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成語的來源
中國以我為相,以江南為例。(宋歐陽修等。《新五代史·南唐世家》)
後人據此總結出“探囊取物”這個成語。?
二、成語和典故
五代時,後唐名將韓熙載因父親被明成祖李所殺,準備離開中原,前往江南吳國。?韓熙載走的時候,壹個叫李毅的好朋友為他送行。臨別時,韓熙載對李毅說:“如果江南各國任命我為丞相,我壹定會率軍北上,迅速平定中原。”李毅聽後說:“如果中原各國任命我為丞相,攻占江南各國就像從囊中取物壹樣容易。”?
韓熙載投奔吳國不久,吳國就被南唐征服了。但南唐也是朝政多變,奸臣當道,所以沒能得到重用。於是,他借酒消愁,和葛吉思混在壹起,所以壹直沒有當上宰相,當初的誓言自然也沒有實現。
李易的情況與韓熙的情況非常不同。後來在北周當了將軍,奉命平定南唐。他在南征過程中打了很多勝仗,立了很多功。只是他做宰相的誓言沒有兌現,但是成語“找事”流傳下來了。
第三,成語的含義
韓熙載與古力的對話成為千古美談,韓熙載最終成為南唐宰相。由於奸臣,皇帝昏庸,無所作為。李益率軍討伐南唐,卻沒能實現自己當宰相的理想。可見,理想與現實總有壹定差距,但為理想而奮鬥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第四,成語的使用
“尋物”在句子中可以做謂語和定語;帶著贊美;比喻能輕而易舉地完成某件事。?[1]?
使用示例
羅鳴管仲《三國演義》:“我給曾編了壹個長故事,說德之翼在百萬大軍之中,就像是從包裏拿出東西來壹樣。”
現代作家梁斌《廣播火的故事》十二:“小事,如尋事。”
動詞 (verb的縮寫)成語辨析
從包裏拿東西——甕中捉鱉,“甕中捉鱉”的意思是甕中捉鱉;比喻捕捉的對象已受到控制,事情容易做,非常有把握。“把東西從包裏拿出來”“甕中捉鱉”的意思是極其容易或容易獲得,但也有區別。“從包裏拿東西”側重於非常容易,而“甕中捉鱉”側重於非常確定。《袋中取物》更側重於物,《甕中捉鱉》更側重於物。"?甕中捉鱉可以作動詞“來(個)”和“來(個)”的賓語,但“探囊取物”不能這樣用。”“甕中捉鱉”常與“伸手可及”、“確信”連用,而“尋找某物”壹般不用這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