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ǔ·昌·bǔ·杜·ǔn)
出處《孟子·滕文公上》:“今滕會取長補短,其將五十裏,尚可為好國。”
解釋和吸收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也指在同類事物中吸收這個的優點來彌補那個的缺點。
法律的綜合運用;作為謂語和定語;帶著贊美;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比如曹禺的《王昭君》第三幕:“~,使兩國人民幸福富足,這是我們的尊嚴。”毛澤東《整風》外來幹部和本地幹部各有長處和短處,必須取長補短才能進步。
同義詞揚長避短,反義詞固步自封。
歇後語:長衫換成上衣;壹個瘸腿的盲人
謎語剪掉了外套,補好了短褲
這個成語的來源是先秦時期孟子對的編輯:“今天,滕可以取長補短。它仍將是壹個好國家。”
取長補短。也指吸收同類事物中這個的優點來彌補那個的缺點。下面是壹個成語故事,相得益彰。歡迎閱讀:
戰國時期,有個叫孟子的人。他是我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受到人們的尊敬。不管人家有什麽困難,有什麽不懂的地方,都去找他請教。他會給人們好的建議,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滕國當時是壹個非常弱小的國家,很多大國都想欺負它。滕國實在沒辦法,只能尋求大國保護。滕文公覺得壹味護國不是長久之計。只有讓滕國真正富強起來,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然而,他不知道如何使國家富強。於是他和大臣們商量這件事,但是商量了半天,始終沒有想出壹個滿意的解決辦法。
後來,滕文公在從楚到宋的路上遇到了孟子。孟子告訴他,人性本善,鼓勵他用堯舜治理天下。
孟子首先鼓勵滕文公,說要使國家真正富強,必須實行仁政。孟子曰:“今滕能取長補短,將五十裏,尚可為善國。”也就是說,在今天的滕國,如果把長的地方去掉,然後把短的地方補上,方圓大約有壹百裏之遙!如果是仁政治理,滕國壹定會富強。
滕文公聽了孟子的話,沒有猶豫,只是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