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坐著說話,華而不實,畫餅充饑。反義詞:努力工作,腳踏實地。
用法:比較正式;作謂語、賓語和定語;貶義
解說:紙上談兵。比喻空談,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也是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來源:老舍《四世同堂》:“讀書人只喜歡紙上談兵,只講不實行。”
例子:最近壹個大摘縣長寫了壹篇文章,有些很難做。畢竟學者的觀點都是~。(李晴·嘉寶《官場現形》第三十壹回)
後來的話:軍事論文
謎語:孫子;軍事書籍;軍事論文;戰鬥在趙括
成語故事:公元前264年,秦國攻打韓國,沿黃河北岸東進。兩年後(公元前262年),將韓國從其北方領土上黨郡分離出去。上黨郡守向趙投降。趙接受了上黨郡。
秦當然不希望已經獲得的土地被別人搶走。兩年後(公元前260年)攻打上黨,當趙大將廉頗率援軍趕到時,上黨已經淪陷。而依然堅決進攻趙,廉頗接連敗退,最後退守長平關(山西高平)紮營,沒能守住。廉頗認為秦軍堅持不了多久,他會等到秦軍撤退後再進攻。秦看到,如果不除掉廉頗,就不可能消滅趙。
秦國派人在趙國都城邯鄲(河北邯鄲)散布謠言,說:“廉頗年事已高,精神不振,屢戰屢敗。他知道自己不是秦的對手,而且他已經成了膽小鬼,不敢打仗。秦最怕的就是趙括。只要趙括不出來當統帥,秦國就壹定會贏。”趙王聽信謠言,罷免了廉頗,任命趙括為接班人。
趙括,趙奢之子,趙國名將,聰明絕頂,能言善辯,自以為軍事才能大話西遊。趙奢活著的時候,父子倆大談兵法,父親經常被兒子說得啞口無言。有人說:“能全身而退真的很好。”但是,趙奢不以為然地說:“戰爭是生死攸關的事。他說得那麽容易,壹旦當上將軍,就壹定會失敗。”
所以當趙括被任命為總司令時,他的母親立即寫信給趙王說:“趙括不是將軍,請不要派他。”趙王覺得母親卑微,母親說:“父親率軍時,所得賞賜都分給部下。命令下達的當天,他就住在軍營裏,和戰士們同甘共苦,不再過問家裏的事情。遇到困難壹定要征求意見,千萬不敢自以為是。但趙括壹被任命為統帥,就威風凜凜,軍營裏沒人敢對他高看壹眼。給他的所有財產將被運回國內。父親去世的時候,反復叮囑他,任何情況下都不要讓趙括當將軍。”王召仍然拒絕改變他的任命,他的母親懇求說:“如果妳必須使用他,萬壹妳侮辱了妳的老師和妳的國家,請原諒我們的家庭。”王召允許這樣做。
當秦王得到趙括是將軍的消息時,他任命各國最害怕的田雷為將軍。惟恐的威名使趙括害怕而不敢出征,那麽趙國的主力就無法攻下。秦王下令,誰要是敢泄露田雷的名字,馬上就要被斬首。
趙括上任後,拆除工事,親自率領精銳,采取突破戰術,攻打秦軍最薄弱的營地,田雷下令撤退。趙括突破秦軍的陣地後,仍然保持著猛烈的攻勢以擴大戰果,田雷下令再次撤退,然後派兵切斷趙括的退路。於是趙的軍隊壹分為二,趙括和精銳部隊在前面分開,剩下的部隊還在長平關。然後田雷切斷了趙國的糧道,趙國開始缺糧。
趙括發動了幾次最猛烈的攻擊,希望能沖出包圍圈,但都失敗了。趙括口若懸河的軍事理論全部失敗,只好效仿廉頗,變進攻為防守,等待援軍。但現在情況變了,部隊已經分開,糧草耗盡,不可能再留了。趙括勉強支撐了四十六天,彈藥耗盡被迫做最後沖刺,分成四隊,輪番突圍,還是失敗了,死在亂箭之下。趙軍還剩40萬人,全部投降。
田雷命令40萬士兵進入長平關附近的深谷,封鎖深谷的兩端。事先埋伏在山頂的秦軍留下了土石,40萬人全部被活埋。趙從此失陷。
趙括那場深思熟慮卻在實踐中慘敗的戰爭故事,被總結為壹個成語“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妳只知道理論,但不能應用於實踐。
為什麽趙括的父母知道趙括不是將軍?趙奢知道戰爭需要謹慎,趙括不謹慎,所以他知道自己帶兵壹定會失敗。想來趙括壹定是出名的不計後果,輕敵,不然秦國也不會選擇趙括作為對手。趙母不懂軍事,但她從趙括不能與下屬同甘共苦中知道兒子不是將才。看來壹個將軍壹定要懂兵法,對敵人要謹慎,要克制。趙王無知,臨陣退縮改變立場,不聽勸說,最終大敗,可以說是咎由自取。
田雷濫殺士兵,幾年後被秦王處死,也沒有好下場。惡有惡報。在民間傳說中,田雷仍在地獄中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