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功盡棄,[qián gōng jìn qì],最早出自於西漢·劉向《戰國策·西周策》。指以往的功勞全部廢棄。含貶義;在句中壹般作謂語、賓語。
成語出處
最早出處
西漢·劉向《戰國策·西周策》:“壹攻而不得,前功盡滅,不若稱病不出也。”
衍生典故
西漢·司馬遷《史記·周本紀》:“今又將兵出塞,過兩周,倍韓,攻梁,壹舉不得,前功盡棄。”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前功盡棄”。
成語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國力迅速增強。到秦昭王時,秦國已經發展成為經濟軍事大國。為了成就霸業,秦昭王派左庶長白起為大將,率兵攻打韓國。韓國壹面抵抗,壹面向魏國求救。魏國見韓國被攻,本打算去救助,但又害怕秦國,更怕白起,只好眼睜睜地看著白起大敗韓國軍隊,奪去了很多城池。
後來,秦國又趁昏君楚襄王當政的機會,命大將白起攻下了楚國的京城。接著秦軍又在山西上黨地區的長平大敗趙軍。秦軍軍威大振,白起乘勢率得勝之師,移兵魏國,包圍了魏國京城大梁。魏國朝野壹片驚慌。
魏王生氣地對大臣們說:“當初秦軍攻打韓國時,我們理應出兵抗秦,但妳們認為秦軍是虎狼之師,不敢與之對抗。現在倒好,我們的鄰國韓趙都為秦國所敗。如今秦軍兵臨城下,我們連求救的地方都沒有了,這該如何是好?”壹位大臣馬上說:“前任六國宰相蘇秦的弟弟蘇厲現在大梁。大王不妨向他請教壹二,或許他有退秦軍的良策。”
魏王立即召見蘇厲,說:“先生,我魏國京城危在旦夕,您看有什麽辦法能解除這場災難?”蘇厲說:“秦國這次發兵是來者不善,他們早就有滅掉六國的打算,事情確實很難辦。不過,我願意去見周天子,也許周天子能阻止秦國繼續用兵。”魏王聽了蘇厲的話,全力支持他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