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陵下替的意思是指上下失序,綱紀廢墜。
出處:
1、上陵下替,綱維靡立。
2、若君亡君之威,臣亡臣之儀,上替下陵,此謂大亂。
出自:《隋書·煬帝紀上》。
近義詞:上替下陵。
成語用法:在整個句子中作謂語、定語,多用於書面語。
陵:通淩,指侵犯、欺侮。
替:衰落、衰敗。
成語接龍:上陵下替—替天行道—道西說東—東沖西撞—撞陣沖軍—軍臨城下—下愚不移—移東補西—西鶼東鰈—鰈離鶼背—背義負信—信口開河—河東河西—西風斜陽—陽春白雪—雪上加霜—霜露之思—思前想後—後繼有人—人來人往。
《隋書·煬帝紀上》簡介
《隋書》是在貞觀三年由魏徵受詔總加撰定的,主要參與者有孔穎達、許敬宗,而徵多所損益,務存簡正。對大多數史實的記述是真實的,評論是中肯的,在對煬帝問題的處理上尤為如此。
煬帝的負面形象主要來自奪宗、奢靡、拒諫、黷武等事件,而《隋書》對這些事件的記述,並未言過其實地渲染,更沒有抹黑。如在煬帝奪宗問題上,《隋書·煬帝紀》正文部分略而不提。《隋書》在構建起煬帝負面形象的同時,對煬帝的個人能力和善政也不乏肯定之語。煬帝少時,美姿儀,高祖令其數次領兵,頻有大功。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上陵下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