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與聽字有關的成語故事

與聽字有關的成語故事

⑴ 關於漢字的成語故事誰有

成語資料

成語壹字之師

註音yī zì zhī shī

解釋改正壹個字的老師。有些好詩文,經旁人改換壹個字後更為完美,往往稱改字的人為“壹字師”或“壹字之師”。

用法作賓語;指改正壹個字的老師

結構偏正式

相近詞壹字師

押韻詞壹望而知、高山仰之、蒲柳之姿、面如凝脂、遊人如織、單相思、足繭手胝、裝聾作癡、公爾忘私、休戚***之[1]

編輯本段

成語出處

鄭谷改僧齊己《早梅》詩:‘數枝開’作‘壹枝開’。齊己下拜,人以谷為壹字師。宋·計有功《唐詩紀事》[2]

壹字之師原文

鄭谷在袁州,齊己因攜所為詩往謁焉。有《早梅》詩曰:“前村深雪裏,昨夜開數枝。”谷曰:

“‘數枝’非早也,不若‘壹枝’。則佳齊己矍然不覺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為齊己‘壹字之師’。”

編輯本段

成語故事

其壹

唐朝有個和尚,法號叫作齊己。齊己和尚很喜歡寫詩,寫的也很好,可算是所謂詩僧。他有個好友鄭谷,也是當時的詩人。因為他們都寫詩,自然能談得來。

有壹次,齊己寫了壹首詩,叫《早梅》,其中有這麽兩句:"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過了幾天,鄭谷來串門。齊己和尚對他說:"我寫了壹首詩,妳給我看看怎麽樣?"鄭谷看了半天,說:"寫得好,意境很好,情致也很高。但有壹點,妳寫的是早梅,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早梅就是早開的梅花,壹般不會數枝開,數枝就是開了壹片啦,我覺得應該把數枝改成壹枝。前村深雪裏,昨夜壹枝開,這就顯得這梅花是早開的梅花。"

齊己和尚壹聽,恭恭敬敬地向鄭谷拜了壹拜,說:"改得好!妳真是我的壹字之師啊。"因為鄭谷只提出壹個字的修改意見,但卻堪稱老師,所以叫壹字之師。

其二

南宋時著名詩人楊萬裏,有壹回在屋裏寫字,其中寫到了晉人幹寶,也就是《搜神記》的作者。楊萬裏不知不覺把"幹"寫成了"於",變成了"於寶"。當時正好有壹名小吏站在楊萬裏身邊,便提醒說:"老爺,好像應該是幹寶。"楊萬裏很驚奇他沒讀過什麽書,怎麽能看出差錯,便問:"是嗎?妳怎麽知道?"小吏便翻開韻書,也就是字典,指著說:"您看,這裏講晉朝有個叫幹寶的。"楊萬裏很欣賞他這種好學精神,稱贊他道:"好。這壹次,妳是我的壹字之師啊。"

其三

唐摭言》記載有這樣壹個故事:大居守李相讀《春秋》時,念錯了壹個字,在旁邊侍候的壹個小吏皺了皺眉頭。李相見了,便問他因何皺眉。小吏含蓄地說:“我的老師教我讀此書時,念錯了壹個字。今天聽您壹念,我才明白應該怎樣讀了。”李相聽後忙說:“不對,我沒有受過老師的指點,如果錯了,壹定是我而不是妳。”說完,就把書遞給小吏向他請教,小吏這才詳細地說明了原委。李相十分感謝小吏的指教,稱他為“壹字師”。聰明的小吏因說話方式的巧妙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四

1935年,著名書畫家王壹亭先生受虞山某氏之托抄寫百花詩。在寫到其中壹首藤花詩時,誤將“茸”字寫成了“葺”字。當時有壹位客居常熟逍遙遊公園的新華藝專畢業生,時才25歲的金塵僧見到了王先生的筆跡後,毅然提筆寫下了壹首名為《戲呈白龍山人王壹亭文》的詩寄給了這位藝壇老前輩。詩是這樣寫的:“丹黃甲乙究瑕疵,自昔曾聞壹字師;那許紫茸成紫葺,先生想未橪吟髭。”指出王老先生在抄詩時未經思索細辨就信手寫了這個錯字。事隔不久,壹首名為《七律·奉酬塵僧先生》的答謝詩送到了金塵僧的案頭。詩雲:“多君只字摘瘢疣,極目天涯未易求。自省衰年多事僨,頻經塵劫念生浮。搖毫愧向碑三宿,得句疏慳酒壹甌。半偈有緣***佳話,闌幹倚遍海雲瘺。”海雲瘺,正是王壹亭先生書屋之名,這首詩就是年逾古稀的王先生寫來的,詩中表示了他對這位壹字之師的真摯酬謝。其勤奮好學,勇於改過的謙謙君子之心,躍然紙上。

⑵ 與和字有關的成語故事

曲高和寡來:

曲調高深,能跟著唱的源人就少。舊指知音難得。現比喻言論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典故出處: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和睦相處:

解釋:彼此和好地相處。

典故出處:左丘明《左傳 成公六年》:“上下和睦,周旋不逆。”

⑶ 與和字有關的成語故事

《將相和》。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

故事介紹: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壹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屢次對人說:“以後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藺相如知道此事後以國家大事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後來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之後兩人合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

(3)與聽字有關的成語故事擴展閱讀

相關成語:完璧歸趙,負荊請罪

1、完璧歸趙

讀音:wán bì guī zhào

解釋: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白話釋義:城邑歸屬趙國了,就把璧留給秦國;城邑不給趙國,請讓我把璧完好無缺地帶回趙國。

2、負荊請罪

讀音:fù jīng qǐng zuì

解釋: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白話釋義:廉頗聽到這話,就脫去上衣,露出上身,背著荊條,由賓客引導到藺相如家的門前請罪。

⑷ 和字相關的成語故事

煎情:刻舟求劍、油煎。口蜜腹劍、煎茶、煎心:相煎何急:劍門蜀道、項莊舞劍煎、煎餅、舌劍唇槍擊劍運動、蜜煎成語故事、煎服、劍南詩稿劍橋大學成語故事:煎熬劍

⑸ 與字有關的成語故事

亡羊補牢

戰國時代,楚國有壹個大臣,名叫莊辛,有壹天對楚襄王說: “妳在宮裏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妳。妳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壹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妳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壹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麽不幸。

如果妳壹直寵信這個人,楚國壹定要滅亡的。妳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壹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麽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⑹ 有關視字同意的成語故事

視死如歸

據《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記載:春秋時期的齊國,襄公被殺,公子小白即位,史稱齊桓公。正在這時,齊桓公的另壹兄弟公子糾也在魯國軍隊的支持下回齊繼位。齊桓公派人告知魯莊公齊國已有國君,請魯軍及早回國,遭魯莊公拒絕。齊桓公決定以兵拒之。他命雍廩(lǐn)為先鋒,先誘敵深入,然後大軍分路埋伏,前後夾擊。雍廩向魯軍挑戰,魯莊公迎戰。雍廩不戰自退,漸漸將魯軍引入齊軍的包圍圈。齊軍伏兵四出,大敗魯軍,魯莊公在眾將護衛下才逃出重圍,行了二日,又遇齊軍王子成父的阻擊。魯莊公僥幸逃回本國。

齊桓公又向魯國下書,要求莊公立即殺死糾,並將管夷吾押送回齊國,以此作為兩國和平的條件。魯莊公只好照辦。管夷吾的囚車壹到齊國,就受到齊桓公的親自迎接。原來這是齊桓公的計策,他知道管夷吾是個奇才,怕魯國不肯放,才想出這個妙法,使他回國輔政。

齊桓公和管夷吾連談三天三夜,毫不知疲倦。桓公要拜管夷吾為相。管子說:“大廈之成,非壹木之材,君王要成大事,又豈能要夷吾壹人?必用五傑才行。”桓公忙問哪五傑?管子答:“隰(xí)朋,寧越,王子成父,賓須無,東郭牙。”管子推薦王子成父負責軍事,他說:“王子成父治軍甚嚴,部下訓練有素,出戰時戰車奔馳,有條不紊;士兵壹切行動聽指揮,不知後退,戰鼓壹響,三軍勇敢殺戰,視死如歸!”桓公采納了管夷吾的建議。不久,齊國大治,桓公尊管夷吾為“仲父”。從此,管子被後人稱為管仲。

王子成父自任大司馬後,加緊訓練三軍,上下將士也壹致服從命令聽指揮,壹個個把戰死疆場看做回家壹樣平常,“視死如歸”這個成語也就流傳後世了。

“視死如歸”指不怕死,把死看做像回家壹樣。

⑺ 含有聽字的成語故事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眼觀四路,耳聽八方、

淆亂視聽、

言聽計從、

混淆視聽、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聽之任之、

言之諄諄,聽之藐藐、

聽見風就是雨、

聽其言而觀其行、

收視反聽、

聽讒惑亂、

聽聰視明、

⑻ 有關名人的成語故事50字以下

1、成語:樂不思蜀

三國時期,劉備占據蜀地,創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繼位,。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幹的大臣死後,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魏王曹髦封他壹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呼,並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

在壹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存心部署演出蜀地的歌舞。劉禪侍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十分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壹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2、成語:自相矛盾

有個人賣矛和盾。他說盾最牢固,又說矛最銳利。有個人問他用矛來戳盾會如何?他答不出來,古人稱其為自相矛盾。

3、成語:望梅止渴

曹操在征討張繡時軍隊饑渴難耐,這時曹操登上高山觀望聲稱前邊有梅林,渡過軍隊嘩變的危機,後人稱這次事情為望梅止渴

4、成語: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壹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以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祥,我偏不這樣想,我們幹脆之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怎麽?”劉琨欣然贊同。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中斷。

工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壹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完成了他報效國度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足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5、成語:鑿壁借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明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壹個洞引來鄰家的光明,讓光明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許多書。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主人以為很奇怪,問他為啥這樣,他說:“我但願能得到妳家的書,通讀壹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⑼ 帶有讀字的成語故事

讀書三到 [dú shū sān dào]

生詞本

基本釋義

形容讀書十分認真。

出 處

宋·朱熹《訓學齋規》:“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緊。”

網絡釋義

我曾經說過:讀書有三到,那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課本上,那麽眼睛就不會看仔細,思想要是不集中,就只能隨隨便便地誦讀,那壹定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

⑽ 有關 字的成語故事

十字路口、

咬文嚼字、

金字招牌、

字字珠璣、

白紙黑字、

八字沒見壹撇、

字正腔圓、

壹字壹句、

字裏行間、

只字不提、

壹字不落、

壹字連城、

壹字見心、

載酒問字、

八字沒壹撇、

字若塗鴉、

待字閨中、

壹字百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