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的是壹只猴子和壹只貓看見栗子在火裏烤。聞起來很香,但是有火的時候就不好拿了。於是猴子靈機壹動,對貓說:大家都說貓是膽小鬼。看妳這次敢不敢拿出栗子。
為了證明她的勇敢,小貓把爪子伸進火裏拿栗子。爪子壹碰到火,上面的毛壹下子就被燒焦了,導致它大叫壹聲,趕緊把栗子扔了。猴子趁機吃了栗子。
這個成語出自法國詩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和貓》,意思是為別人冒險、吃苦,而不是為自己謀利。
成語故事二帶火字:如火如荼,燎原
商湯原本是夏朝的君主,是諸侯國,也是商國。夏朝最後壹個君主夏傑昏庸暴虐,荒淫無道,導致百姓怨聲載道,背叛親人。借此機會,商湯在聖人伊尹的協助下,攻打夏,推翻了夏朝。商朝建立後,商湯定都於博。在接下來的三百年裏,首都搬遷了五次。這是因為王室經常爭奪皇位,發生內亂;再加上黃河下遊洪水頻發。壹次洪水淹沒了首都,所以我們不得不搬遷。
從商湯開始,皇位傳給盤庚二十代。盤庚是壹個有能力的君主。為了改變當時皇室內部的混亂和社會動蕩,他決定再次遷都。但他的想法並沒有得到商朝貴族的支持。大部分貴族貪圖安逸,不願搬遷,希望改變潘庚的觀念。壹些強大的貴族甚至煽動平民奮起反抗,讓人不安。
面對強烈反對,盤庚沒有動搖遷都的決心。他召集反對遷都的貴族,耐心勸說:“我要妳遷都,是因為妳想穩定我們的國家。妳不僅不理解我的苦心,反而出現了不必要的恐慌。罪惡很容易滋長,就像壹場大火。當它燃燒時,就無法連接它。怎麽才能撲滅?如果真的到了這種地步,那就怪妳,不是我的錯!”
由於盤庚堅持遷都,最終戰勝了反對派勢力的阻撓。他帶著平民和奴隸渡過黃河,遷都殷。在那裏,盤庚大力整頓朝政,使衰落的商朝開始復興,人民生活逐漸富裕起來。此後的兩百年間,商朝再也沒有遷都,所以後人稱之為殷朝或殷商。
歷經千年,商朝都城早已是壹片廢墟。近代,人們偶爾在安陽小屯村出土大量古代遺物。經過反復考證,證明這裏曾是商朝都城遺址,故稱“殷墟”。
在殷墟發掘的遺物中,還發現了大量的青銅器皿和兵器,種類繁多,工藝精湛。同時還發現了壹個名為“司母戊”的大方鼎,重875公斤,高130多厘米。鼎的頂部和底部裝飾有精美的圖案。如此大型青銅器的發現,說明殷商時期冶金技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盤庚遷殷後,社會穩定,商朝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人們可以專註於社會生產,所以他們可以制作如此精美的禮器。
成語故事3帶火字:隔岸觀火
公元202年,袁紹病死。三個兒子開始了權力和利益的鬥爭:大兒子被拋棄,權力由二兒子接管。小兒子支持這個決定,大兒子當然不買賬。於是,袁氏兄弟內部開始爭鬥。
曹操視他們兄弟的內鬥為契機,發動了進攻。然而,他的威脅使袁氏兄弟放下鬥爭,團結壹致抗敵。曹操退兵,留給袁氏兄弟更多時間醞釀內戰。袁氏兄弟又各持己見,戰事逐漸升級。之後的三年,曹操充分利用袁氏兄弟的不團結,占領了他們的壹部分地盤。
公元205年,襲擊並殺害了袁的父母。此時曹操已經占領了袁家的大部分地盤。袁氏兄弟被迫逃離自己的領地,他們向壹個叫烏桓的遊牧民族尋求庇護。
兩年後,公元207年,曹操攻打庇護袁氏兄弟的烏桓族。經過長征,曹駿消滅了烏桓族,殺死了烏桓族的首領。袁氏兄弟趁機逃走。他們投奔了另壹個更遠的遊牧民族公孫康。
平定河北後,夏侯惇等人建議曹操攻打公孫康。曹操笑著說:“我就不打擾妳再出兵了。”幾天後,公孫康將二袁的人頭親自送來。“將軍們不相信。幾天後,公孫康派人送來了袁和袁尚的首級。人們被嚇壞了,欽佩曹操的不可預測的行為。曹操哈哈大笑,說:“果然,孝順!”說著,拿出壹封郭嘉臨死前留給他的信。郭嘉在信中寫道:“如果妳聽說袁、袁尚要投靠遼東,妳的主人壹定不會再加兵了。公孫康壹直擔心袁被吞並後,爾淵去找他。如果他們領兵攻他,壹定會聯合起來迎敵,欲速則不達;慢慢求,公孫康和袁兄弟必然互相圖謀。"
果然,當探子返回公孫康,曹操無意進攻遼東時,公孫康立即斬首袁和袁尚,使曹操不流血達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