚嗎?又如重慶井噴,如果油田的住戶有救援設備,群眾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撤離縣城,那死亡人數是不是可以更少?對於油田來說,只是壹次井噴,對於受害者來說,這是壹次生命,而對於家庭來說,可能是全部的幸福。這難道還不算晚嗎?再如,承載了中國千年文明的敦煌莫高窟文物,因為官員的腐敗和不重視,用幾個銅板換給了傳道士,當我們今天只能隔著玻璃看大英博物館的珍藏品,當我們用膠片來研究自己的國寶時,我們不僅仰天長嘆:亡羊補牢,怎算不晚?第三,從現實上講,“亡羊補牢”雖是壹古語,但在21世紀的今天,這個成語又被許多人賦予了新的意義,它成了許多人心存僥幸,自欺欺人的藉口,總是說“現在不補沒關系,等亡了再補也不晚。”
那麼,終究怎樣才叫晚呢?是不是無路可退,天將亡我才叫晚呢?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妳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壹位最好呢?” 扁鵲答說:“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那麼為什麼妳最出名呢?” 扁鵲答說:“我長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
由於壹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只有我們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初起之時。
壹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於本鄉裏。而我扁鵲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
壹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來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 個人未否認亡羊補牢是好的。
羊逃跑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但是事後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數的事業經營者均未能體認到這壹點,等到錯誤的決策造成了重大的損失才尋求彌補,有時是亡羊補牢,未為時晚。
可終究無法掩蓋其晚的本質。所以我還是認為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9. 亡羊補牢的作文題目:亡羊補牢
壹天晚上月黑風高,幾只大狼來到村裏尋找獵物。它們來到壹個大戶人家的羊圈前,用牙把籬笆給咬開了壹個口子,把好幾只肥羊羔給叼走了,只有幾只比較高大的羊幸免於難,嚇得壹個勁地咩咩直叫。
第二天壹大早,羊的主人隱約聽見有羊的叫聲,他連忙爬起來,穿上鞋子就往羊圈那裏跑。等他跑到羊圈那裏壹看,只剩下三只可憐的羊縮在那裏。主人非常著急,他壹 *** 坐在地上失聲痛哭:到底是誰偷走了我的羊?
壹個老人經過這裏,他看見羊主人哭得死去活來,非常同情,就走過去問:“妳怎麽了?有什麽難處,說出來,我或許可以幫幫妳。”
主人說:“我的羊丟了。”
“現在還有幾只羊?”老人問。
主人說:“只乘下三只了。”
“現在還有三只羊,”老人說,“妳哭有什麽用?還是趕快去修補好籬笆吧,免得還丟羊。”
羊主人聽了老人的話,覺得有理,馬上就把破損的籬笆給補好了。從此,那戶人家的羊再也沒丟過。
這就是亡羊補牢的故事,它告訴我們,事情中間出了差錯,及時改正還來得及,不算晚。
┏ (^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