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沖稱象是成語故事,在《新編成語故事繪本》中收錄。因此可說此是成語。
曹沖稱象
1、出處:取自《三國誌》:沖少聰察,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嘗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鹹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大悅,即施行焉。
2、譯文:
版本壹:曹沖年少聰明善於觀察,到五六歲的時候,知識和判斷能力意識所達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孫權曾經送來過壹頭巨象,曹操想要知道這象的重量,詢問他的下屬,都沒法想出稱象的辦法。曹沖說:"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達到的地方做上記號,再讓船裝載其它東西,(稱壹下這些東西),那麽比較就能知道結果了。"曹操聽了很高興,馬上照這個辦法做了。
版本二:曹沖五六歲時,知識和判斷能力意識所達到的程度,就可以比得上成人了。孫權曾經送來壹頭巨大的象,曹操想要知道這頭象的重量,向他的下屬詢問這件事,可眾大臣都不能想出稱象的辦法。曹沖說:"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沒過船痕跡的地方刻上記號,稱實物裝上船,那麽比較之下就能知道結果了。"曹操聽了很高興,立刻按照這個辦法實施行動。
3、註釋:
(1)智:通‘知’知識
(2)若:相比
(3)欲:想要
(4)意:意識
(5)鹹:都
(6)致:送
(7)及:達到
(8)致:送到
(9)太祖:曹操,即曹沖之父
(10)訪:詢問
(11)群下:手下群臣
4、原理:
"曹沖稱象" 在中國幾乎是婦孺皆知的故事。年僅六歲的曹沖,利用漂浮在水面上的物體的重力等於水對物體的浮力這壹物理原理,解決了壹個連許多有學問的成年人都壹籌莫展的大難題,這不能不說是壹個奇跡。可是,在那個年代(公元200年),雖然阿基米德原理已經發現了500年,但這壹原理直到1627年才傳入中國,小曹沖不可能知道這個原理,更不用說浮沈條件了。
實際上,聰明的曹沖所用的方法是"等量替換法"。用許多石頭代替大象,在船舷上刻劃記號,讓大象與石頭產生等量的效果,再壹次壹次稱出石頭的重量,使"大"轉化為"小",分而治之,這壹難題就得到圓滿的解決。
等量替換法是壹種常用到的科學思維方法。這裏再講壹個愛迪生的小故事。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有壹位數學基礎相當好的助手叫阿普頓。有壹次,愛迪生把壹只電燈泡的玻璃殼交給阿普頓,要他計算壹下燈泡的容積。阿普頓看著梨形的燈泡殼,思索了好久之後,畫出了燈泡殼的剖視圖、立體圖,畫出了壹條條復雜的曲線,測量了壹個個數據,列出了壹道道算式。經過幾個小時的緊張計算,還未得出結果。愛迪生看後很不滿意。只見愛迪生在燈泡殼裏裝滿水,再把水倒進量杯,不到壹分鐘,就把燈泡的容積"算"出來了。這裏,愛迪生用倒入量杯裏的水的體積代替了燈泡殼的容積,用的也是等量替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