鋌而走險(拼音:tǐng ér zǒu xiǎn)是壹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文公十七年》。鋌而走險指無路可走的時候采取冒險行動。多用作褒義,有時也用貶義;在句中壹般作謂語、定語、補語。
鋌而走險來源於《左傳·文公十七年》:“鋌而走險,急之則合,慢性則解。”這句話的意思是,像沒有路可走的情況下采取冒險行動壹樣,緊急情況下人們會聯合起來,慢性子則會分散開來。
這個成語的具體含義是指人們在遇到危險或緊急情況時,會不顧壹切地采取冒險行動,不擇手段地解決問題。這種行為有時是危險的,甚至可能是違法的,但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是必要的,因為有時候沒有其他選擇。
這個成語的用法也很廣泛,可以用於形容人們在生活中的各種極端情況,例如在戰爭、災難、經濟危機等極端情況下采取冒險行動的人們。同時,也可以用於形容某些違法犯罪行為,例如搶劫、偷竊等行為。
鋌而走險的造句:
1、為了挽救公司的命運,他決定鋌而走險,嘗試壹項高風險的商業計劃。
2、面對生活的困境,他不得不鋌而走險,選擇了壹份高風險但收入可觀的工作。
3、他知道自己沒有退路,於是鋌而走險,決定挑戰那個危險的極限運動。
4、為了治療愛人的重病,他鋌而走險,去尋找壹種傳說中的神奇草藥。
5、在火災中,消防員們鋌而走險,沖入火海救人,展現了他們的英勇和無私。
6、為了揭露真相,記者們有時需要鋌而走險,深入虎穴,采訪那些不願透露消息的知情人士。
7、在戰爭中,為了勝利,有時需要鋌而走險,采取出其不意的戰術。
8、面對歹徒的威脅,他毫不畏懼,鋌而走險,成功解救了被劫持的人質。
9、在經濟危機中,為了挽救企業,壹些企業家不得不鋌而走險,采取壹些非常手段。
10、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他決定鋌而走險,放棄穩定的工作,投身於創業的大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