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兒童成語故事短篇十篇

兒童成語故事短篇十篇

#能力訓練# 導語成語在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的傳承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漢語詞匯系統中重要而又極富特色的組成部分。下面是 分享的兒童成語故事短篇十篇。歡迎閱讀參考!

1.兒童成語故事短篇

南轅北轍

 從前有壹個人,從魏國到楚國去。他帶上很多的盤纏,雇了上好的車,駕上駿馬,請了駕車技術精湛的車夫,就上路了。楚國在魏國的南面,可這個人不問青紅皂白讓駕車人趕著馬車壹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問他的車是要往哪兒去,他大聲回答說:“去楚國!”路人告訴他說:“到楚國去應往南方走,妳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對。”那人滿不在乎地說:“沒關系,我的馬快著呢!”路人替他著急,拉住他的馬,阻止他說:“方向錯了,妳的馬再快,也到不了楚國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說:“不要緊,我帶的路費多著呢!”路人極力勸阻他說:“雖說妳路費多,可是妳走的不是那個方向,妳路費多也只能白花呀!”那個壹心只想著要到楚國去的人有些不耐煩地說:“這有什麽難的,我的車夫趕車的本領高著呢!”路人無奈,只好松開了拉住車把子的手,眼睜睜看著那個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個魏國人,不聽別人的指點勸告,仗著自己的馬快、錢多、車夫好等優越條件,朝著相反方向壹意孤行。那麽,他條件越好,他就只會離要去的地方越遠,因為他的大方向錯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麽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麽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2.兒童成語故事短篇

熟能生巧

 北宋時候有壹個叫陳堯咨的人,十分善於射箭,當時的人都明白他是壹個百發百中的射箭手,所以大家都對他很敬佩。陳堯咨受到大家稱贊之後,覺得自己的本領已是天下無雙,便驕傲自滿起來。

 壹天,陳堯咨又在靶場表演他那百步穿楊的絕技。壹箭射出,把又細又軟的柳枝條射斷了。觀眾們看得大聲喝彩,並要求他再來壹次。這時有個賣油的老頭正從那裏經過,看了後,卻笑著說:“這有什麽了不起,只但是手法熟練些罷了!”陳堯咨聽了,不禁大怒,喝道:“妳這老頭有什麽本領,竟敢藐(miǎo)視我?”老頭回答:“我哪裏敢藐視妳,我只是從幾十年的斟(zhēn)油經驗中,明白做熟了的事情,便會找出竅門來的道理。”說著,便從他的油擔上取下壹個葫蘆,葫蘆口上放壹枚方孔銅錢,然後打了壹勺油,高舉油勺往葫蘆裏倒,倒下的油直得像壹條線似的穿過錢孔進入葫蘆中。油倒完了,把銅錢拿起來給大家看,錢孔周圍竟沒有壹絲油漬(zì),大家看了都贊嘆不已。老頭微笑著對陳堯咨說:“我這也沒有什麽了不起,只是熟能生巧罷了。”陳堯咨聽了,壹聲不響便掉頭走了。

 之後的人便根據這故事引申出“熟能生巧”這個成語,用來說明熟悉了所做的事情,便能找出做得更好的辦法來。

3.兒童成語故事短篇

班門弄斧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壹個善於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

 班門弄斧即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家柳宗元在壹篇序文中就有這樣壹句:“操斧於班郢之門,斯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壹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

4.兒童成語故事短篇

唇亡齒寒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滅虢(guó)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壹個虞(yú)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國。“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美玉和寶馬,他會答應借道的。”晉獻公壹聽有點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難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裏罷了。”晉獻公聽後,便采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份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幫助,萬壹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於是就帶著壹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 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利害相關。

5.兒童成語故事短篇

鍥而不舍

 春秋戰國時期,學術領域相當活躍,名家輩出。當時有壹位哲學家、教育學家荀子,其博大的學問、深刻的見解,令後人敬佩不已。他寫有許多散文,《勸學》稱得上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荀子在《勸學》篇中,提出不懈地學習可以增長人的才幹、改變人的氣質。他特別指出,學習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廢。

 荀子說:“只要妳不斷地堆積泥土,就能最終堆成高山,風雨就會從山裏產生出來;只要妳不斷地積聚少量的水,就壹定會形成深淵,那裏就會有蛟龍來潛藏;只要妳做好事做多了,就壹定會養成壹種美德,如此,要完全具備聖賢的思想品質也就不難辦到了。

 “這裏重要的是,絕不能看輕點滴的積累。人若是不壹步壹步地走,哪能走到千裏之外?不匯積小河裏的水,大江大海又怎麽能形成呢?壹匹千裏馬如果只跳壹下,連十步的距離都不可能超過;而最劣等的馬如果連續走十天,也能走很遠。後者的成功就在於從不停止前進啊!

 “壹個人如果懶懶散散,刻幾下木頭就停下來,他連朽木也刻不斷;而如果他發憤圖強,刻而不停的話,壹定能把金石雕刻成器!總之,人要成功,就得不斷地、專壹地奮鬥下去!”

 荀子的這些話成為至理名言,壹直流傳至今。

6.兒童成語故事短篇

刻舟求劍

 從前,有個人帶著壹把寶劍坐船。船才開出來,突然聽見“撲通”壹聲,他的劍落到水裏去了。

 怎麽辦呢?他想了半天,終於想到了壹個辦法,他用小刀在船上刻了壹個印記,便悠然自得的在船上坐著。

 劃船的人很著急,對他說:“讓我把船停下來,妳快跳下去把劍撈起來吧!”

 可那個人卻指著船說:“到了對岸再說吧,反正我在船上劃了壹條線,劍是從這兒落下去的,到時候從這裏下去找就行啦!”

 劃船的人說:“妳的劍掉進了水裏,劍又不會跟著船走,怎麽還能在對岸找到呢?”

 那個人不聽船夫的話,於是,船夫把船劃到了對岸。

 這時,那個人脫掉衣服,從他劃的那條線那裏跳了下去,可他撈了很久什麽也沒撈到。

 劍掉進了河裏,現在船走了這麽遠,他是不能從船上的線找到劍的。

 刻舟求劍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舟”是“船”,“求”是“尋找”。有的人辦事不管時間地點的變化,始終不肯改變原來的主意,我們就可以說他是刻舟求劍。

7.兒童成語故事短篇

驚弓之鳥

 戰國時期,有個傑出的弓箭手,叫做更贏。他的射箭本領在當時可稱是舉世無雙。

 有壹天,他和魏王並肩站著,天空中忽然飛過壹群鴻雁。

 更贏很自信的對魏王說:“我可以用弓聲就把飛鳥給打下來。”

 魏王很懷疑。

 正在那是,壹只孤雁很低很慢的飛過。鳴聲淒慘。更贏見了,就張著弓,扣著弦,砰的壹聲,直入雲宵。那孤雁果然應聲落地。

 魏王驚嘆之余,不明白這是怎麽回事。

 更贏解釋說:“那孤雁飛得低且慢,因為它已經受過箭傷;它鳴叫的聲音悲而哀,因為它離了群。身傷心碎,突然發出弓弦的聲音使它心跳加速,極力上沖,但受傷的兩翼卻無力上升,體重失去平衡,墜落下來。正如人們吃飯時,突然聽見雷聲,筷子落地的情況壹樣自然而平常。”

 後人根據上面的故事,做成了“驚弓之鳥”這個成語,形容先前多次受過驚嚇的人,忽然遇到同樣可怕的事物,就嚇得魂飛魄散,驚惶失措,不知如何去應付新的環境。

8.兒童成語故事短篇

對牛彈琴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的音樂家,名字叫公明儀。他對音樂有極深的造詣(yì),善於彈琴。他的琴聲優美動聽,人們聽到如此美妙的琴聲之後往往如醉如癡。

 有壹年的春天,他帶著琴來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xù)的春風將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讓他心情非常舒暢。他環顧四周,發現不遠處有壹頭大公牛正在吃草。他興致勃發,突發奇想要為這頭公牛演奏壹曲,於是他撥動琴弦,對著這頭公牛彈奏了壹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雖然公明儀彈奏的曲子非常悅耳動聽,但是那頭吃草的牛兒卻根本不理會那高雅的曲調,仍然低著頭繼續吃草。因為公牛雖然能聽到琴弦發出的聲音,但是並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儀見美妙的琴聲並不能打動這頭不懂音樂的牛,非常無奈。過了壹會兒,他又想出了壹個辦法。公明儀撫動琴弦,彈出壹段段奇怪雜亂的聲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蠅聲,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犢(dú)發出的叫聲。這時候這頭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麽似的,搖搖尾巴,豎起耳朵,聽了起來。

 後來,人們就用“對牛彈琴”來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或對外行人說內行話,白白浪費時間;現在也用來譏笑人說話不看對象。

9.兒童成語故事短篇

自相矛盾

 楚國有壹個賣兵器的人,到市場上去賣矛和盾。

 好多人都來看,他就舉起他的盾,向大家誇口說:“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無論怎樣鋒利尖銳的東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著,這個賣兵器的人又拿起壹支矛,大言不慚地誇起來:“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無論怎樣牢固堅實的東西也擋不住它壹戳,只要壹碰上,嘿嘿,馬上就會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聲吆喝起來:“快來看呀,快來買呀,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盾和最最鋒利的矛!”

 這時,壹個看客上前拿起壹支矛,又拿起壹面盾牌問道:“如果用這矛去戳這盾,會怎樣呢?”“這——”圍觀的人先都壹楞,突然爆發出壹陣大笑,便都散了。

 那個賣兵器的人,呆了半天,壹句話也說不出來。最後灰溜溜地扛著矛和盾走了。

 客有鬻矛與盾者,譽其盾之堅:“物莫能陷也。”他兩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釋義“矛”古代壹種長柄的裝有金屬槍頭的武器,用以刺殺敵人。“盾”,古代用來保護自己、抵檔敵人刺殺的武器。後以自相矛盾比喻語言、行動前後不壹致或互相抵觸。

10.兒童成語故事短篇

守株待兔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壹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壹遇災荒,可就要忍饑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幹什麽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壹天,他正在田裏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壹只兔子,不偏不倚,壹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壹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壹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釋讀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