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賞月寓意著團圓、寄托情懷。碧空如洗,圓月如盤,人們在盡情賞月之際,會情不自禁地想念遠遊在外、客居異鄉的親人,許多古詩表達了人們此時的思念之情。壹鉤新月,可聯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壹輪滿月,可聯想到美好的團圓生活。
描寫中秋節賞月的四字成語
1、桂子飄香:指中秋前後桂花開放,散發馨香。
2、三節兩壽:舊俗對於塾師,逢端午節、中秋節、年節及孔子誕辰,塾師生日,均各加送束修壹月,稱為三節兩壽。亦用以泛指節日和生辰。
3、花殘月缺:形容衰敗零落的景象。也比喻感情破裂,兩相離異。
4、月過中秋:指錯過時機。中秋節時月亮最圓、最亮、最美,故用以比喻良機。
5、瓊樓玉宇:瓊:美玉;宇:房屋。指月中宮殿,仙界樓臺。也形容富麗堂皇的建築物。
6、月光皎潔:形容月光明亮潔白。
7、皓月當空:明亮的月亮在空中照耀著大地,形容月光皎潔,天氣暗和。
8、悲歡離合:悲傷、歡樂、離散、聚會。泛指生活中經歷的各種境遇和由此產生的各種心情。
9、碧海青天:原是形容嫦娥在廣寒宮夜夜看著空闊的碧海青天,心情孤寂淒涼。後比喻女子對愛情的堅貞。
10、月裏嫦娥:嫦娥:神話中月宮裏的仙女,相傳她是後羿的妻子,因偷吃不死之藥而上了月宮。比喻風姿綽約的美女。
中秋節賞月象征意義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元旦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壹。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壹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壹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中秋節粥飲食。”壹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壹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壹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