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流派和篆刻發展史,請詳細閱讀沙孟海的《印學史》,這是篆刻史上的經典。學習篆刻的第壹步是學習篆書,學習篆書的第壹步是認識篆書。《說文解字》是我們認識篆書不可或缺的參考書。在古代漢語中,文字學是“小學”,是基礎中的基礎。所以比如民國時期的大學者,章太炎、羅振玉、王國維,都背過《說文解字》,這也是學習篆刻、篆書的人的必修課。關於秦篆(泰山石刻、嶧山石刻等)是否屬於《)始於清代篆書(鄧、、趙等。).客觀來說,清代篆書更容易入手,更適合學習,走這條路的人也不少。而秦篆對線條的力度要求極高,不允許有任何偏差,這很容易讓初學者失去信心和興趣。因此,我們不支持以此為起點,但我們將來要從中吸取教訓。
篆刻離不開篆書的學習。不學書法而急功近利的人,不會有多大成就。篆刻是以刀法為基礎的,刀法有很多種。我們主要用刀沖法和刀切法。這些內容在西泠印社社員、西泠印社副總編李早先生的《如何學習篆刻》壹書中有詳細介紹。書中圖文並茂,清晰直觀,可以幫助初學者解決很多問題!如果想提高對篆刻的認識和理解,可以參考西陵印社社員顧先生的《篆刻百家講壇》,裏面收錄了大量經典篆刻作品,對篆刻技法進行了系統的分類。平時還是要看很多版畫,從前輩身上汲取營養。我覺得這個過程充滿了樂趣和享受。面對壹幅篆刻作品,有些人可能無法解讀(無法從中獲取信息),這就是所謂的審美“失語”。那麽,我們應該如何著手解讀它呢?既然是審美,那麽除了壹些主觀因素之外,必然有壹些客觀標準。我結合自己的經驗,試著借用通常用來判斷菜品的“色、香、味、意、養、形”六個方面來談談如何篆刻經典閱讀,可能會對壹些篆刻新手朋友有所啟發。
第壹,“色”。主要指視覺效果,感知。當我們面對壹個篆刻工作時,首先要著眼於大局。讀壹部作品,要相信自己的第壹感覺。構圖看紅利是否視覺平衡,是否醒目,是否安全均勻,是否生動。書寫的方法要看配印是否統壹和諧,變形是否適度,誇張是否過度,是否互相照應。刀法要看手法運用是否得當,是否自然,刀筆是否融為壹體,意思傳達是否到位,姬旭是否富有節奏感。總之首先要在大的視覺效果上把握壹個基本的定位。
第二,“香”。指“香氣”,原指菜肴的嗅覺效果。用在篆刻上,我們可以理解為篆刻作品的“氣息”或“氣息”。我們要看作品有沒有石頭、書、山、鄉、江湖、寺廟的精神,有沒有傲慢、陌生,甚至有沒有敵意、粗鄙、手藝、習慣。或濃或淡,或清或濁,或遠或近,或俗或雅。篆刻作品的氣息是作品氣質和品位的體現,往往是評判壹幅篆刻作品好壞的重要標準。
第三,“味道。”就是味道,落在篆刻作品上,就是作品的風格定位,是醇厚還是辛辣,是清雅平和還是活潑,是靈動還是空靈,是難以下咽還是平淡,是類似嚼蠟還是回味無窮,是清淡還是嗆人。雖然跌宕起伏各有各的味道,但每個人的口味都不壹樣,把握好調料火候就有可能做出壹整道菜。我們在解讀作品的時候,可以有自己的口味偏好,但也要努力去評論口味,努力成為壹個美食家。
第四,“意義。”它意味著態度,韻律,意境,意圖和創造力。“意”是判斷壹件作品是否具有生命力、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的重要因素。無論是寫意還是工整,缺乏意味和趣味的篆刻作品都是不成功的創作。意圖自然,避免矯揉造作或過於明顯的意圖。
第五,“養”。意思是營養。就篆刻作品而言,指的是作品的根與基,看方法是否積極,是否充分吸收前人經驗,根是否幼紅,缺鈣軟骨是否缺鐵貧血,脂肪過剩是否導致肥胖,營養不良是否萎靡不振,內分泌失調是否導致滿臉豆豆,氣滯火虛是否導致浮躁,是否導致性早熟,是否陷入腫塊,是否營養不均衡。
第六,“形”。指形狀、形式、風格等壹些可見的外部特征。篆刻的三要素,即構圖、人物、刀法,都會通過壹定的“形”來表現。我們需要看作品中使用的形式是否恰當(比如隨機造型、加分欄是否運用得當),陰刻、陽刻是否運用得當,印章的布局是否合理,規矩、字、刀是否協調,邊欄與印章是否和諧等等。
以上六個方面的發揮,直接影響到作品的效果。另外,每種藝術都有自己的特點,但它們之間也有壹些* * *的東西,比如文人畫中篆刻的意境,書法中篆刻的趣味,音樂舞蹈的旋律節奏,建築雕塑中篆刻的空間結構等等,這些都為我們解讀篆刻作品提供了更廣闊的聯想空間,我們可以“外讀內印”。
總之,解讀篆刻作品的過程是復雜而有趣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口譯是壹種“二次創作”。當我們掌握了壹套解讀路徑,我們就可以由表及裏地分析和理解壹幅篆刻作品,那麽解讀的過程就成了我們不斷提高自身水平的好方法。先秦秦漢的印章,在古代人們的交往中,是作為權力的象征和憑證使用的。此外,吉祥語、孝行、黃章等印章也反映了古代社會生活的習俗和人們的思想意識。
那時候不分官階,都叫封。印章有兩種:朱文(凸字,也叫楊雯)和柏文(凹字,也叫殷聞)。古代印章的形狀和大小不壹,有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等特殊形狀。內容包括官職、姓名、吉爾吉斯語、蕭格局。古代印章是精工制作,或鑿或鑄;印章精細,構圖生動。朱文熙的邊欄有些寬,白文熙有很多有界的方塊。還有壹枚古篆與朱相間,也很獨特。可見當時印章的制作已經成熟。河南安陽殷墟發現三件類似古代印章的物品。有人推斷古代印章的起源應該在商代,但需要進壹步討論。秦朝時皇帝的印章叫璽,壹般人的印章叫印。秦篆是的摹本,類似於秦代的小篆。秦篆刻莊重而美麗。秦印的顯著特點是加口加場的方形官印,加日文字體的長方形印章。秦印除了官印和私印之外,也是用成語印出來的,開創了後世隨便印的先河。
現代篆刻家不斷開拓篆刻流派藝術的發展道路,借鑒民族優秀藝術傳統,突破秦漢、明清篆刻規範,勇於創新,不斷探索,從而掀開了現代篆刻新的壹頁。有丁仁、王□、易、王大新、喬增茂、錢壽鐵、趙樹如、、壽詩公、賴楚生、傅抱石、黃琦,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齊白石。他的篆刻開始向丁靜、學習,後來又模仿趙、和韓篆刻。他還將《三公山碑》、《天壇碑》等漢魏書法融入自己的篆刻中。他以凝練的單刀法和漢代“急章”的神韻,創造了壹種出奇跌宕、淋漓渾厚的氣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