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肋插刀,漢語成語,現在常常用來形容某人對兄弟朋友非常講義氣,願意承擔極大的犧牲,為其兩肋插刀。但最開始這個兩肋不是指兩邊的肋骨,而是壹個叫兩肋村的村莊。其出自《隋唐演義》中秦叔寶為朋友兩肋村走岔道。
典故壹
原文:《隋唐演義》:秦叔寶為朋友兩肋莊走岔道。
大意:隋朝末年,山東好漢秦瓊(字叔寶)在縣衙當差。縣太爺接上峰指令緝拿境內響馬要犯,就派秦叔寶帶領眾捕快實施抓捕。所謂響馬,指舊時搶劫旅客的強盜,因搶劫時先放響箭而得名。但在民間,這些聚嘯山林劫富濟貧的群體卻被視為草莽英雄。秦叔寶結交的江湖朋友中,就有壹些響馬英雄。秦叔寶接上司抓捕令後,為搭救朋友,先派人暗中通知被緝捕的朋友躲避;在抓捕途中,故意帶領眾捕快走岔道,以保護這些響馬朋友。最後,抓捕行動失敗,秦叔寶遭牽連,險些喪命。後聚義瓦崗寨的響馬朋友在登州城,奮力搶救秦叔寶,聚義瓦崗,***舉義旗。隋亡後,秦叔寶成為唐朝開國功臣,名揚天下。後來說書藝人為歌頌秦叔寶當年幫朋友脫險而故意走岔道的千秋義舉,就將岔道口附近的村莊稱作兩肋莊,由此產生了秦叔寶為朋友兩肋莊走岔道的神奇故事。說書故事在民間口耳相傳的流程中,添枝加葉並借題生發,皆屬群眾的藝術再創作。兩肋岔道的岔道諧音插刀,最後演化成為朋友兩肋插刀。
典故二
為朋友兩肋插刀是秦叔寶為救朋友,染面塗須去登州冒充響馬,路過兩肋莊時,在岔道想起老母妻兒,猶豫片刻,壹條路去武南莊,壹條路去登州,壹條路回家門,最終還是為朋友,視死如歸去了登州,兩肋莊岔道體現出秦瓊的深重義氣,就被人們傳為兩肋岔道,義氣千秋。隨著時間的推移秦叔寶為朋友兩肋莊走岔道這句話傳來傳去就變成了秦叔寶為朋友兩肋插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