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三國演義人名成語大全 四字成語

三國演義人名成語大全 四字成語

三國演義人名成語大全 四字成語

吳下阿蒙

三顧茅廬(劉備三顧諸葛亮)

草船借箭(赤壁之戰,劉備立軍令狀,三天備十萬支箭)

過關斬將(關羽得知劉備下落,單人匹馬保護二家皇嫂千裏尋兄。在五關當中分別受到了孔秀、韓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的阻攔;關羽被逼無奈,過五關斬六將。最後在古城兄弟君臣夫妻相會。)

樂不思蜀(劉禪被封為安樂侯後,司馬昭問曰,思蜀國呼,禪曰,不思)

望梅止渴(曹操大軍缺水時,曹操騙大家,前邊有片梅林,士兵們流出口水來就解渴了)

舌戰群儒(諸葛亮赴東吳,聯盟對抗曹操時,與東吳群臣辯論)

七擒七縱(諸葛亮妙計七擒七縱蠻王孟獲)

關於三國演義的四字成語大全

張燈結彩、

身不由己、

舌戰群儒、

青山不老、

招兵買馬、

光陰荏苒、

威風凜凜、

氣宇軒昂、

初出茅廬、

胸懷大誌、

器宇軒昂、

知遇之恩、

詭計多端、

養精蓄銳、

笑容可掬、

反戈壹擊、

孔孟之道、

大吉大利、

強詞奪理、

搖搖欲墜、

虛虛實實、

無名小卒、

勢不可當、

大雨滂沱、

赤膊上陣、

物傷其類、

錦囊妙計、

淚流滿面、

曲意逢迎、

悶悶不樂

三國演義四字成語

三國演義四字成語 :

張燈結彩、

身不由己、

舌戰群儒、

青山不老、

招兵買馬、

光陰荏苒、

威風凜凜、

氣宇軒昂、

初出茅廬、

胸懷大誌、

器宇軒昂、

知遇之恩、

詭計多端、

養精蓄銳、

笑容可掬、

反戈壹擊、

孔孟之道、

大吉大利、

張燈結彩 掛上燈籠,系上彩綢。形容節日或有喜慶事情的景象。

招兵買馬 舊時指組織或擴充武裝力量。後比喻組織或擴充人力。

擇主而事 事:侍奉。舊指選擇明主,為他辦事。

坐視不救 坐視:坐著看。見別人遇到困難或危險,坐在壹旁看著不去援救。

掌上觀文 見“掌上觀紋”。

執鞭隨鐙 比喻因敬仰而願意追隨左右。

指南攻北 猶聲東擊西。

指囷相贈 囷:圓形的谷倉。指著谷倉裏的糧食,表示要捐贈給他人。形容慷慨資助朋友。亦作“指囷相助”。

知遇之恩 給予賞識和重用的恩情。

自有公論 指事情的是非曲直公眾自然會有評論。

壹面之詞 爭執的雙方中壹方所說的話。

養精畜銳 養:休養;蓄:積蓄;銳:銳氣。保養精神,蓄集銳氣。

搖搖欲墜 搖搖:搖動,搖晃;墜:落下。形容十分危險,很快就要掉下來,或不穩固,很快就要垮臺。

偃旗息鼓 偃:仰臥,引伸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軍時隱蔽行蹤,不讓敵人覺察。現比喻事情終止或聲勢減弱。

壹身是膽 形容膽量大,無所畏懼。

三國演義三字、四字成語

慢了壹步,但把前面的統計了壹下,還找了壹些,記得給分喲

四字:

壹手包辦 壹舉兩得 壹臂之力 壹親芳澤

七步成詩 三顧茅廬 下筆成章 不出所料

不由分說 不知所雲 不容偏廢 乘虛而入

五內如焚 人生如寄 仰人鼻息 伯仲之間

位極人臣 作奸犯科 偃旗息鼓 出言不遜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廬 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名不虛傳 同符合契 吳下阿蒙

妄自菲薄 孑然壹生 對酒當歌 屈指可數

周郎顧曲 呼風喚雨 品頭論足 回腸蕩氣

敝帚千金 廊廟之器 才高八鬥 手不釋卷

指日可待 探囊取物 文思泉湧 旦夕之危

明眸善睞 月明星稀 土崩魚爛 如魚得水

危急存亡之秋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如入無人之境

六字:

危急存亡之秋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如入無人之境

出處三國演義第七回:「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七字:

青 梅 煮 酒 論 英 雄

《三國演義》的結尾兩句是:“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

當時人們以詩贊頌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談笑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壹功。”

賠了夫人又折兵

太多了

祝妳好運!

記得給分喲

三國演義的四字成語

張燈結彩、

身不由己、

舌戰群儒、

青山不老、

招兵買馬、

光陰荏苒、

威風凜凜、

氣宇軒昂、

初出茅廬、

胸懷大誌、

器宇軒昂、

知遇之恩、

詭計多端、

養精蓄銳、

笑容可掬、

反戈壹擊、

孔孟之道、

大吉大利、

強詞奪理、

搖搖欲墜、

虛虛實實、

無名小卒、

勢不可當、

大雨滂沱、

赤膊上陣、

物傷其類、

錦囊妙計、

淚流滿面、

曲意逢迎、

悶悶不樂

先禮後兵、

漫山遍野、

鷹視狼顧、

心術不正、

寬以待人、

步罡踏鬥、

曠世逸才、

班師回朝、

手無寸鐵、

趨吉避兇、

削鐵如泥、

心懷叵測、

緩兵之計、

謀事在人、

刀槍劍戟、

力排眾議、

徒有虛名、

等閑之輩、

赤身裸體、

抵足而眠、

屍橫遍野、

有機可乘、

器宇不凡、

壹面之詞、

無計可施、

色厲膽薄、

寶刀不老、

反敗為勝、

橫行無忌、

龍肝鳳髓

仁義之師、

萬死不辭、

燕頷虎須、

封金掛印、

指囷相贈、

星月交輝、

貪心不足、

虎入羊群、

土雞瓦犬、

目不邪視、

束手待斃、

柔能克剛、

神鬼莫測、

躊躇不決、

隨波逐浪、

赤身露體、

壹家老小、

光輝燦爛、

得而復失、

倍道而進、

擊鼓鳴金、

飽學之士、

荒淫無道、

心膽俱裂、

忍辱偷生、

笑傲風月、

恩怨分明、

推誠相見、

天愁地慘、

怒目而視

三國演義中成語:

壹手包辦

出處三國誌魏誌典韋傳:「韋壹手建之」

壹舉兩得

出處三國誌魏誌臧洪傳:「將以安社稷,壹舉兩得。」

壹臂之力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回:「願助兄壹臂之力,***誅國賊。」

壹親芳澤

出處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無禦。」

七步成詩

出處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三顧茅廬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下筆成章

出處三國誌魏誌文帝紀:「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

不出所料

出處三國演義第三十壹回:「豐在遇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說

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李傕隨後掩殺,郭汜兵退,車駕冒險出城,不由分說,竟擁到李傕營中。」

不知所雲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不容偏廢

出處三國誌蜀誌魏延傳:「不忍有所偏廢。」

乘虛而入

出處魏誌袁紹傳:「將軍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叠出,以擾河南。」

五內如焚

出處蔡琰悲憤詩:「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

人生如寄

出處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憂何為?」曹植仙人篇:「俯觀五嶽間,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處後漢書袁紹傳:「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鼓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

伯仲之間

出處曹丕典論:「傅說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

位極人臣

出處吳誌孫綝傳:「因緣肺腑,位極人臣。」

作奸犯科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偃旗息鼓

出處三國誌蜀誌趙雲傳註:「偃旗息鼓,曹軍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遜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遜,何不殺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處三國演義第壹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廬

出處據三國演義所載,諸葛亮初出茅廬,佐劉備用兵,觀與張飛不服,行事諸多困難。

刮目相待

出處三國誌吳誌呂蒙傳註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與閹宦***飲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處司馬昭在曹髦在位時,為大將軍,專管國政,自封為相國,不久封為晉公,昭還假裝不接受。髦很生氣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虛傳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兵精糧足,名不虛傳。」

同符合契

出處三國誌吳誌孫傳註:「壹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吳下阿蒙

出處三國誌吳誌呂蒙傳註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處曹丕?典論論文:「裏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見自見之患也。」

廊廟之器

出處三國誌蜀誌許靖傳:「雖行事舉動,未悉允當,蔣濟以為大較有廊廟之器也。」

才高八鬥

出處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壹石,曹子建獨得八鬥,我得壹鬥,自古及今***享壹鬥。」

手不釋卷

出處曹丕自敘:「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指日可待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湧

出處文選曹植王仲宣誄:「文若春華,思若湧泉。」

旦夕之危

出處三國誌蜀誌孟光傳:「旦夕之危,倒懸之急。」

明眸善睞

出處文選曹植洛神賦:「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月明星稀

出處文選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魚爛

出處陳琳?與魏文帝書:「焉肯土崩魚爛哉!」

如入無人之境

出處三國演義第七回:「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如魚得水

出處三國誌諸葛亮傳:「先主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諫之路也。」

孑然壹生

出處三國誌吳誌陸瑁傳:「孑然無所憑賴。」

對酒當歌

出處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屈指可數

出處三國誌魏誌張合傳:「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

周郎顧曲

出處三國誌吳誌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顧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呼風喚雨

出處三國演義第壹回:「角得此書,曉夜攻習,能呼風喚雨。」

品頭論足

出處三國誌魏誌何晏傳註:「晏方用事,自以為壹時才俊,常為名士品目。」

回腸蕩氣

出處魏文帝大墻上蒿行:「感心動耳,蕩氣回腸。」

所有的 全部在這兒了 自己需要自己看吧 O(∩_∩)O~

三國演義中的四字成語

養精蓄銳 鳳毛雞膽 笑容可掬 隨波逐浪 搖搖欲墜 口似懸河 山崩地陷 剖肝瀝膽 刀槍劍戟 把薪助火 赤身裸體 不成體統 曲意逢迎 掌上觀文 鳴金收軍 抵足而眠 以私廢公 飽學之士

三國演義人名謎語大全

看了《三國演義》之後,有人提出問題:為什麽三國時絕大多數人都是單字名?的確是這樣,翻開歷史看看,整個的東漢、三國這300多年間的人名,幾乎全是壹個字,雙字名是極少極少的。《後漢書》、《三國誌》中的人名,間或有兩個字的,但這些人,有的是隱士,如龐德公、鄧盧敘;有的是乳名,如劉盆子、鄭小同;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黃承彥、茍巨伯。知識分子、官員、顯要是找不出雙字名的。這真是怪事。 問題出在王莽身上。西漢末年,王莽篡奪了政權。為了鞏固統治,他撿起了董仲舒的“神學目的論”,大搞迷信,大搞復古,以此為核心,還推行了壹系列所謂的“新政”,從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從貨幣到地名,無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王莽這個人對“名”特別重視,他壹上臺,就鬧起了壹股改名風。首先把中央各級官名改了,然後是大改地名。今天改了,明天又改回來,弄得人不知所措。後來,甚至將“匈奴”改成“降奴”,“單於”改成“服於”,由此引發了民族戰爭。王莽對姓名更是大下功夫。他對自家的“王”看得特別重,對許多劉姓皇族和有功部下賜姓“王”,以示恩寵。 《漢書·王莽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王莽的長孫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爺爺和爹爹,這個王宗是可以當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讓人畫出了畫像,還刻了銅印三枚,與其舅舅合謀,準備搶班奪權。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雖然是親孫子,但這事也不能輕饒,王宗壹看不好,就自殺了。雖然人死了,但“政治權力”也要剝奪,王莽下了這樣壹道命令:“宗本名會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復名會宗。”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門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本來名是兩個字,叫“王會宗”,是依法令後改成的“王宗”,現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還叫原來的“王會宗”。從王莽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個問題:壹、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數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孫子的名都是兩個字。二、王莽上臺後,曾經下過“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規定不準用雙字名。三、人犯罪後,恢復二字名,以示處罰。 《漢書·王莽傳》又有:“匈奴單於,順制作,去二名”之語,意思是說,匈奴單於依順王朝的法令,去掉二字名中的壹個字。可見,當時不但有禁止使用雙字名的法令,而且還影響到了匈奴。 由於王莽的法令,從那時起,人們漸漸養成了使用單字名的習慣,後來雖然王莽說話不算了,卻壹直也沒有改過來,竟然成為風氣,認為用兩個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現在,人人全是單字名,那麻煩可就大了,因為單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當時人口並不是很多,人的活動範圍、交際半徑也有限,單字名並沒有對社會造成太大的不良影響。因此,單字現象得以沿續,壹直到三國時代。 三國時的人名,告訴我們,人名有極強的階段性,每壹個時代,有每壹個時代的命名特點。知道了這些,有的人壹看名,他是什麽時代的,也就能估摸個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