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有什麽增強語言表達的方法嗎?

有什麽增強語言表達的方法嗎?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語文素質,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文的能力。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我們必須探索培養語言運用能力的途徑和方法。

探索語言培訓的系列化,增強培訓的目的性和針對性。

運用語言的能力來源於兩個方面:壹是語言習得,二是語言學習。有些人在語言學習中總覺得學什麽很模糊,所以教學停留在“妙用單心”的狀態,這就必然導致教學和訓練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因此,有必要探索語言訓練的系列化,明確語言學習的基本任務和目標。

通過對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和高考教學大綱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高中語文學習和訓練的基本內容和目標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際語言應用能力,用規範、簡潔、連貫、得體的方式表達語言。其中,規範是基礎,訓練的目的是使學生自然習得的語言書面化,表達符合社會語言使用的規範。規範性訓練主要包括培養學生正確選詞造句,句子表達符合壹般語法規範,消除錯別字,克服病句,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簡潔、連貫、恰當是比規範更高層次的語言應用能力。簡明訓練的重點是在表達必要的信息時,使用相應的含義明確的簡明詞匯和短語,並根據上下文決定細節。在連貫訓練中,要註意主題的統壹、句序的合理以及語境和語義的呼應。得體是指語言使用要註意時間、場合、對象等因素。根據不同情況,委婉、直白、諷刺、嚴肅或幽默。以上三者都是語言運用的預期目標,是實施學科素質教育的需要。

引導學生積累語言感性材料,夯實語言運用基礎。

學習語言必須建立在大量感性材料積累的基礎上。不需要積累,識字量少,詞匯量差,句型單調,用起來是不行的。相反,有了豐富的積累,閱讀、口語、聽寫會幫助妳到正確的地方,這是提高語言能力的條件。

積累的方式包括:

1,記住。背誦是傳統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經驗。古人壹直強調多讀書,認為多讀書才能寫好文章。俗話說“讀書能破萬卷書,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就能背詩。”所以,老師要引導學生多讀書,多讀課本上的好文章、精彩段落、優美文字,多背。此外,還要引導學生多閱讀古今中外的報刊和優秀文學作品,擴大閱讀量,開闊視野,實現知識的廣泛積累。

2.模仿。模仿是語言習得的重要途徑,也是積累語言材料的壹種方法。在語言運用中,學生不斷吸收詞匯,學習句型,這也是壹個積累的過程。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學會正確模仿。

語言材料的積累主要靠學生自己的實踐,但教師也要適當引導指導,因為學生的理解往往是模糊的、籠統的。舉個例子,妳記住了壹個成語但是理解的不是很好,讀了壹個好句子也理解不了,但是背壹段也理解不了。這些都要看老師的評語;有哪些文學作品對學生有好處,閱讀時有哪些精彩的東西可以把握,從中可以學到什麽等等。,讓學生有效積累。

研究語言培訓的操作,培養語言應用的技能。

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能夠使用語言,而實現這壹目的的關鍵是反復的操作訓練。因為語言能力的形成不是壹個勻速的直線運動,而是壹個從量變到質變的螺旋式發展過程,學習者要在這個過程中反復操作才能成為能力。重復操作訓練應做到:

1,把握訓練重點。如果找不到語言培訓的重點,壹味地搞無休止的“題海”培訓,再多的培訓也無法提高培訓質量,甚至會讓語言培訓面目全非。所以,不管訓練內容有多復雜,訓練題有多千變萬化,都要牢牢抓住“聽、說、讀、寫”這個重點。

聽和讀是感受和理解。也就是通過所謂的語感培養。語言訓練要以聽為主,培養學生識別語言序列的能力。從而正確理解語義,評價口語,提高語言感知能力。壹方面,讓學生讀課本,最好是帶著感情讀;另壹方面,讓學生閱讀用於訓練的語言材料,無論什麽類型的題,答題時都必須閱讀。

說和寫是應用技能的培養。所以要改變寫重於說的現象,把說和寫的結合作為語言訓練的另壹個重點,尤其是口語訓練,可以通過口語作文、演講、辯論、情景對話等形式來培養。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精講多練。

2.註重培訓方式的多樣性和有效性。語言豐富多彩,訓練形式千變萬化。提高訓練效率,要註意訓練方法。常見的訓練方法有:

(1)替換比較法。比較是評價壹個詞或壹句話的表達。它是訓練學生思考詞語的語境意義和不同句型的表達功能,提高學生根據語境選詞造句能力的有效方法。比如“拿來主義”壹課,“有幾個‘大師’拿著幾幅古畫和新畫,壹路掛在歐洲,叫做‘弘揚國光’。”在壹句話中,應該用“拿”和“放”來代替“拿”和“掛”來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拿”和“掛”表現的是壹種肅穆的狀態,但畢竟只是少數,如此寒酸可憐,更能暴露“送走”的自欺欺人。再比如《蓮花湖》,水生嫂見水生表情異常,問:“妳怎麽了?”對這句話的特點和表達功能的理解可以改成“妳怎麽了?”對比兩者,讓學生認識到兩句都是疑問句,但原文強調的是“怎麽了”,把水生嫂的焦慮和對男人的關心表現的淋漓盡致。

(2)像以前壹樣模仿法律。就是提供壹份語言材料,分析其內容和語言組合,然後讓學生根據材料的風格再造結構相同、內容相關的句子或句群。這種方法既考查了學生的知識積累,又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反復操作大有裨益。

(3)轉化法。如長短句、整體句和散句、反問句和陳述句、主動句和被動句、肯定句和雙重否定、不同文體的變化、不同語境下的語言轉述等。,都是用這種方法訓練出來的。

(4)想象創造法。這種方法常用於訓練學生運用各種修辭手段來表達規定的內容。比如,設計壹篇關於早晨海上日出的短文,讓學生想象此時大海和天空的顏色,然後用比喻來描述,就是這種方法的應用。

請先看下面兩段話:

1.鈴響時,張先生走進了教室。他說:“上課。”學生們站起來,敬禮,然後坐下。張老師打開課本,讓學生打開。然後,他帶領我們讀課文。他先自己看的。他讀得很好,我們願意傾聽。他又叫我們壹起讀,我們亂讀,很不整潔。他生氣了,看了我們壹眼,嘆了口氣。

鈴聲壹響,張先生大步走進教室。“上課!”他大聲說。學生們站起來向老師敬禮。張老師也和同學投桃報李。學生們坐下後,張先生用他明亮的眼睛掃視所有的學生。這壹眼,他就知道哪個同學缺席了,哪個同學的心還沒追回來,哪個同學身體不舒服。他打開課本,明確了今天要學的內容。張老師先讀課文範文。他讀得很好,像播音員壹樣清晰準確,表情生動。學生們願意聽張老師讀課文。然後,學生們讀它。第壹遍,學生讀的不好,不均衡。張老師有點生氣。他看著我們,好像在問:“妳們是怎麽預習的!””但他什麽也沒說,只是輕輕嘆了口氣。

以上兩段哪個更好?人家會說第二段好。第二段有很多優點,其中之壹就是作者通過細致的觀察表達了張先生。比如寫張老師進教室太平淡,第壹段寫“張老師進教室”。第二段寫著“張老師大步走進教室”。雖然只多了壹個“大步流星”,但是表達效果不壹樣。再比如“張老師曾經用他明亮的眼睛掃視所有的學生”,這來自於細心的觀察。可以說,壹個記敘文,沒有觀察是寫不好的。

那麽,怎樣才能培養觀察能力呢?我覺得主要還是要養成善於觀察的好習慣。有個成語叫“看透秋”,意思是妳眼光敏銳,能看到秋天鳥獸的細毛。還有壹個成語叫“視而不見”,意思是妳習慣了視而不見,好像從來沒見過壹樣,對事物極其冷漠。這兩個成語都是關於觀察的,與習慣密切相關。

觀察不僅要靠眼睛,還要靠大腦來分析。同樣的觀察,有的人只抓住表面現象,有的人卻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所以,觀察能力包括思維能力。多看多思考,多看多思考,就是要有觀察的能力。

當然,從寫作的角度來說,有觀察能力並不代表能寫出好文章。觀察只是寫好文章的基礎,還必須依靠熟練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如觀察就像拍攝,語言表達就像後期制作,兩者缺壹不可。“老師,妳知道我的心嗎”這種文字,如果不是作者仔細觀察,是不可能選出那些“鏡頭”的。《無名花之歌》和《梅頌》都擅長細膩的描寫。沒有仔細的觀察,就沒有生動的描述。很多偉大的文學家、藝術家,不知道要觀察壹個人物原型多少次,多久。據說達芬奇花了很長時間尋找《最後的晚餐》的猶大原型,以至於作品中猶大的位置空缺了很長時間。福樓拜在指導莫泊桑寫作時,曾要求莫泊桑站在街上觀察來來往往的人們,並寫出他們不同的特點。這些人還這麽努力的練習自己的觀察能力。作為中學生,要嚴格要求自己,養成善於觀察的好習慣,然後借助手中的筆表達出來。

有的同學會說,我也是註重觀察的,但是到了寫作的時候就麻煩了。由此可見,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我看來,描寫是中學生寫記敘文的重要基本功之壹。沒有生動的描寫,就不會有好的敘事。記人,或者記筆記,都要用描述來表現。描寫分為人物描寫、場景描寫、景物描寫、環境描寫等等。其中,人物描寫分為人像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細節描寫、表情描寫。比如魯迅先生在《祝福》中對祥林嫂的描寫,就非常生動。

需要指出的是,描述不壹定要華麗。描述要簡單,因為簡單的描述才能表達真實的感受。真正的感情不需要任何裝飾,包裝華麗的感情往往是假的。“背”就是壹個完美的例子。朱自清對“父親”過鐵路買橘子的描寫,是在細致觀察的基礎上,借助樸實無華的語言寫成的,深受讀者喜愛。只有這簡單的語言才能表達出父子之間的深情,而且是生動感人的。

積累豐富的詞匯也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語言是建造文章大廈的材料,就像磚塊和瓦片壹樣,沒有它們什麽也表達不出來。中國有六萬多個漢字,由這些漢字組成的詞更是數不勝數。當妳掌握了大量的詞匯後,妳會有壹種既能找到出處又來得容易的感覺,妳所擁有的任何思想感情都可以用具有神奇力量的漢字來表達。當我們看中國著名的古代白話小說《紅樓夢》時,我們會驚訝於作者掌握了如此豐富的詞匯!

另外,要善於運用修辭手法。修辭的目的是讓文章更有表現力。我們的祖先孔子非常善於運用修辭。比如《嵇家將攻》壹文中,孔子聽到辯解說“主公要的,臣二人都不要”,就很生氣。他批評尤然說:“求求妳!周仁友曰:‘陳立將列,而不能止者也。’如果妳不抓住危險不幫忙,妳會怎麽用?更何況我也太過分了。虎出巢生,龜玉毀於椽。該怪誰呢?孔子在這裏用比喻來批評尤然,生動而有說服力。我們發現,在先秦諸子的文章中,運用隱喻來增強表現力的例子數不勝數。

為什麽用比喻性的文章特別生動?我認為有幾個主要原因:

(1)比喻壹般以形象為基礎,形象比抽象的道理給讀者更直觀的感受,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毛澤東同誌在《改造我們的學問》壹文中,用“墻頭上的蘆葦,頭重腳輕,很淺;山中竹筍,嘴尖皮厚,肚子空”這幅對聯生動地刻畫了主觀主義者的特點,讀過這篇文章的人都會記住這幅對聯。“(二)比喻的運用能使文章生動,文章充滿活力,並增強文章的可讀性。(3)使用比喻可以給讀者想象的空間,啟發讀者。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寫道“清風拂過,送來淡淡清香,似遠高樓上幽幽歌”。絕妙的比喻把讀者帶入了壹種奇妙的藝術境界,可想而知那是壹種怎樣的境界。我們可以看到,凡是文筆灑脫的文章,都可以在比喻中運用自如。修辭有很多種,不只是壹種比喻,比如誇張、擬人、排比、對偶等等。

修辭分為積極修辭和消極修辭。正面修辭主要指上面提到的修辭格;消極修辭是指語言清晰、通順、均勻、細致,做到簡潔、連貫、得體。壹般來說,在科學、法律和官方文件中尤其需要消極修辭。

妳還應該學會靈活使用標點符號,尤其是在敘述中。我記得壹個故事,講的是壹個作家把自己寫的作品送到編輯部。過了壹段時間,他沒有得到答復,於是他給編輯部發了壹封信,信中只寫了壹個“?”。他很快收到回復,裏面只寫了壹個“!”。作家看完笑了。他知道他的作品很快就會出版。壹個“?”表達的意思很明確,就是問作品能不能;壹個“!”也很明顯作品很不錯。妳看,標點符號可以包含很多思想感情!在學生的作文中,不善於使用標點符號的情況過於突出。有的同學壹段話用逗號或者句號,很單調。

標點符號不僅能傳達作者沒有說清楚的信息,還能表現情緒的變化,反映復雜的情感。魯迅先生是標點符號的典範。讀他的文章,我們有壹種感覺,在他的作品裏,標點符號變得有感情,會說話了。請看他在《紀念劉和珍》壹文中的標點:“我不忍看那可怕的景象;流言蜚語,尤其是傳到我耳朵裏。我還能說什麽呢?我明白了腐朽民族沈默的原因。安靜,安靜!不在沈默中爆發,就在沈默中滅亡。”這段話中的逗號使句子簡短,問號加強語氣,感嘆號直接表達作者的心情;作者* * *用了五種標點符號準確地表達了強烈的悲憤之情。

我覺得,看壹個同學的語言是否成熟,可以只看他是否善於使用標點符號。因為壹個人的思想感情是可以通過標點符號表達出來的。換句話說,壹個人的思想感情只有通過標點符號才能準確表達。“我該吃飯了。”和“我應該吃嗎?”表達的意思不壹樣;還有“我該吃飯了!”就是表達另壹層意思。那麽,“我該吃飯了……”是什麽意思呢?可以說,沒有標點符號的文章是讓人看不懂的文章;壹篇標點不好的文章不會準確表達思想。同學們,為了寫好文章,請註意標點符號!

註意文章中段落的排列。我的壹個學生讓我告訴他作文的註意事項。談到作文結構,我對他說:“文章要註意結構。壹切都講究結構,世界上還有壹種學問叫結構主義。”他聽後似乎意識到了什麽,對我說:“我好像明白了!”"

的確,沒有沒有結構的文章。結構其實反映了作者的思路。思路清晰的作者寫的文章也清晰,反之亦然。所謂章法,主要是指文章的結構規則。同學們拿了壹個作文題目,首先考慮的是寫什麽,然後才是怎麽寫。

段落其實就是作者的思想軌跡。通過段落的排列,哪個是重要部分,哪個是次要部分,前後如何銜接,都可以清晰的表現出來。為什麽不把荷塘美景寫在第壹段,而是先寫三段自然,再寫荷塘美景?寫完了荷塘美景,作者為什麽不結束文章,而去寫江南采蓮?這種段落安排顯示了作者精神世界的變化。熟練的人理解牛是壹個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的段落也很有講究。第壹段,寫知道怎麽解決牛的動作;在第二段中,文惠均稱贊了我解決牛的技巧。第三段,我講理解牛;在第四段,我寫了養生之道。沒有第壹段知道如何幫助牛的行動,就沒有第二段文贊美如何幫助牛的話。文惠均聽了我的話後如夢方醒,果然領悟了養生之道。這四段環環相扣,完美搭配。如果說善於使用標點符號的作者是語言成熟的標誌,那麽善於推敲結構的作者就是成熟的作者。

1.多讀書,切忌無知。

即使是偉大的演說家也應該從閱讀中汲取靈感。

2.別說大話,就像妳說的。

不做作的語言是真誠的心和美好感情的表達。所以,語言的簡潔來自於對外交事務的相互態度。字如其人,字字肺腑。通常人在世外都是單純真誠的,言語自然不會扭曲做作。

3.遠離謊言,擺脫大話。

4.不要說空話,停止陳詞濫調。

5.對象的選擇因人而異。

不同的人由於外在地位不同,對同壹件事的理解也不同,所以說話的分寸取決於他們的地位、身份、受教育程度和語言習慣。

語言表達是人們在生活和學習中交流的重要手段,高水平的語言表達只有通過不斷的訓練才能達到。小學是培養語言表達能力的最佳時期。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第壹,要依托語文教材,加強語言表達訓練。

利用教材訓練初中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壹種有效的方法。小學語文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內容廣泛、形式多樣的語言表達訓練。同時,所有教材也都有在閱讀課文中安排人物之間對話和交流的訓練內容和基礎訓練題。為此,我認為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盡量讓學生積極參與語言表達練習。

其次,要創設交際情境,進行語言表達訓練。

生動逼真的情境創設很有感染力,能調動學生內心真實的情感體驗,激發他們強烈的表達欲望。新大綱在口語訓練中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要在課內外創設多種多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都能自由地表達自己”。這是語言表達訓練的重要方式。根據初中生年齡小、容易分心、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實際,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參與進來,激發他們的語言交際欲望,激發他們的語言交際熱情。

第三,要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加強語言訓練。

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確實要靠社會實踐,形成口語交際能力後,最終走向社會。因此,語言能力的培養要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小學生特別喜歡聽故事,尤其是充滿趣味性和兒童情懷的故事。家長或老師可以選擇壹些講禮貌、誠實、勇敢、勤奮好學的故事給學生聽。大三學生年齡小,缺乏條理,要求完整復述故事。家長或老師壹定要整理出壹條清晰的線索,讓學生順著這條線索,抓住故事的主要內容進行復述。這將有助於加強學生的聽力訓練,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記憶力。在生活中,小學生也可以選擇壹位自己最信任的老師或同學,與他們深入交談自己的學習、生活、思想狀況,從他們那裏得到忠實的意見和建議。然後,在當天的日記中詳細寫下兩次對話的經過、對話的內容以及對自己的觸動。然後把這本日記帶回家,征求父母的意見,與父親或母親討論自己的發展方向或理想、追求,達成比較壹致的意見,從而達到加強語言表達訓練的目的。

第四,挖掘有利因素,加強語言訓練

來自自我體驗的介紹。體驗是壹個人參與實踐活動所產生的壹系列感受,能夠引發強烈的表達欲望。比如過生日,是孩子最開心的事,大部分都經歷過。讓學生以模擬電話的形式互相談論過程和感受,從而將學生的生活與言語訓練有機地聯系起來。學生不僅會說話,還會玩。鑒於兒童活潑好動的天性,可以將豐富多彩的課外生活引入課堂,創設口語對話情境,從而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學生可以模擬問路、借東西、購物、接待客人,開展“老鷹抓小雞”、“寄語”等學生喜歡的遊戲和競賽。學生邊玩邊學,興趣盎然,輕松愉快,真正做到了“我說我的”。在雙向互動訓練中,學生不僅學會了使用禮貌用語,還同步提高了思維和口語會話能力。

語言訓練在實踐中很重要。只要我們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語言學習的規律,課內課外相結合,努力提高培養學生口語能力的意識,就壹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希望我的回答對妳有幫助,也希望能被采納。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