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打桶底的成語故事

打桶底的成語故事

成語,大家都說成了詞,成語也是如此。成語多為四字,也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以下是我收集的成語故事,希望對妳有幫助。

成語:拿個鍋底工資。

拼音:fǔdǐch?u xρn

說明:水壺:壹種古代的壺;工資:柴火。把柴火從鍋底抽出來。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來源:韓棟卓《商河金淑》:“聽說不煮了,所以不付。”

例句:現在有壹個道理,就是“釜底抽薪”的方法,只要中央的人去平息牢騷,大家就都用止損來制止。——吳琴·景子的《儒林外史》第五次

成語故事1

南北朝時,東魏大將侯景出兵造反,遭到朝廷軍隊的攻擊。侯景在江南向梁武帝蕭炎投降,並請求蕭炎前來增援。結果被慕容少宗指揮的東魏軍隊打敗。侯景最後只好帶著剩下的幾百人投降了梁朝。東魏的魏壽寫了壹篇關於這件事的文章。他指出,對於侯景這種反復無常的人,壹定要拿工資來止沸割草。然而,梁武帝沒有接受這個建議。後來,侯景真的投奔了梁朝。水壺:炊具,即鍋。工資:柴火。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成語故事二:桶底拿工資

東漢初年,大將軍吳漢奉命鎮守邊境。壹天晚上,敵人趁吳漢的軍隊不備,襲擊了他們的營地。壹時間,到處喊殺聲四起,火光沖天,吳漢士兵大亂。

當敵人進攻時,吳漢正在睡覺。當他聽到士兵的報告時,他沒有驚慌,而是慢慢地穿好衣服。

士兵們見總司令如此鎮定,都以為他料敵如神。他已經做好了準備,並馬上安頓下來。

吳漢挑選精銳士兵,組成突擊隊進行反擊。

敵人本想打吳漢壹個措手不及,卻意外地能夠有條不紊地組織反擊,於是以為自己中了埋伏,立刻驚慌失措,不料吳漢被打得落花流水。

所謂“拔鍋底柴”,就是把鍋底燒火用的柴火拔了出來,讓“鍋”成了無用之物。在“吳漢反攻”的故事中,敵人靠的不是馬莊的“鍋”,而是突然襲擊、制造混亂的“火”;吳漢沈著冷靜,沒讓敵人的“火”燒著!不僅如此,還占了敵人的“工資”。

勾踐的蒸粟還糧法,也是利用了偏激的措施。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不斷。

吳國和越國之間發生了壹場戰爭。這場戰爭中,越國戰敗,越王勾踐向五福差王投降。勾踐為了欺騙吳王,甘願以馬夫和下人的身份侍奉吳王。

過了幾年,吳王覺得勾踐為自己服務很有誠意,壹頓酒席後答應讓他回國。

勾踐回國後,勵精圖治,暗中備戰,壹心報仇。

他親自參加農業生產,免除勞役,減少賦稅,越國逐漸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越王為了麻痹吳國,向吳王借了100石糧食,說越國大旱,百姓無食無穿。

吳王真的上當了。他借給越國糧食,答應明年開春歸還。

當他得到糧食時,越王對他的謀士文子說:“如果我們不歸還糧食,吳王會派軍隊來攻擊我們;如果我們還糧,無異於補貼敵人,防禦敵人。我們該怎麽辦?”

文忠說:“我有壹個壹舉兩得的辦法。”

越王勾踐急忙問:“怎麽辦?”

文忠說:“我們要挑選壹些糧食,蒸熟了再運回吳國,這樣就可以有壹場好戲了。”

吳國人民看到從越國運回的糧食大如珍珠,非常高興,就把它當作糧食保存起來。第二年春天繼續播種,結果到了秋天,吳國大片肥沃的土地沒有收成。

吳國國力大減,越王乘機起兵,迅速占領吳國。

越王蒸糧,居然拿走了吳王的“俸祿”!

采取激進的措施意味著采取壹些行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