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易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個典故源於戰國政策齊策三。春秋戰國時期,齊宣王從世界各地招募賢士來幫助他治理齊國。有壹個叫淳於髡的智者,壹天之內向他推薦了七個人才。經過問問題和回答問題,齊宣王肯定有很高的技能。
齊宣王覺得很奇怪,於是他問淳於髡:“我聽說人才很難等。如果妳能在千裏之外的土地上找到壹個智者,那就太好了。現在妳壹天推薦了七個智者。照這樣下去,容納齊的智者豈不是太多了?”
淳於髡聽後說:“鳥群居同類;動物也是走在路上的同類。想找柴胡和桔梗,去窪地這輩子也找不到,去山北的話可以用汽車運。
這是因為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是同類。我淳於髡也算是個聰明人了,所以妳讓我推薦聰明人,這簡直就像是在河裏打水,用火石打火壹樣容易。我要向妳推薦另壹批智者。哪裏能只有這七個?”齊宣王聽後,連連說道。
後來人們總結為“物以類聚”。現在經常用來形容誌趣相投的人總是自然而然的聚在壹起,這是貶義的。
擴展數據:
典故中涉及的相關人物有:
1,(約350年前——301年前),媯姓,田姓,戰國時齊國國君,之子。314年,燕王退位給丞相子之,太子平被迫揭竿而起,重掌大權,卻被殺。齊宣王趁亂派張狂率軍攻打燕國。燕王被殺,兒子逃亡。之後被齊人抓住做成肉醬。
312年前,齊宣王殺死了女王,後來又娶了鐘無艷。根據傳說,鐘無艷是壹個醜陋的女人。齊宣王喜歡彈鋼琴,想要壹個300人的合奏團。南郭先生不會彈鋼琴,直到齊宣王去世才加入鋼琴樂隊。當了齊國的皇後後,他喜歡單幹,處士很快就逃走了。這就是“湊數”這個成語的由來。
2.淳於髡(kūn)(約公元前386-公元前310),黃縣(今山東省龍口市)人,戰國時期齊國政治家、思想家。作為壹名政府官員,齊威王崇拜他。淳於髡身長不足七尺,滑稽好辯,多次被發配諸侯而不辱使命。
齊威王八年(公元前349年),楚國出兵伐齊。齊王派淳於髡去趙國增援,趙王派了幾百名士兵和幾千輛戰車。楚聽說了,就退兵了。
淳於髡以博學善辯著稱,是稷下學宮最有影響的學者之壹。他長期活躍在齊國的政治和學術領域,去世後才談起此事。他為新興的齊國封建制度的鞏固和發展,為齊國的振興和繁榮,為威名宣傳時代夏姬研究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曾協助魏惠王、陳科等人。
百度百科-物以類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