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介紹十個三國演義裏的人物

介紹十個三國演義裏的人物

三國中的10個人物:劉備 關羽 張飛 趙雲 諸葛亮 孫權 周瑜 曹操 司馬懿 姜維

劉備:蜀漢昭烈帝劉備(161—223)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人,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公元221—223年在位。政治家,廟號烈祖

東漢漢靈帝末年,劉備因起兵討伐黃巾軍有功而登上漢末政治舞臺,三顧茅廬後始得諸葛亮輔佐。

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與孫權將周瑜等大勝曹操於赤壁,其後得到荊州五郡,後又奪取益州。奪取漢中擊退曹操後,劉備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自立為漢中王。

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時曹丕已於去年十月逼迫漢獻帝禪讓皇帝位,蜀中又傳言漢獻帝已經遇害,劉備遂於成都武擔之南即皇帝位,年號章武。次年伐東吳兵敗,損失慘重,退回白帝城。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三,謚號昭烈帝。後人稱劉備為先主。

劉備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劉弘之子。早年喪父,母親以販履織席為業。十五歲時從師於當世大儒同郡盧植,並結識了公孫瓚。

漢靈帝末年爆發黃巾起義,劉備因鎮壓起義軍有功被封為安喜縣縣尉,以鞭督郵故棄官亡命。其後曾任下密丞、高唐尉、高唐令之職。後為賊所破,往奔公孫瓚,被表為別部司馬,與青州刺史田楷壹起對敵冀州牧袁紹,累次有功而實授平原縣縣令,後領平原相,期間曾派三千兵解孔融被黃巾圍困之危。

興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借口為父報仇而再度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謙不能抵擋,向青州刺史田楷求救。劉備以本部千余人從田楷往救之,也被曹操擊敗。恰好此時張邈、陳宮叛迎呂布,曹操根據地失陷,於是回兵兗州。陶謙表劉備為豫州刺史,使屯於小沛。

次年陶謙病故,遺命將徐州交與劉備。劉備又得到糜竺、陳登、孔融等人擁戴,遂領徐州。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術率大軍進攻徐州,劉備迎擊,兩軍在盱眙、淮陰相持。這時,為劉備收留的呂布偷襲了下邳。劉備回軍,中途軍隊潰散,乃收余軍東取廣陵,為袁術所敗,轉軍海西,困頓至極,得從事東海糜竺以家財助軍。於是向呂布求和,呂布讓劉備駐軍小沛。其後袁術派紀靈領步騎三萬攻小沛,呂布也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用“轅門射戟”使兩家罷兵。不久,劉備再度召集萬余人的軍隊,呂布惡之,於是率軍進攻小沛。劉備戰敗,只能前往許都投奔曹操。曹操表奏劉備為豫州牧,又益其兵,並給與糧草,讓劉備屯沛地。至此人稱劉備為“劉豫州”。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劉備與曹操***同攻滅呂布。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車騎將軍董承受漢獻帝衣帶詔,與劉備密謀誅殺曹操。時曹操正與劉備“煮酒論英雄”,劉備遂與董承等人同謀。恰逢當時曹操派劉備與朱靈壹起攻擊袁術,途中殺徐州刺史車胄。留關羽守下邳,行太守事,自己還小沛。東海昌豨以及諸郡縣多從劉備,劉備遂有兵數萬,於是北連袁紹。曹操派司空長史沛國劉岱、中郎將扶風王忠往攻,被劉備打退。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衣帶詔事發。曹操親自攻擊劉備。劉備軍敗,北奔袁紹。秋七月,汝南黃巾軍首領劉辟等叛歸袁紹。袁紹使劉備領兵助之,不久為曹仁打敗。劉備回到袁紹處,以連結劉表為由,帶兵復到汝南,聯合黃巾余黨龔都,斬殺曹操派來平亂的將領蔡陽。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曹操親自討伐劉備,劉備往投劉表,屯於新野。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劉表命劉備帶軍北上,到葉這個地方,夏侯敦、於禁、李典率軍抵擋。劉備偽退,設下伏兵,李典覺得有詐,勸諫,夏侯敦不聽,被劉備打敗,幸好李典及時趕來,劉備軍力過少,知道相持下去占不到便宜,於是退軍。劉備在荊州數年,自覺老之將至而功業未建,遂有“髀肉之嘆”。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末,徐庶往見劉備,劉備頗為器重他。徐庶向劉備舉薦諸葛亮。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向劉備獻上了隆中對。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劉表病死,曹操此時親率大軍南下。劉表次子劉琮投降曹操,長子劉琦聯合劉備。劉備從新野撤往江夏,路經襄陽時,很多荊州士人投靠劉備,有人勸說劉備拋棄他們,輕騎前進,但劉備說:“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到當陽時,竟有十余萬眾,輜重數千輛,日行十余裏,乃大敗於當陽之長阪,此時恰好遇上前來打探情報的魯肅,勸說劉備與孫權聯合,***同對抗曹操。劉備於是轉從漢津港去往夏口,派諸葛亮只身前往東吳遊說抗曹。孫權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軍率軍三萬,與劉備並力,在赤壁大破曹軍,追到江陵。劉備迅速奪取荊南四郡,又與周瑜圍攻曹仁於江陵。此時廬江雷緒率部曲數萬口投奔劉備,大大增加了劉備的實力。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劉琦卒,群下推舉劉備為荊州牧。孫權稍畏劉備之勢,將其妹嫁給劉備。

建安十五年,態度強硬的周瑜病逝於巴丘,孫權欲使劉備為自己擋住曹軍,於是在魯肅的建議下借南郡給劉備。

建安十六年,劉璋聽從張松建議,派法正邀請劉備助自己對付張魯,法正、龐統因勸劉備圖取益州。劉備遂留諸葛亮、關羽等守荊州,自將數萬步卒入蜀,與劉璋會於涪。期間張松、法正、龐統皆勸劉備襲殺劉璋,劉備以事情太過倉猝,恐失人心拒絕。於是北到葭萌,厚樹恩德以收眾心。

建安十七年,張松事情敗露被殺,劉備於是與劉璋反目。劉璋派遣劉璝、泠苞、張任、鄧賢、吳懿等在涪阻擊劉備,都被劉備打敗,吳懿投降。劉璋又派李嚴、費觀統帥綿竹諸軍,此二人亦降。劉備軍力益強,乃分遣手下平定各個屬縣,同時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率軍入蜀。劉備進軍雒城,龐統在攻城時意外中箭身亡,年僅36歲。雒城近壹年才被攻克,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圍成都。時劉備建寧督郵李恢剛好說降馬超。馬超於是率軍屯城北,壹時城中震怖。劉備於是派簡雍說降了劉璋,領益州牧,啟用諸多人才。是歲建安十九年(214)。

建安二十年(215),孫權派呂蒙襲取荊南四郡,劉備率軍五萬下公安,與孫權連和,割江夏、長沙、桂陽給孫權。

建安二十三年(218),劉備起兵攻漢中,采納法正的計謀,夜襲夏侯淵。夏侯淵被黃忠斬殺。

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親自攻打漢中,劉備仗漢中天險,謹守壁壘不戰。曹操進不能進,運糧困難,無奈退軍。但此戰對蜀中壓力也相當大,壹度打到“男子當戰,女子當運”(青壯男子從軍作戰,婦女後勤運輸)的地步,兵力疲敝不堪,且曹操雖退軍到長安,猶虎視漢中,漢中壓力依然不減。此時群下上劉備為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關羽起兵圍襄陽,水淹七軍,抓住於禁,斬殺龐德,圍困曹仁於樊城,自許都以南紛紛響應關羽,壹時間關羽威震華夏。不久曹、孫聯合,先是徐晃率眾擊退關羽,羽退回漢水以南,以水軍隔絕漢水,襄陽仍然被困。接著呂蒙白衣渡江,勸降南郡守將糜芳、公安守將士仁,兵不血刃占據荊州地界。關羽後方突失,走投無路,最後在臨沮被俘慘遭殺害。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薨,享年66歲。次子曹丕繼任魏王之位,其後廢漢獻帝,建立了魏朝,稱魏文帝。當時盛傳獻帝已經遇害,甚至魏國邊境大臣蘇則也不知詳情,誤信流言為獻帝發喪。

次年,劉備乃於成都稱帝,立國號為漢,史稱蜀漢,稱昭烈帝,蜀漢國政權正式建立。

次年,劉備為奪回荊州,出兵攻打東吳(兵力不詳,通常認為在5~10萬之間)。其先,蜀軍士氣旺盛,勢如破竹,先後擊破陸遜部將李異、劉阿等。陸遜堅守不戰。

時過壹年,蜀軍士氣低落。陸遜趁蜀軍戰意已無之時用火攻,蜀軍大敗,劉備逃至白帝城,在此駐紮。孫權為持續孫劉聯盟,遣使求和。

章武三年(223)四月,劉備病情惡化,從成都招來丞相諸葛亮,以後事、劉禪、江山托之。二十四日(6月10日),劉備病故於白帝城,享年63歲。

關羽:關羽(?-220)字雲長,號美髯公。本字長生〔註〕,並州河東解州(今山西省運城市)人,漢族。據《三國演義》描寫關羽身長九尺,使青龍偃月刀,《三國誌》中無記載。東漢末年劉備麾下著名將領,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曾任蜀漢政權前將軍,爵至漢壽亭侯,謚曰“壯繆侯”。在《三國演義》中被描述為蜀漢五虎上將之首。死後受民間推崇,壹直是歷來民間祭祀的對象,被尊稱為“關公”;又經歷代朝廷褒封,清代時被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還被稱做“關夫子”;最後被封為“蓋天古佛”。佛教中稱其為“伽藍菩薩”。《三國演義》中,描述了“溫酒斬華雄”,“千裏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宴”,“水淹七軍”等佳話,亦有“大意失荊州” ,“走麥城”等憾事

三國誌作者陳壽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關羽(陸樹銘飾)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溫恢:“關羽驍銳。”

呂蒙:“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淩人。”、“今東西雖為壹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

諸葛亮書與關羽:“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壹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

郭嘉、程昱稱關羽、張飛:“萬人敵”

劉曄稱關羽、張飛:“勇冠三軍”

周瑜稱關羽、張飛:“熊虎之將”

傅幹稱關羽、張飛:“勇而有義,皆萬人之敵,而為之將。”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關雲長、張益德:“關、張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攜上,雄壯虎烈。藩屏左右,翻飛電發,濟於艱難,贊主洪業,侔跡韓、耿,齊聲雙德。交待無禮,並致奸慝,悼惟輕慮,隕身匡國。 ”

關羽和張飛在當時在後世都成為勇猛善戰的代名詞:

晉書劉遐傳:“晉劉遐每擊賊,陷堅摧鋒,冀方比之關羽、張飛。”

魏書崔延伯傳:“崔公,古之關張也。”

可參考趙翼著《廿二史劄記》卷七關張之勇的部分,詳細整理了古人以關羽、或關張皆用作為勇將代名詞的資料。

張飛:張飛(?-221年六月),字益德(《三國演義》、《華陽國誌》中字翼德),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要將領。官至車騎將軍,封西鄉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張飛以其勇猛、魯莽、嫉惡如仇而著稱,雖然此形象主要來源於小說和戲劇等民間藝術,但已深入人心。

張飛,身高八尺,專用兵器:丈八蛇矛。認識劉備,關羽之前,以屠宰豬羊為生,是三國演義中桃園結義的老三。在長阪坡當陽橋頭上壹聲吼,嚇退曹操五千精騎。入川義釋嚴顏,分定州縣,率精兵擊敗張郃大軍。劉備稱漢中王後,拜為右將軍,稱帝後,拜為車騎將軍,封西鄉侯。章武元年(公元221年)為奪回荊州,同劉備起兵攻伐東吳,同年六月,張飛被部將範強(《三國演義》中誤寫作範疆,之所以會寫錯是因為強的異體字寫作強,強與疆很像)、張達刺殺。

張飛為人勇猛,曾率二十騎兵於長阪坡嚇退曹軍。而且書法不錯,擅畫美人,現今仍有其墨寶、畫像留下。張飛對有學問的人很禮遇,如劉巴初降,張飛立即到其家拜訪,但劉巴沒有和他說過壹句話,張飛雖然氣憤,但沒有抱怨說壹句。張飛也惜英雄重英雄,如捉到嚴顏時,嚴顏寧死不屈,張飛敬重其為人,將嚴顏待為賓客。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壹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張飛初戰就獲勝,嶄露頭角。關羽與張飛同在其中。三人情同兄弟,劉備坐下時,二人常不辭辛勞隨身守護,有時壹站就是大半天。劉備輾轉擔任許多官職後,投奔昔日同窗公孫瓚,劉備被封為平原相,時關羽、張飛任別部司馬,分統部曲。

張飛廟“新家”建安元年(196年),袁術攻打劉備,爭奪徐州。劉備派張飛守下邳,自己則將兵在盱眙、淮陰抵抗袁術,雙方僵持了月余,互有勝負。下邳相曹豹是陶謙的舊部,與張飛不和,為張飛所殺,於是城中人人自危,頗為混亂。時袁術給呂布寫信,勸其乘機襲下邳,答應事成後,援助呂布糧草。呂布很高興,率軍而至。劉備中郎將許耽開門投降,張飛敗走。呂布俘劉備妻小和諸將家屬。由於形勢所迫,劉備、張飛只好暫時依附呂布,駐軍小沛。呂布還劉備妻小。 劉備駐小沛,發展較快,不久便聚眾萬余人,呂布不安,又率來攻,劉備只得攜張飛等投奔曹操,並與曹操聯合,打敗呂布。

197年6月,曹操擊敗呂布,被任命為中郎將。後來劉備再依袁紹、劉表 ,最後屯兵於新野。幾年後,劉表死,曹操南下,劉備棄新野行陸路南逃,曹操派出精騎兵追了壹日壹夜,在當陽橋上,劉備棄妻先逃,張飛帶領二十騎拒後,張飛斷橋、立於河邊,大叫:“身是張益德也,可來***決死?”赤壁之戰後,劉備奪下荊州四郡,任命張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封新亭侯,後轉到南郡。

張飛《立馬銘》後來劉備入益州,不久與劉璋反目。建安十八年(213年),張飛、諸葛亮、趙雲等領荊州兵入蜀增援。到達江州,遇上劉璋大將嚴顏,嚴顏被張飛生擒,嚴顏拒降的豪氣感動了張飛,被張飛引為上賓。大軍繼續分定諸郡縣,於次年(214年)五月推進至成都,與劉備會合。劉備成為蜀主,賜張飛黃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緞千匹。

218年,曹操擊敗張魯後,曹營名將張郃率軍進入益州東北部,此地雖屬益州但向來為張魯的領地。劉備遂任張飛為巴西太守,出兵爭奪,兩軍對持五十多日。後來,張飛率精兵萬多人,邀張郃軍交戰,因山道狹窄,前後不能相救,張郃大敗,棄馬與十余人爬山退還南鄭,張飛此戰不僅拓增劉備方領土,更使保住蜀地門戶,使益州轉危為安。張飛隨即參與攻打漢中的戰事。219年,劉備據有漢中,稱漢中王,拜張飛為右將軍,假節。十二月,關羽被孫權所殺。

221年,劉備稱帝,張飛封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侯。同年六月,劉備為奪回荊州,東征東吳,張飛在閬中準備出兵會師江州。臨近出發時,被其麾下將領張達、範強(演義中誤寫作範疆)謀殺,更帶同其首級奔赴孫權,劉備聞得張飛都督有表,大叫:“噫!飛死矣。”蜀漢懷帝劉禪於景耀三年(260年)追謚張飛為桓侯。

其屍體軀幹被埋葬在閬中,頭顱埋葬在雲陽,並分別建有張桓侯祠和張桓侯廟。

諸葛亮: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發明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謚曰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體態:身長八尺(約184cm),容貌甚偉,時人異焉(出自陳壽《上諸葛亮集表》,見《三國誌·諸葛亮傳》後附內容)

官職:丞相 領司隸校尉 益州牧 錄尚書事 假節

爵位:武鄉侯

祖上:諸葛豐(漢朝司隸校尉)

父親:諸葛珪(東漢末年泰山郡丞)

母親:章氏

叔父:諸葛玄

配偶:黃月英(黃碩)

同族:諸葛誕

兄弟:諸葛瑾(兄) 諸葛均(弟)

子女:諸葛瞻(親子)諸葛果(親女) 諸葛喬(養子,原諸葛瑾之子)

孫子;諸葛尚(瞻長子) 諸葛京(瞻次子) 諸葛攀(喬子,後因諸葛恪獲罪,滿門抄斬,故重歸諸葛瑾門下)

重孫:諸葛顯(攀子

建安二年(197),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不屑壹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韜相信他的才幹。人稱“臥龍”。他與當時的荊州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聽到妳要選妻,我家中有壹醜女,頭發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妳相配。)”諸葛亮應許這頭親事,立即迎娶她。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裏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當時,劉備依附於劉表,屯兵新野。後來在壹次拜訪司馬徽時聽過他說:“儒生俗士,三顧茅廬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臥龍、鳳雛。〔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能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才是俊傑。此時只有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後又受徐庶推薦,想徐庶帶他來引見,但徐庶卻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將軍宜屈尊以相訪)。”

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劉備便叫其他人避開,對諸葛亮提問道:“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通伸)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誌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現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被迫多次遷都,蒙受風塵。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的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智慧、謀略短小、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不過我誌向仍未平抑,妳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 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壹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諸葛亮向劉備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即說明了此奪取二州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以後便被稱為隆中對(隆中壹地仍有爭議,壹說草廬對),而劉備聽後更加大贊,於是諸葛亮開始仕於劉備。劉備常常和他議論,關系也日漸親密。關羽、張飛等都大感不悅,劉備向他們解釋道:“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關羽、張飛等便不再抱怨。

當時,因劉琦後母影響,劉表對劉琦漸漸不悅。劉琦數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但諸葛亮每每推辭,劉琦便在壹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的辦法令諸葛亮說出解決辦法,諸葛亮便反問劉琦:“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妳不見到春秋時期申生在內而有危險,但重耳(指的是晉文公)在外卻可得安嗎?〕”劉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黃祖被孫軍殺害,劉琦便上薦為江夏太守。

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位,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劉備在樊城知道後,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阪追上劉軍,徐庶之母被曹操軍隊捉住,徐庶只好投降曹操。劉備到達夏口,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並向劉備建議向孫權求救,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說,諸葛亮便和魯肅結為朋友。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果能以吳、越的大民眾與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另壹個選擇則是激將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認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向北方稱臣呢!“北面”在這裏有雙重含義:其壹是曹操當時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見面時,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孫權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何解不投降。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鬥。諸葛亮最後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壹日壹夜行了三百多裏,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後肯定地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十分高興,後又受到魯肅、周瑜的遊說,決定聯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諸葛亮便隨軍回到劉備處。十壹月,曹操在赤壁大敗,回師北還。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戰後,劉備於十二月平定荊南四郡,任免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住於臨烝,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建安十六年(211),益州牧劉璋派法正請劉備助攻張魯。諸葛亮便與關羽、張飛等鎮守荊州。至次年十二月,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諸葛亮便與張飛、趙雲等入蜀助陣,留關羽負責荊州防務,分兵平定各郡縣,與劉備壹起圍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

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並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每每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如漢中之戰就替劉備提供資援。漢獻帝延康元年(220),曹丕篡漢自立。魏黃初二年(221),群臣聽到漢獻帝被害的消息,勸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遊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於是劉備才答應,任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同年張飛逝世,諸葛亮領司隸校尉壹職。

托孤

章武二年(222)八月,白帝托孤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逝去,否則必能阻止劉備東征之舉。至章武三年(223)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壹起托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妳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妳可以自行取度。〕”諸葛亮涕泣地說:“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臣必定竭盡全力,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視諸葛亮為父。

延至四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大敗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兵,而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

南征

直至建興三年(225)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壹具,曲蓋壹個,前後羽葆鼓吹各壹部,虎賁六十人。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語:不毛為今天緬甸北境八莫)討伐雍闿、孟獲,諸葛亮采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闿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蜀漢在南中安定並獲得壹定兵源補充後,經過長期積累,有了北伐的基礎。

北伐

1、建興六年(228)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谷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今甘肅省西和縣西北)。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張郃出拒,大破馬謖於街亭。諸葛亮拔西縣千余家返回漢中。這是第壹次出祁山。

2、同年冬,諸葛亮出散關(今陜西省寶雞市西南)圍陳倉(今陜西省寶雞市東),糧盡而退還漢中。魏將王雙來追,被斬。

3、建興七年(229)春,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今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今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肅省西和縣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興八年(230)秋,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今陜西省安康市西北),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於城固(今陜西省城固縣東)、赤阪(今陜西省洋縣東二十裏)。時大雨三十余地,魏軍撤退。同年,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瑤)、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南安郡內,當在今甘肅省武山西南壹帶)。

5、建興九年(231)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始以木牛運。時曹真病重,司馬懿都督關中諸將出拒。諸葛亮割麥於上邽(今甘肅省天水縣)。司馬懿追亮至鹵城(今甘肅省天水市與甘谷之間),掘營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五月,司馬懿與諸葛亮交兵,魏延等將斬獲敵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壹百張。六月,李嚴因運糧不濟呼亮還。張郃追亮退兵至木門,中箭身亡。此為二出祁山。

6、建興十二年(234)二月,諸葛亮率大軍出斜谷道,據武功五丈原(今陜西省岐山南),屯田於渭濱。司馬懿據守不出。八月,諸葛亮卒於五丈原。楊儀等率軍還,有“死諸葛走生仲達”事。

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兩次。第四次用兵是防守,蜀魏並未交戰

額~~字數不夠了,妳找我聯絡我再告訴妳吧 (*^__^*) 嘻嘻…… ,QQ:84002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