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假若有膽識有能力的人(被逼得)壹定要發怒,那麽就讓兩個人的屍體倒下,五步之內淌滿鮮血。這句話是唐雎用來威脅秦王的。
出自:西漢劉向《唐雎不辱使命》
原文: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裏。”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裏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譯文: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先生曾聽說過天子發怒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的時候),會倒下百萬人的屍體,鮮血流淌千裏。”
唐雎說:“大王曾經聽說過平民發怒嗎?”秦王說:“平民發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
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壹道白光直沖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到宮殿上。他們三個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膽識的人,心裏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吉兇的征兆。現在(專諸、聶政、要離)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
假若有膽識有能力的人(被逼得)壹定要發怒,那麽就讓兩個人的屍體倒下,五步之內淌滿鮮血,天下百姓因此穿喪服,今天的情形就是這樣了。”說完(唐雎)挺劍而起(劍未出鞘)。?
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麽會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裏的土地保全下來的原因,只是因為有先生您啊!”
擴展資料:
“匹夫之怒,血濺五步”賞析
秦王嬴政在“滅韓亡魏”之後,雄視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裏,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脅,企圖以“易地”的謊言詐取安陵。在他看來,安陵君哪敢說個換字,更不敢說不。
“安陵君其許寡人”,這種命令式的口吻,既表現了他的強橫無理,又表現了他對安陵君的輕蔑。不料在安陵君那裏竟碰了個軟釘子,因此當唐雎出使來秦,秦王便在強迫對方服從的基礎上,增加了脅迫威逼的氣勢。
“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裏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秦王恃強淩弱,不可壹世的嘴臉漸露猙獰,“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面對秦王的盛氣淫威,唐雎則寸步不讓,據理力爭。
“雖千裏不敢易也,豈直五百裏哉?”壹個委婉的反詰句,既駁斥了秦王的無理要求,也表示了對秦王強烈的輕蔑。這使本來就很尖銳的矛盾更加激化了,文章至此陡起波瀾,讀者頓生焦慮之情,為沖突的後果而擔憂。?
秦王自以為無人敢摸老虎屁股,而唐雎居然敢在老虎頭上猛擊壹掌。秦王被激怒,於是以“天子之怒”相威脅,而唐雎則針鋒相對以“布衣之怒”奮起抗爭。唐雎以布衣俠士為榜樣,挺劍而起以死相拼,迫使秦王屈服。
作者充分調動了對比、誇張等藝術手段以烘托氣氛,同時對二人的情態舉止的變化略加點染,強化沖突,精心營造戲劇性的驚心動魄的場面,成功地刻畫出唐雎不畏強暴的鮮明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