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賊心虛,讀音:zuò zéi xīn xū,漢語成語,比喻做了壞事的人,總怕被人發覺而心裏不安。作謂語、定語、狀語;指理虧心虛。
虛:怕。比喻做了壞事的人,總怕被人發覺而心裏不安。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問:‘有句無句;如藤倚樹時如何。’師雲:‘作賊心虛。’”
宋·悟明《聯燈會要·重顯禪師》:“做賊人心虛。”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十回:這個毛病,起先人家還不知道,這又是他們做賊心虛弄穿的。
曹禺 《北京人》第壹幕:“咦,奇怪,妳看這做賊心虛的勁兒。我說妳們怎麽啦。”?
反義詞:若無其事、問心無愧、心安理得、理直氣壯
近義詞:作賊心虛、賊膽心虛
成語典故
陳述古密直知建州浦城縣日,有人失物,捕得數人,莫知的為盜者。述古乃紿之曰:“某廟有壹鐘能辨盜至靈。”使人迎置後閣祠之。引群囚立鐘前,自陳:“不為盜者,摸之則無聲;為盜者,摸之則有聲。”述古自率同職禱鐘甚肅。
祭訖,以帷圍之。乃陰使人以墨塗鐘。良久,引囚逐壹令引手入帷摸之。出乃驗其手,皆有墨,惟有壹囚無墨,訊之,遂承為盜。蓋恐鐘有聲,不敢摸也。此亦古之法,出於小說。選自沈括《夢溪筆談·權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