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有佳人,豫雲聖賢道
幸福大先生,逍遙女作家
《未來學院》院長
《佳豫太空站》站長
豫見生命,綻放天性
因上精進,果上隨緣
《見過於師,方堪傳授》(解讀論語第304天)
日經第641篇(衛靈公第十五)
經典原文: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孔子說:“面對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有壹個成語叫:當仁不讓,就是出自這章。我們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如果,只是老師叫我們怎麽做,我們就去怎麽做;老師不讓我們做什麽,我們就不去想要怎麽做,那這樣就始終是被老師牽著自己走。
我們要能體會老師的用心,壹味地跟著做,就產生了惰性,自己就不會去悟,就不會去參老師為什麽要這樣做?意圖在哪裏?為什麽下這個決定?等等。
也就是說,自己不思考,最後就迷茫。自己都迷惑,當要擔當大任的時候,就擔不起來。也就是說:見過於師,方堪傳授。先跟老師學,最後超越老師。
當仁不讓於師,是對老師真正的恭敬,這叫法供養。只有行持和見地都超過了老師,才能當仁不讓。也就是我們說的:青出於藍勝於藍。
孔子陳蔡絕糧的時候,被困的弟子們都很委屈,就覺得是不是孔子之道不是那麽好,所以才不被世人所接受。
孔子撫琴問顏回怎麽看:顏回說: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就是說,世人不能接受夫子之道,正說明夫子之道的高深,世人的淺顯。孔子就說:知我者回也。
顏回的見地可以跟老師平齊,所以他能做到當仁不讓於師。同時,顏回對老師十分的尊重,他對孔子的評價是: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當然,這是謙虛的表現。
孔子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就是說,即使很有才華,但是仁德不夠,也就不要去看了。
孔子和儒家特別重視師生關系的和諧,在壹般情況下,強調師道尊嚴,學生不可違背老師。
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師,也不謙讓。這是把仁德擺在了第壹位,也就是說,仁是衡量壹切是非善惡的最高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