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被神話了嗎?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被神話了嗎?

我以為三國演義不是歷史,歷史上的諸葛亮是人,演義裏的諸葛亮是神。魯迅先生說得很對。諸葛亮是中國造神運動的結果,是封建文人追求的最高境界。通過研究《三國演義》和《三國誌》,我個人對諸葛亮有如下評價:

1,事事壹絲不茍,親力親為。結果諸葛亮死後,費祎、董允、姜維等人只能獨善其身,無法掌控大局,導致政令軍令無法統壹。諸葛亮在前壹種模式中寫道:宮宅合壹...我太傻了,以為宮裏的東西沒大沒小,就應該向他們學習...這種管理方法,即使劉禪有很大的才能,也沒有用武之地。諸葛亮在世時,蜀中的壹切都是“相父”說了算,根本不當家,這就使得諸葛亮死後對軍務壹無所知,更談不上做決定了。

2,妳不能知人善任。結果諸葛亮死後蜀無大將,廖化為先鋒。在政治和軍事上都沒有人,後主的昏庸和黃浩的影響使蜀國迅速衰落。

3.隆眾的戰略失誤。在隆中對,諸葛亮制定了占領荊州,奪取巴蜀,占領漢中,再謀中原的戰略計劃。這樣壹來,原本弱小的蜀國就無法把優勢兵力集中在壹個點上,而是兵力分散,處處薄弱。況且荊州是四戰之地,易攻難守。就算荊州沒丟,也不可能問鼎中原。

4.治國有方,治軍無能。諸葛亮治國有方。蜀國在很短的時間內改變了劉璋時期的軟弱政治,使人民富裕起來。但在軍事方面,雖然六次出祁山都失敗了,第壹次出祁山形勢大好,卻因街亭之敗而全線崩潰。第壹次去岐山,是三足鼎立後的第壹次北伐,意義非同壹般。當時關中震動,隴西三郡投降,魏派大將張合抵抗蜀軍。諸葛亮深知北伐的重要性,深知張合是魏國名將,街亭對蜀軍的重要性是生死攸關的大事。當時諸葛亮應該親自駕駛街亭,所以沒有街亭的損失。如果是這樣的話,三國歷史可能在潼關以西歸蜀許久之後被改寫。諸葛亮雖然知道蜀國按國力不可能和魏國打持久戰,應該是奇兵敗將,但在接下來的五次北伐中,還是以法入侵。魏總司令深知蜀軍之弱,堅持不戰,致使蜀軍無功而返祁山。可見諸葛亮的軍事指揮能力與魏國統帥司馬懿相差甚遠。《三國演義》中為了美化諸葛亮,把他描寫成“失敗的英雄”。

5.要軍國主義。蜀國人口只有94萬多壹點。劉禪投降時有110000多名士兵,是三國中比例最高的。當時魏國人口500多萬,吳國人口240多萬。在蜀國存在的42年間,偉大的戰爭是征服南方、吳、祁山和中原。連年征戰,使蜀國國力雕零,人口減少,大量精壯勞力參軍,破壞了蜀國的經濟。

6.任性壹點。初伐中原時,魏派夏侯懋率軍抵抗,魏延出謀劃策,說:“夏侯懋是個能生育的孩子,懦弱無情。我願領精兵五千,取贊美之路出,尋秦嶺之東,北為子午谷,十日可達長安。夏侯茂若聞其驟至,必棄城而望橫門帝閣。壹個從東邊來,丞相可以驅馬,從斜谷前進。如果他這樣做,他將在鹹陽以西。諸葛亮拒絕考慮,理由是“這不是靈丹妙藥”。"

我研究過當時的三國形勢圖,這個計劃確實是壹個巧妙的計劃。後來證明夏侯茂沒有計劃。如果按照這個計劃,三國的局勢會有很大的變化。第壹次北伐失敗後,隨後的五次北伐都已經不可能了,因為魏國的統帥已經換成了精通軍務、老謀深算的司馬懿。

論諸葛亮的軍事指揮能力

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的宰相,歷來被稱為政治家、軍事家。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公正廉潔的作風,得到了歷代王朝的好評。在現代,也非常需要諸葛亮這樣的政治家。

其中《三國誌》作者陳壽對其的評論,在後世引起了諸多爭議。陳壽對諸葛亮的做人、執政、治軍能力評價很高,說諸葛亮“足智多謀,非其所長”。這樣看來,諸葛亮還能稱為軍事家嗎?本文根據真實的歷史情況對此進行了分析。

第壹,諸葛亮指揮的主要戰役

諸葛亮在劉備死後(公元223年)親自指揮了他壹生中所有的重大戰役,主要包括:

1,諸葛亮南征戰役

2.諸葛亮第壹次北伐(岐山)

3.諸葛亮第二次北伐(陳倉)

4.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武都和尹平)

5.諸葛亮第壹次反擊魏對蜀(漢中-隴右)的進攻

6.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岐山)

7.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五丈原)

劉備去世前,諸葛亮基本上是負責壹些外交遊說、行政管理、人員和戰略政策,從未指揮過大兵團作戰。劉備死後,直到諸葛亮去世,蜀國的主要軍事行動基本都是他親自指揮。

應該說劉備的閱人能力和三國時期的曹操、孫權並列第壹,馬謖就是壹個極好的例子。在劉備的壹生中,諸葛亮從來沒有被派去指揮過壹次重要的戰鬥。應該說,在劉備看來,諸葛亮的指揮和作戰水平是在自己、龐統、法正之下的。後來兵權交給諸葛亮,因為三強都沒了。在指揮作戰的水平上,諸葛亮可能比得上魏延,這也是魏延壹直感嘆自己的才華無處發揮的原因。

劉備在漢中稱王時,尚書、尚書領等國家治理的高級官員都是其他人。諸葛亮只是個軍師將軍,魏延是鎮軍將軍兼漢中太守。所以在劉備眼裏,魏延獨立作戰的能力高於諸葛亮和張飛等將領。因為當時蜀國的危險只來自漢中。這個方向的將軍是當時最高水平。

第二,簡要回顧以前的戰鬥

1,諸葛亮南征(公元225年)

這場戰役平定了蜀南少數民族的叛亂,保證了日後北伐的大後方穩定。當時由於西南屬於蠻荒地區,少數民族人數較少,軍隊也沒有接受過任何正規的訓練。此外,馬謖軍事謀略為輔,政治為主,李惠、馬忠等將領兵分三路,先後平定了高定、永凱、朱寶、孟獲等叛亂。這次沒有大的軍事戰役,主要是克服山川、氣候、水土的困難,不能體現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所謂孟獲七擒,在《三國誌》等重要史書中是找不到的,所以很可能是後人杜撰的。也許有些東西是被捕獲後釋放的。

此外,諸葛亮壹生在南方並不穩定。例如,馬良和張儀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都試圖平息另壹次南方叛亂(公元233年)。同樣的工作,在吳派壹個得力的將軍基本上就能完成。在魏,對烏桓部落和袁集團殘余勢力的突擊,由曹操親自指揮,應該說是長途突擊的典範(塔敦可汗的數萬騎兵在壹戰中全軍覆沒)。

2.諸葛亮第壹次北伐(岐山——公元228年初)

這次戰役初期的形勢很好,應該說是歷次北伐中最好的。然而,諸葛亮接連犯下用人不當、對戰局判斷不準、缺乏相互配合、部署不當等壹系列錯誤。,最終導致了歷次北伐中最慘重的失敗。

戰前雙方的部署:

蜀軍:* * 65438+萬余人,其中趙雲、鄧騭率領的東路軍約1萬人。楚濟谷作為疑兵,吸引魏軍到關中地區;諸葛亮率領九萬大軍出祁山,準備攻占隴右地區。諸葛亮之前沒有采納魏延引精兵攻長安的建議,是因為他從壹開始就已經制定了先占隴右,逐步攻關中的戰略。蜀軍調動了當時能調動的主要將領(魏延、趙雲、鄧騭、馬謖、吳懿、王平、高翔、居魯士、黃易等。)和大部分機動部隊,準備在魏忙於東線戰爭的時候,在西線取得勝利。

魏軍:6萬人左右投入戰鬥。其中,張合率領主力野戰軍5萬人進攻隴右蜀軍,曹真率領數千人防守秦嶺谷口,隴右各縣數千人堅守主要戰略要點。戰前,這個戰區在劉備死後的五年內沒有發生大的戰役,但是在魏、吳前線卻發生了多次戰爭。因此,魏國在這壹地區的不到壹萬人的軍隊被限制在主要的戰略要點進行警戒。戰區司令是司馬麟,壹個沒有帶兵經驗的徐。直到蜀國要進攻時,才急忙派大將曹真代替司馬林。而張合實際上是魏國的戰略預備隊,他在荊州和永州的多次沖鋒陷陣就可以證明(見《三國誌——張合傳》)。為了反擊蜀兵的進攻,親自從洛陽派出五萬大軍前往西線,也親臨長安督戰。

戰鬥結果:諸葛亮分兵,任命沒有實戰經驗,獨自領兵卻又自負的馬謖為防禦軍統帥,導致馬謖很快被魏軍擊敗,而諸葛亮準備不足,應變能力不足,選擇在兵力還在上升時就退敵,從而使戰爭不可逆轉,全線崩潰。

分析:雖然事後把主要失敗歸咎於馬謖,但諸葛亮的錯誤是顯而易見的。

壹是誤判了雙方形勢,高估了蜀軍的攻城和山地防禦能力,低估了魏軍的快速進攻和突擊能力,導致戰役預備隊無法及時增援。

當時蜀軍分為三部分:先鋒魏延等將領率領的前軍(約2.5 ~ 3萬人)正在進攻季承、上官等隴右戰略據點;抗敵援軍由馬謖、高分赴街亭、烈柳城阻擊魏軍援軍(3萬人);諸葛亮率領30000-35000人(估計其中壹部分負責運糧運草)作為戰役預備隊(在隰縣,位於岐山東北)。

因為在判斷形勢的時候,我認為抵抗部隊可以堅持很久,而攻城部隊可以迅速攻克城市,我認為魏軍部隊處於劣勢,不敢發動猛烈進攻。結果三個判斷都是錯的。

第二,諸葛亮在魏軍主力即將到達的情況下,沒有集中力量首先擊潰魏軍野戰軍。而是阻擊援軍,攻打隴右的戰略據點。結果被魏軍分了,這讓分兵的武將成了大忌。

其實這才是這場運動失敗的關鍵。再看同樣的情況,曹操是如何指揮的:曹操進攻袁紹的鄴城時,袁尚領兵(也是野戰軍,原本進攻袁譚)增援。曹操立即留下少量兵力監視鄴城守軍,並率領主力抗擊袁尚兵團。經過激戰,援軍(野戰軍)被壹舉擊潰。結果,鄴城的守軍非常混亂,曹駿的主力部隊猛攻回師,師很快被占領。

所以,諸葛亮當時唯壹正確的選擇是:魏延、武義兵團,聯合馬謖、高詳兵團和自己的漢軍,先與魏軍漳河兵團對峙,留下少量兵力牽制和上官的守軍。如果張合的兵團被打敗了,隴右就壹定全部歸蜀了。如果張合戰敗,只能說蜀國還沒有進攻魏國的實力。

第三,諸葛亮識人的能力比劉備差。劉備早就告訴馬謖要誇張,不要用。但諸葛亮認為他的軍事理論很好,就委以重任,導致抵抗很快失敗。

其實,凡是去過街亭(無論是在莊浪還是秦安)或者看過街亭地形照片的人都可以發現,街亭附近的山(南山)都很小很矮,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高很陡。如果2萬多人站在山上,只能挨著,這顯然不符合基本常識。所以歷史上馬謖大概是山城路都占了,完全按照諸葛亮的部署,但是兩萬五千蜀軍卻被精銳的四萬五魏軍打敗了(因為這個魏軍是魏的戰略預備隊,王維親自交給張合的)。其中很關鍵的壹點是,馬謖沒有獨立作戰的經驗,是個書生(絕非武將),所以不是魏軍名將張合的對手。

馬謖可能只是諸葛亮向國人交代的替罪羊,這也是為什麽馬謖被斬首時蜀國人人落淚,蔣琬也反對殺馬謖的原因。但是,大家都誇了諸葛亮之後,就沒人敢提了。

第四,兵力部署有問題:街亭位置歷史上有爭議。按標準,在甘肅莊浪以東20公裏處,距離諸葛亮中國軍隊所在地隰縣200公裏處有壹條山路。這是1800年前通訊運輸落後之前的壹段距離。諸葛亮派2.5馬內巴到這麽遠的地方(而且讓壹個沒有實戰經驗的將軍統帥),是極其危險和不合理的,加上周邊的廣衛縣、安定縣、天水縣還在魏軍手中,估計街亭的實際位置應該在甘肅秦安東北的龍城鎮(也就是漢代的略陽古城, 東漢初年劉秀多次與肖偉交戰的地方),距隰縣也有65,438+000多公裏。 總之,戰役預備隊離抗戰前線太遠,是重大部署失誤。

至少在馬謖危機期間,諸葛亮的中國軍隊無法增援,諸葛亮為什麽躲在遠離前線的西郡,至今無人分析。可能是為了協調糧草或者是擔心魏軍會斷了蜀軍的後路,那樣的話,那就太謹慎了。

第五,擋援失敗後,應變能力差,無法組織有效反擊,也沒有動用戰役預備隊,使剩余的六萬大軍只能倉皇撤退,損失慘重。當時諸葛亮手裏還有6萬人(馬謖9萬減去2.5萬,細作5千),應該比魏軍兵多(5萬減去街亭和烈流城的損失)。據估計,僅諸葛亮的西郡就應該有兩萬左右的戰役預備隊。如果組織的好,我們還是可以對魏軍進行反擊的,諸葛亮從西縣撤退,只是因為魏軍勝利後沒有追擊(或者去進攻蜀軍的前軍攻城),比較冷靜。

根據以上幾點,可以認為此役是諸葛亮壹生中最大的軍事失利,與他的指揮失誤有直接關系。這也導致諸葛亮在隨後的戰鬥中指揮作戰更加謹慎小心。

3.諸葛亮第二次北伐(陳倉——公元228年底)

在這場戰爭之前,西線的形勢也很好。當時吳在東線打敗魏軍大將曹秀,魏軍損失很大。於是從西線抽調大量兵力增援東線,包括張合主力兵團,關隴地區兵力空虛。蜀軍雖然年初剛經歷了壹敗塗地,但在諸葛亮的治理下應該有所恢復。然而諸葛亮入侵陳倉要塞久未果,白白失去了壹次良機。魏軍援軍到了,蜀軍只好撤退。雖然他開槍打死了魏國將軍新美樂股份公司,但這對大局沒有幫助。

戰前雙方的部署:

蜀軍:諸葛亮親自率領數萬人(估計實際兵力為3-4萬)出散關,直抵陳倉,準備攻占陳倉要塞,切斷隴道,切斷隴右與關中的聯系,進壹步占領隴右,威脅關中。

魏軍:將軍趙昊、王聲領兵數千守陳倉,將軍曹真領兵數千守長安,張合等主力遠在荊州。但魏軍提前加固了陳倉要塞,準備堅守。

戰役結果:蜀軍在堅城下駐軍,猛攻20多天。它無法被征服。眼見魏將軍張合率兵前來增援,糧食即將告罄,只得退守漢中。

解析:諸葛亮用剛性武器作戰的典型,雖然沒有損失,但是失去的珍貴戰機再也找不回來了。此後,魏軍重兵集團長期居於西線,在岐山、上官、陳倉、梅縣、長安等地構築工事。蜀軍沒有機會打敗魏軍,奪取隴右和關中。諸葛亮的主要錯誤是:

第壹,打鬥很僵硬。街亭之戰勝利後,魏軍主曹真估計諸葛亮下次會進攻陳倉,於是提前派趙昊增援防守陳倉,自稱用兵心切的諸葛亮前來進攻陳倉,這是壹次形勢判斷和敵情偵察的重大失敗(見《三國誌·曹真傳》);

二是沒有做好攻堅戰的準備,以為依靠磅礴的軍事力量就能迫使守軍投降。投降失敗後,數萬人猛攻65438+萬人防守的陳倉小城,20多天無法攻克。至少說明攻城準備不充分,魏軍增援很快(當時魏主把在荊州前線的張合趕回河南城,命令戰略預備隊三萬人火速趕往西線增援),使戰役徒勞無功。白白浪費金錢和食物。

殺了壹個少年,新美樂股份公司(不是將軍,他在《演義》中突出了諸葛亮,把說得很難聽)與魏無關。再說,在前面的荊州戰場上,吳還殺了壹個。不知道是不是同壹個人?

4.諸葛亮第三次北伐(尹平武都——公元229年)

諸葛亮派大將陳武(又名陳石、陳蓉)從漢中攻打魏武都、尹平兩郡。魏將軍郭懷本準備反擊,後來發現諸葛亮在後面率軍,於是撤回天水郡。諸葛亮沒有追擊,占領兩縣後回軍。

戰前雙方的部署:

蜀軍:蜀將引陳武以千軍攻之,諸葛亮引數萬主力在後;

魏軍:永州刺史郭淮領兵數千,其他軍隊不參戰。

戰鬥結果:根本沒有發生重大戰鬥,所以應該算不上正式戰鬥。只是後來為了突出諸葛亮的功績,這壹仗被列為幾座岐山之壹。這壹行動的結果是占領魏武都和尹平縣。

分析:估計這次蜀軍行動的真實目的是通過佯攻兵力薄弱的兩縣來吸引魏軍參戰,諸葛亮再引主力進攻,從而達到消滅隴西魏軍主力的目的。原因是:

首先,當曹操撤出漢中時,武都和尹平兩縣因離蜀太近,難以防守而決定放棄。同時他們將五萬余戶遷到天水、長安,這在《三國誌》中有明確記載。而且兩縣地處荒山野嶺,遠離雙方防線。所以當時兩縣攻陷沒有意義,也沒有必要攻陷(因為當時沒有士兵防守)。直到後來魏準備吞並蜀,這兩個縣才開始變得重要起來。

另外,第壹次北伐時,這兩個縣分別位於諸葛亮駐紮的西縣和岐山以南。諸葛亮的部隊早已過了武都縣城,卻沒有武都縣城的回應或被俘的記錄。諸葛亮退兵後,魏軍收復疆土,未置郡名。這證明兩縣是無人區,沒有占領的必要。

此役的“勝利”,不過是諸葛亮恢復官職的借口。

其次,蜀將陳武名氣不大,估計兵力也不會很多。很明顯是他派他們去遠山誘敵,然後諸葛亮的部隊才是真正的進攻力量。諸葛亮不會恰好在史書記載的那個地區,因為很明顯,諸葛亮沒什麽事情,那麽他率領大軍到荒山野嶺幹什麽呢?

第三,郭瑋淮開始看出陳武的兵力薄弱,如諸葛亮所料,準備從天水南下,攻其便宜。但他後來發現了諸葛亮的主力,識破了蜀軍的真實意圖,立即返回天水。諸葛亮的計劃失敗了。

5.諸葛亮擊退了魏對蜀國的第壹次進攻(漢中——公元230年)。

鑒於蜀軍的屢次進攻,曹駿準備進行反擊。並州軍兵分四路進攻漢中,但由於大雨連綿三十多天,魏軍忙於修路,直到魏帝下令撤退,雙方再無接觸和交戰。

此後蜀軍進行了壹些追擊戰,實際上諸葛亮並沒有參與。估計規模也很小,因為道路問題對雙方來說是壹樣的。諸葛亮的防禦部署似乎更加合理嚴密。但是沒有經過實戰檢驗。

言情小說中描述的故事基本都是虛構的故事。這是諸葛亮在世時,魏軍兵力唯壹壹次超過蜀軍。所以諸葛亮也很謹慎,命令李嚴立即調兵兩萬守吳增援漢中。

6.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岐山——公元231)

諸葛亮進攻祁山和上官,魏軍防守,司馬懿和張合領兵增援,雙方在祁山壹帶僵持不下,發生了壹些局部戰鬥。最後諸葛亮退兵,伏擊並射殺了魏國大將張合。

戰前雙方的部署:

蜀軍:諸葛亮親自率領魏延、高翔、吳班等將領,兵馬八萬余人,攻打以武都縣為根據地的岐山線;

魏軍:司馬懿(代替患病的曹真)、張合領兵鎮守長安後赴岐山增援(估計四萬余人);岐山壹線後衛:賈旭、魏平、費瑤等。(預計654.38+0萬),西線增援部隊:郭淮部(預計5000)* *算下來不到6萬。

戰鬥結果;這壹仗是諸葛亮壹生中最大的勝利。不僅殲滅魏軍3000人,還射殺了魏國大將張合。諸葛亮多次調動魏軍,希望通過包圍岐山和上官來吸引魏軍的援軍,然後集中主力消滅魏軍援軍。然而,魏軍的新統帥司馬懿非常謹慎,沒有給諸葛阿良機會。最後,他撤軍了。應該說諸葛亮在這場戰役中沒有任何失誤,他反復調動軍隊的藝術是非常高的。但最後沒有辦法讓魏軍打下去,只好放棄占領的上官等地,撤退。撤退中的反擊部署得很好,壹舉消滅了張合,報了街亭壹箭之仇。

但是,這些戰術上的勝利,和國家戰略相比,實在是太少了。郭瑋大軍壓境,壹個張合死了,郭淮、鄧艾、鐘會等壹眾大將紛紛出馬。舒實在看不到勝利的希望。

7.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五丈原——公元234年)

諸葛亮最後壹次北伐。大軍出征關中,希望與魏軍決戰,魏軍加強防守,不與蜀軍交戰。最後諸葛亮死在軍營,蜀軍撤退。

戰前雙方的部署:

蜀軍:諸葛亮率領魏延、楊儀、姜維、王平(改稱何平)、馬岱等10大軍直接從漢中進攻關中。

魏軍:司馬懿、郭淮、秦朗等軍約七萬人。

戰鬥結果:司馬懿占領渭水以南陣地,部署防線,阻止諸葛亮東進,派郭淮搶占渭水北岸要點。加上西邊的堡壘,諸葛亮的軍隊被堵在秦嶺北側和渭水南麓的前線,根本無法進攻魏軍的防守陣地。無法依靠優勢兵力與魏軍決戰,諸葛亮就這樣僵持了三個多月,100多天。

分析:諸葛亮在這場戰役中也犯了許多錯誤;

第壹,65438+萬大軍必須千裏翻越崎嶇的秦嶺,盡力速戰速決,而不是在城下駐軍100多天,無所作為。就算準備再多的糧草,也是違背軍事家最基本的常識的。

第二,諸葛亮的部隊都在魏軍的意料之中,只能說明用兵之策太普通了。首先,司馬懿認為如果蜀軍沿著秦嶺向東進攻武都,魏軍就麻煩了。為什麽?因為東進進攻逐漸進入關中平原,魏軍無險可守,而東邊的長安又是魏國重鎮,所以不能失守。所以魏軍不得不進攻攔截,這樣蜀軍才能與魏軍決戰,於是司馬懿撥開人群,領兵渡過渭水,提前防禦對魏軍威脅最大的進攻。其次,蜀軍見東進,不得不西進五丈原。此時淮判斷蜀軍的戰役企圖是切斷甘肅路,以控制隴右,當即建議奪取戰役要點,堵住了蜀軍北進之路。蜀軍果然來打了,不過以失敗告終。諸葛亮再壹次出兵攻打西邊的要塞陳倉,結果可想而知。

第三,進行前線填海。如果諸葛亮屯田是真的,那確實不符合最基本的軍事常識。原因如下:首先,軍隊三面受敵,疆域狹小。部隊要隨時準備打仗,怎麽能在前線開荒呢?其次,收割糧食至少需要四個月(尤其是北方的關中),在此基礎上維持65438+萬大軍不現實;再次,即使敵人騎兵在大豐收後趕過來,結果也只能是五谷無收;而且諸葛亮為這次戰役準備了大量的糧草,加上發明的先進交通工具和提前在斜谷修建的糧倉,蜀軍不需要依靠屯田來增加糧食。其實諸葛亮在前線開荒的目的只有壹個,引誘魏軍進攻,找機會打敗他們。這才是真正符合諸葛亮思想的嘗試。至於所謂送女子絲巾給司馬懿,不過是後人為了貶低司馬懿而安排的故事。因為諸葛亮已經知道司馬懿根本不會去打仗(很多分散在田野裏的士兵都無法誘導司馬懿去打仗,如果送壹條絲巾就能奏效的話,恐怕就不是司馬懿了),而且我相信諸葛亮也不會采用這麽卑鄙的手段,因為這不是嚴謹正直的諸葛亮能做到的。請不要貶低諸葛亮的偉大人格。最後諸葛亮誘敵之計失敗。第壹,他的計劃太普通了,對手和他不相上下。

第四,不可思議的是,諸葛亮進攻北方平原失敗後沒有繼續進攻,沒有別的辦法。如果妳不進攻,那就立即撤退。65438+萬大軍每天需要消耗多少糧草,跨越數百裏崎嶇險峻的小路,需要消耗多少人力財力。而且魏軍離渭河、關中根據地很近,運輸、補給都很方便,根本不用著急。所以立刻退兵可以減少很多損失,諸葛亮也不壹定會愁死。

以上總結了諸葛亮親自指揮的主要戰役,都是根據歷史真實寫的,當然也有壹些個人的分析。相比較而言,諸葛亮應該高於司馬懿,但低於曹真。原因是諸葛亮三次與曹真交戰,1,第二次以諸葛亮失敗告終,第三次因為下雨沒有交戰,所以諸葛亮對曹真是0.5比2.5。諸葛亮不如曹真。與司馬懿兩戰,諸葛亮壹勝壹平,1.5比0.5,諸葛亮高於司馬懿。這個估計大家都接受不了,因為曹真在言情中被貶低的太多了。

當然,這只是對作戰和指揮水平的評價,諸葛亮在政治和軍事理論方面的才華都是非常優秀的。這是不可否認的。既然這些內容已經被歷史認可,我就不再多做評論了。

綜上所述,我認為諸葛亮應該是壹位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理論家。壹個戰略家不僅要有好的理論,還要有壹個必要條件:必須用兵如神,多勝少負(至少贏8負2),少勝多負只能是理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