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中醫藥故事

中醫藥故事

老鸛,是鳥名,它羽毛灰白色,嘴長而直。壹般住在江湖池沼近旁,捕食魚蝦等為生。

這裏有個故事。相傳,在隋唐時期,我國著名醫藥家孫思邈雲遊在四川峨眉山上的真人洞,在洞中煉丹制藥,為患者治病解疑。由於四川屬盆地氣候,濕度很大,上山求醫的患者中有許多風濕病患者,孫思邈卻束手無策。

這天,孫思邈帶著徒兒上山采藥,忽然發現壹只灰色老鸛鳥在山崖上不停地啄食壹種無名小草,許久之後,才拖著沈笨的軀體緩慢地飛走了。過了幾天,孫思邈又見到這只老鸛在啄食這種小草,隨後飛走了。奇怪的是,老鸛已無病態,飛得輕巧雄健有力。

孫思邈對身邊的徒兒說:老鸛鳥常年在水中尋食魚蝦,極易染上風濕病痛,老鸛鳥能食此草,說明此草無毒,能治療風濕病,我們也把這草采回去試用。

風濕病患者用水煎此草服汁,連服幾天之後,奇跡發生了,原來雙腿紅腫的關節,都腫消痛止,可以行走自如了。

喜訊傳開,慕名前來求治者絡繹不絕,治愈的人也越來越多,大家請孫思邈為小草起個名,孫思邈說:這藥草是老鸛鳥認識的,就叫它“老鸛草”吧!

現代植物為牻牛兒苗科壹年生草本植物牻牛兒苗,或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老鸛草,除去殘根的全草入藥。性味苦辛、平,祛風、活血通絡。治風濕疼痛,肢體麻木,關節酸痛,癰疽,跌打,腸炎,痢疾。

據《滇南本草》載,老鸛草可祛諸風,治皮膚發癢,通行十二經,治筋骨疼痛、痰火痿軟、手足筋攣麻木等。用法與用量為:水煎內服6-15克幹品,或浸酒或熬膏。在民間,運用老鸛草治療風濕病,由於療效顯著而流傳至今,經久不衰。

擴展資料:

基礎理論

中醫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陰陽

是中國古代哲學範疇。陰陽學說,認為宇宙間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對立又統壹的陰陽兩個方面,經常不斷地運動和相互作用。這種運動和相互作用,是壹切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源。古人把這種不斷運動變化,叫做“生化不息”。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對立統壹的存在,是壹切事物的根本法則),萬物之綱紀(壹切事物都不能違背這個法則而存在),在變化之父母(事物的變化是由事物本身陰陽兩個方面,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形成的),

生殺之本始(事物的生成和毀滅都是來自於這個根本法則),神明之府也(這就是自然壹切奧妙的所在),故治病必求於本(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須從這個根本問題-陰陽上求得解決)”。闡明了宇宙間壹切事物的生長、發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陰陽兩個方面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因而,陰陽學說也就成為認識和掌握自然界規律的壹種思想方法。醫學屬於自然科學範圍,認為人體生理活動,疾病的發生發展,也超越不出陰陽這個道理。因此,我們想要掌握疾病的發展過程,探求疾病的本質,從而獲得滿意療效,就必須探求人體的陰陽變化情況。

五行學說

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範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並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動態模式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和轉化規律。“五行學說”是指這五類物質的運動變化,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相生、相克作為解釋事物之間相互關聯及運動變化規律的說理工具。

中醫主要用五行學說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系以及臟腑失衡時疾病發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

運氣學說

又稱五運六氣,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的學說。五運包括木運、火運、土運、金運和水運,指自然界壹年中春、夏、長夏、秋、冬的季候循環。

六氣則是壹年四季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因子。運氣學說是根據天文歷法參數推算年度氣候變化和疾病發生規律。

臟腑學說

主要研究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小腸、大腸、胃、膀胱、膽、三焦)和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經絡學說

與臟腑學說密切相關。經絡是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有溝通內外,網絡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經絡系統功能發生變化,會呈現相應的癥狀和體征,通過這些表現,可以診斷體內臟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