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詹八鬥曾經做過壹個實驗:他找到兩輛壹模壹樣的車,壹輛停在臟亂的小區,另壹輛停在中產階級社區。他把停在亂七八糟的街區的車車牌摘下來,打開車頂,壹天之內就被偷了。而中產階級社區的那個,壹周後安然無恙。後來詹八鬥用錘子把車玻璃敲了壹個大洞。結果幾個小時後就不見了。後來,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卡琳根據這個實驗提出了“破窗理論”。這種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碎了壹棟樓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沒有得到及時修復,那麽可能會暗中縱容其他人打碎更多的窗戶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破窗給人壹種雜亂無章的感覺。那麽在這種麻木不仁的氛圍下,犯罪就會滋生蔓延。“破窗理論”在社會管理和企業管理中的啟示是,“第壹扇破窗玻璃”必須及時修補。我們中國有句成語叫“防微杜漸”,說的正是這個道理。同樣,在日本,有壹種質量管理活動叫做“紅牌戰”,其主題類似於“破窗理論”。比如日本企業對油汙、不幹凈的設備貼上警示“紅牌”,還在辦公室、車間的死角貼上“紅牌”,促使其迅速改善,從而使工作場所幹凈整潔,營造舒適有序的工作氛圍。在這樣的積極暗示下,久而久之,大家都遵守規則,努力工作。實踐證明,這種工作現象的整潔對保證企業的產品質量起著重要作用。
3.目前經濟理論的引進,就像改革開放初期在中國各地引進冰箱、洗衣機、電視機等生產線壹樣,堪稱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二次“引進高潮”。現在回想起來,不知道日本80年代的經濟繁榮是不是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加班加點給我們生產生產線,然後組裝,然後不斷維護維修。就像中國有些地方修路壹樣,只要修了——最好是質量差的,壹輩子就有事情做,有錢賺。討厭的是,要做到這壹點,我得和掌權的人接觸,或者是兄弟,或者是情婦,或者是“戰略聯盟”...這些都是我想要的,只是我流口水了。
刺激消費,我覺得歸根結底還是在體制內,切不可押註於“窗口”被打破的預期行為。普通人的消費行為,永遠是在現有體制和制度預期下的理性選擇。為了刺激人們的消費需求來拉動經濟增長,政府除了出臺鼓勵消費的壹般性政策外,最終還會改變制度和人們的制度預期。當西方國家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時,普通人的儲蓄率就會低,信貸就會大膽到“美麗的春天花園”裏去;東方國家在沒有社會保障制度的情況下,老百姓儲蓄率高,拿到錢後往往存得很緊,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
所以有時候常識比任何深奧的理論都更實用,更容易讓人做出正確的判斷。俗話說“淹死的都會遊泳”,恐怕就是這個意思。
經濟學家們,請收起妳們的“破窗理論”,打開窗戶,和窗外的普通人呼吸壹樣的空氣,和他們聊聊自己的家庭,學會用他們的語言告訴他們妳的觀點!否則不要責怪他們打破了妳的窗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