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0回:“給他娶了親,原想大家安安逸逸的過日子,不想命該如此,偏偏娶的嫂子又是壹個不安靜的,所以哥哥躲出門的。”
安閑自得 自得:自己感到舒適。安靜清閑,感到非常舒適。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不如在家安閑自在,快活過了日子,卻去討這樣煩惱吃!”
安閑自在 安靜清閑,自由自在。形容清閑無事。
出處:明·李贄《焚書·預約·早晚禮儀》:“有問乃答,不問即默,安閑自在,從容應付,不敢慢之,不可敬之。”
遨翔自得 指自由自在的樣子。
百花齊放 形容百花盛開,豐富多彩。比喻各種不同形式和風格的藝術自由發展。也形容藝術界的繁榮景象。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回:“百花仙子只顧在此著棋,那知下界帝王忽有禦旨命他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 指各種學術流派的自由爭論互相批評。也指不同意見的爭論。百家,這種觀點的人或各種學術派別。鳴,發表見解。
出處:《漢書·藝文誌》“凡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並作,各引壹端,崇其所說,以此弛說,取舍諸候。”
博弈猶賢 後指不要飽食終日無所事事。
出處:語出《論語·陽貨》:“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不拘形跡 形容言談舉止無拘無束,自由自在。
出處:茅盾《子夜》四:“曾滄海回頭壹看,認得是土販李四;在某壹點上,他這李四是不拘形跡的密友。”
池魚籠鳥 池裏的魚,籠裏的鳥。比喻受束縛而失去自由的人。
出處:晉·潘嶽《秋興賦》:“譬猶池魚籠鳥,有江湖山藪之思。”
出入無間 出入無間隔。猶言進出自由。
出處:《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建謂左右曰:‘吾為神策將軍時,宿衛禁中,見天子夜召學士,出入無間,恩禮親厚如寮,非將相可比也。’”
東遊西蕩 無所事事,到處閑誑。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六回:“他因沒事幹管理,東遊西蕩,朕又恐別生事端,著他代管蟠桃園。”
東遊西逛 無所事事,到處閑誑。同“東遊西蕩”。
出處:《人民文學》1978年第2期“‘四人幫’橫行時,有些學生基本上不上課,東遊西逛,學得‘油腔滑調’。”
獨往獨來 指行動自由,沒有阻礙。又指作文用字獨具壹格,後指單獨往來。
出處:《莊子·在宥》:“出入六合,遊乎九州,獨往獨來,是謂獨有。”
附膚落毛 比喻賦閑無正事可幹。
出處:晉·範亨《燕書》:“恪大笑。射發壹矢,拂脊;再壹矢,磨腹。皆附膚落毛,上下如壹。
交臂歷指 交臂:兩手反縛;歷指:古代拶指的刑罰。象罪犯兩手反縛、受拶指的刑罰壹般。形容痛苦萬狀,毫無自由。
出處:《莊子·天地》:“則是罪人交臂歷指,而虎豹在於囊檻,亦可以為得矣。”
了身脫命 猶言擺脫塵世羈絆,自由自在。
籠鳥池魚 關在籠裏的鳥,養在池中的魚。比喻受困失去自由的人。
籠鳥檻猿 籠中鳥檻中猿。比喻受拘禁沒有自由的人。
出處:唐·白居易《山中與元九書因題書後》詩:“籠鳥檻猿俱未死,人間相見是何年!”
籠中之鳥 比喻受困而不自由的人,也比喻易於擒拿的敵人。
出處:《鹖冠子·世兵》:“壹目之羅,不可以得雀;籠中之鳥空窺不出。”
鳥入樊籠 樊籠:鳥籠,比喻不自由的境地。飛鳥進了籠子。比喻自投羅網,陷入困境。
出處:元·尚仲賢《單鞭奪槊》第三折:“恰便似魚鉆入絲網,鳥撲入樊籠。”
鷗波萍跡 比喻閑適自由的隱者生活。
清風朗月 比喻不隨便結交朋友。也比喻清閑無事。同“清風明月”。
清風明月 只與清風、明月為伴。比喻不隨便結交朋友。也比喻清閑無事。
出處:《南史·謝惠傳》:“入吾室者,但有清風;對吾飲者,惟當明月。”
清閑自在 清靜空閑,無拘無束。形容生活安閑舒適。
出處: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十四卷:“晝之所思,夜之所夢,連睡去的魂魄,都是忙的,那得清閑自在。”
圈牢養物 圈牢:養牛馬的地方。飼養在圈中的牲畜。比喻任人驅使,毫無自由的人。
出處:三國·魏·曹植《求自試表》:“此徒圈牢之養物,非臣之所誌也。”
任其自流 指不加約束、引導,聽任自由發展。
出處:《淮南子·修務訓》:“聽其自流,待其自生,則鯀禹之功不立,而後稷之智不用。”
神閑氣靜 指神氣悠閑安靜。同“神閑氣定”。
屍祿素飡 指空食俸祿而不盡其職,無所事事。同“屍祿素餐”。
屍祿素餐 指空食俸祿而不盡其職,無所事事。亦作“屍祿素飡”。
聽其自流 指不加約束、引導,聽任自由發展。
出處:《淮南子·修務訓》:“聽其自流,待其自生,則鯀禹之功不立,而後稷之智不用。”
吐絲自縛 比喻自己的所作所為阻礙了自己的行動自由。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聞聲執法坐禪,如蠶吐絲自縛。”
無拘無縛 形容自由自在,沒有牽掛。同“無拘無束”。
無拘無束 拘、束:限制、約束。形容自由自在,沒有牽掛。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二回:“逐日家無拘無束,自在逍遙此壹長生之美。”
無束無拘 形容自由自在,沒有牽掛。同“無拘無束”。
閑情別致 指悠閑的心情和安逸的興致。同“閑情逸致”。
閑情逸趣 指悠閑的心情和安逸的興致。同“閑情逸致”。
閑情逸致 逸:安閑;致:情趣。指悠閑的心情和安逸的興致。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壹百回:“此時四處兵荒馬亂,朝秦暮楚,我勉強做了壹部《舊唐書》,那裏還有閑情逸致弄這筆墨。”
逍遙法外 逍遙:優遊自得的樣子。指犯法的人沒有受到法律制裁,仍然自由自在。
出處:巴金《探索集·再說小騙子》:“那些造神召鬼、制造冤案、虛報產量、逼死人命等等、等等的大騙子是不會長期逍遙法外的。”
逍遙物外 指不受外界事物的拘束,自由自在。
出處:宋·張孝祥《減字木蘭花·贈尼師舊角奴也》詞:“識破囂塵,作個逍遙物外人。”
嘯傲風月 嘯傲:隨意長嘯吟詠遊樂。在江湖山野中自由自在地吟詠遊賞。
出處:茅盾《夜讀偶記》五:“他們都是些逃避現實的無病呻吟的夢想家,或者是嘯傲風月的隱士。”
嘯傲湖山 嘯傲:隨意長嘯吟詠遊樂。在江湖山野中自由自在地吟詠遊賞。
出處:姚華《曲海壹勺》:“折攬勝登臨,亦傳嘯傲湖山之作。”
信手拈來 信手:隨手;拈:用手指捏取東西。隨手拿來。多指寫文章時能自由純熟的選用詞語或應用典故,用不著怎麽思考。
出處:宋·蘇軾《次韻孔毅甫集古人句見贈》詩:“前身子美只君是,信手拈來俱天成。”
搖尾塗中 比喻自由自在地生活。曳尾,猶搖尾。
出處:戰國時,楚王派大夫去請莊子做官,莊子對楚大夫說:聽說楚國有神龜,死去已三千年,現在把它用匣子裝起來藏在廟堂之上。妳看此龜是留下骨頭讓人珍藏好呢,還是活著曳尾於泥塗中好?大夫說:當然是活著曳尾於塗中好。莊子說:那末我將曳尾於塗中。見
壹飲壹啄 飲:喝水;啄:鳥類吃食。原指鳥類要吃就吃,想喝就喝,生活自由自在。後也指人的飲食。
出處:《莊子·養生主》:“澤雉十步壹啄,百步壹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
優遊自得 指悠閑如意。
出處:漢·班固《東都賦》:“莫不優遊而自得,玉潤而金聲。”
優遊自適 悠閑適意。
優遊自在 指悠閑舒適。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二回:“太平無事,尚可優遊自在,壹旦有警,早已嚇得意亂心慌,等到上頭派了下來,更把他急的走頭無路。”
優哉遊哉 指生活悠閑自在。
出處:《詩經·小雅·采菽》:“優哉遊哉,亦是戾矣。”
悠然自得 悠然:閑適的樣子;自得:內心得意舒適。形容悠閑而舒適。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苻堅載記·附王猛》:“自不參其神契,略不與交通,是以浮華之士鹹輕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懷。”
悠閑自在 閑暇舒適,無憂無慮。
出處:清·張貴勝《遺愁集·忠義》卷四:“此之謂從容就義也,死是何等事,乃能夫婦同心,又做得如此悠閑自在。”
悠悠忽忽 形容悠閑懶散或神誌恍惚的樣子。
出處:戰國·楚·宋玉《高唐賦》:“悠悠忽忽,怊悵自失。”
悠遊自得 悠遊:閑適的樣子;自得:內心得意舒適。形容悠閑而舒適。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苻堅載記·附王猛》:“自不參其神契,略不與交通,是以浮華之士鹹輕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懷。”
悠遊自在 形容悠閑而舒適。同“悠遊自得”。
悠哉遊哉 指悠閑自在。
拄頰看山 形容在官而有閑情雅興。亦為悠然自得的樣子。
出處:宋·範成大《次胡經仲知丞贈別韻》:“先生有道抗浮雲,拄頰看山意最真。”
自然而然 自由發展,必然這樣。指非人力幹預而自然如此。
出處:《牟子理惑篇》:“夫吉兇之與善惡,猶善惡之乘形聲,自然而然,不得相免也。”
自由泛濫 指某種錯誤的思想言行沒有約束,到處擴散。
出處:周而復《上海的早晨》十六:“如果讓資產階級這樣猖狂進攻,自由泛濫下去,真的像陳市長所說的,我們國家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就不能建設成功,人民的生活也不可能改善,社會主義的前途更不可能實現。”
自由放任 不加約束,任它自由發展。
出處:毛澤東《反對自由主義》:“不負責任的背後批評,不是積極地向組織建議。當面不說,背後亂說;開會不說,會後亂說。心目中沒有集體生活的原則,只有自由放任。這是第二種。”
自由自在 形容沒有約束,十分安閑隨意。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三:“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曰:‘自由自在。’曰:‘見後如何?’師曰:‘自由自在。’”
鉆穴逾墻 穴:洞。逾:越過。鉆洞爬墻。舊時常比喻違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青年男女自由相戀的行為。後也指男女偷情或小偷行竊。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樽前月下 酒樽之前,月亮之下。指對酒賞月的悠閑情境。
出處:清·龔自珍《與吳虹生書八》:“弟此節俗冗,焦頭爛額,對月對酒皆不樂。樽前月下,尚有剝啄之聲,如禦十萬敵,必須在家首先搪拒,竟無福前來望見顏色矣。”
不自由,毋寧死 如果失去自由、主權,寧可去死。
出處:法國大革命時《馬賽曲》的最後壹句。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比喻藝術及科學的不同派別及風格自由發展與爭論。
出處: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是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