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化幹戈為玉帛什麽意思?有什麽典故?英文翻譯是什麽?

?化幹戈為玉帛什麽意思?有什麽典故?英文翻譯是什麽?

典故出處:西漢 劉安 《 淮南子 原道訓 》:「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 天下 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成語 意思:比喻使戰爭轉變為和平。 成語註音:ㄏㄨㄚˋ ㄍㄢ ㄍㄜ ㄨㄟˊ ㄧㄩˋ ㄅㄛˊ 通用拼音:hua gān gē wei yu bo 拼音簡寫:HGGB 使用頻率: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六字成語 感 *** 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化幹戈為玉帛,動賓式;作謂語;比喻使戰爭轉變為和平。 成語 結構 :動賓式成語 英語翻譯 :turn hostility into friendship <bury the hatchet> 近義詞:轉危為安 成語例句:三五十口子打手,經調人東說西說,便都喝碗茶,吃碗爛肉面,就可以化幹戈為玉帛了。( 老舍 《 茶館 》第壹幕) 成語故事 :

大禹受舜的禪讓而繼位,他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朝代——夏朝的奠基者。據說大禹活到了壹百歲, 死後 葬在會稽山。大禹是 夏後氏 部落首領鯀的兒子,據傳為顓頊(zhuānxu)曾孫,是中國歷史上的名君。

大禹幼年時便隨鯀東遷,來到中原。其父鯀被堯帝封於崇(即中嶽嵩山),叫崇伯,實際上是壹個封國國君。當時中原鬧水災,堯帝便叫鯀治水。因為治水的組織是半軍事性質,號令很嚴,所以鯀的地位和權勢迅速上升,以致發展到有能力以暴力破壞氏族社會「禪讓 制度 」的地步,堯帝看到了這種威脅,便命舜以「治水無狀」的罪名,把鯀處死於羽山。

大禹的父親被殺之後,舜又向堯推薦說:「可以讓鯀的兒子禹接替父職,繼續治水。」禹深知這裏面隱藏的政治意圖,因此,他「薄衣食,卑宮室」、「聲為律,身為度」、「左準繩,右規矩」、「疏九河,陂九澤」、「度九山,開九州」,為平定水患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他忠於職守, 克勤 克儉,身先士卒,埋頭苦幹,還把地域劃定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不僅如此,大禹還功成不居,好讓不爭,謙卑自律,責躬罪己,仁厚愛民。以前,大禹的父親鯀在自己的封地上建造了很高的城墻來保衛自己,使得自己屬下的部落及族人紛紛離他而去;也使得其他部落的人認為有機可乘,都虎視眈眈地等待著機會。大禹當上首領後,註意到這個情況,就馬上派人拆掉了城墻,填平了護城河。不但如此,他還把自己的財產分給大家,毀掉兵器,以道德來教化人民。大禹帶領部下,因地制宜,教民眾學種稻谷、種雜糧,發展農牧業生產。這時候天下安定,國富民強,老百姓家裏集聚了夠好幾年吃的糧食,國庫中的貯備也足夠用好幾十年。

大禹帶領整個部落的人都各盡其責,別的部落相繼來歸附。大禹在塗山開首領大會時,來進獻玉帛珍寶的首領有上萬人。舜也覺得大禹是壹個能夠治理天下的賢能之人,就在老了以後把帝位禪讓給了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