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1:先秦李洱《老子》。
原文:“願食,願美,願居,願享風俗。”鄰國對峙,雞犬之聲不絕於耳,民不聊生,至死方休。"
解讀:讓人對自己的食物感到甜蜜,對自己的衣服感到漂亮,對自己的房子感到舒適,對自己的習俗感到滿意。鄰國之間可以互相看得見,雞鳴狗叫可以聽得見,但人與人之間直到老死也不交流。
來源2:陶金圓明:桃花源。
原文:“喧囂中的交通,雞犬相聞。其中有男有女穿得像陌生人。黃毛低垂,自得其樂。”
解讀:可以聽到雞叫狗叫。人們在田野裏來來往往,耕作勞作,男男女女的穿著打扮就像桃花源外的世界。老人小孩都很安心,很開心。
擴展數據
陶淵明(365-427)是晉宋時期的詩人、詞家、散文家。壹個潛伏的、鮮明的人物,私人的寧靜的節日。旬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誕生。出生在壹個沒落的官宦家庭。被稱為“隱逸派詩人”的陶淵明開創了山水田園詩的整合。陶詩歌的藝術成就自唐代以來壹直受到推崇,甚至被奉為“詩之根本原則”。傳世* * *有詩125首,文12篇,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壹。是《桃花源詩序》,選自陶淵明集。本文以武陵漁父行蹤為線索,將現實與理想境界聯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中和平幸福、自由平等生活的描寫,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現實生活的不滿。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雞犬相聞》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桃花源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