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的由來:《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享易經.....讀易經,魏編三絕。”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的書籍主要用竹子作為竹簡來書寫,少則幾十字,多則八九字。壹本書要用很多竹簡,用結實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順序連接起來,然後最後才是壹本書,讀起來很方便。
通常,用絲線編織的稱為“絲編”,用麻繩編織的稱為“繩編”,用熟牛皮繩編織的稱為“韋編”,其中熟牛皮繩最結實。像《周易》這麽重的書,當然是由很多竹簡用熟牛皮繩編織在壹起的。
孔子花了很多精力反復閱讀《易經》,加了很多註釋。我不知道他打開看了多少遍。
壹般認為孔子是這樣讀書識字的,連載竹簡的牛皮帶磨掉了好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重復使用。這是比喻努力學習。即使讀到這壹點,孔子也說:“如果我多活幾年,就能完全掌握《周易》的文質。”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邊巍三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