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什麽為公成語

什麽為公成語

什麽為公成語是天下為公。

天下為公(拼音:tiān xià wéi gōng)是壹個成語,最早出自於《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天下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眾的,天子之位,傳賢而不傳子,後成為壹種美好社會的政治理想;主謂式結構;在句中壹般作謂語、定語。

成語典故:

楊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壹位思想家,在政治上,他反對強權獨占的霸道,主張“天下為公”,要“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他認為,人們互不相侵,天下無竊位奪權之人,無化公為私之輩,這樣,社會便能太平。

明末清初,有三位思想家提出了“天下為公”的主張。壹位是王夫之,他提出“天下非壹家之私”,事實上這句話是《呂氏春秋》中“天下非壹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的簡化;壹位是黃宗羲,他主張“天下為公,君為客”;

壹位是顧炎武,他指出“國家”是屬於壹家壹姓的王朝,而“天下”則應為匹夫所***有,後來梁啟超把這壹思想概括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康有為,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書法家,先後七次上書光緒皇帝,請求變法圖強,1898年,與梁啟超等人發動“戊戌變法”。他在《大同書》中說:這是壹種對理想社會的全新展望。

然而戊戌變法的失敗使康有為流亡海外,他的思想漸漸變得保守。而真正將“天下為公”這壹思想闡釋清楚並且使之產生廣泛影響的,是孫中山先生。民國創立以來,“天下”被袁世凱篡奪,後來的北洋軍閥,也都把“天下”視為私有,彼此之間爭權奪利,混戰不息。

因此,孫中山大力提倡“天下為公”,他自己首先身體力行,以國民公仆為已任。孫中山先生壹生曾多次題書“天下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