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遠,寂寞;太近,容易受傷: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刺猬理論”。《增廣賢文》中說:“言非真君子,良方乃壯士。”“好”就是“踏實”。那麽,什麽叫做“善”呢?說白了就是壹個字——度,就是要把握好適當的距離。
從類型上看,距離包括自然距離和心理距離;就涉及的對象而言,它包含了很多範疇,如親近、美醜、整體部分、個性等等。
“相隔萬裏,各在壹日終”講的是距離,“登東山是小路,登泰山是小天地”講的是競爭,“窮在街上不問,富在山下有遠親”講的是親昵,“畫虎皮畫骨難,知人面不知心”講的是現象和本質,“不知廬山真面目,只在此山中”講的是。
適當的距離會給對方安全感。如果公園裏有壹對年輕男女坐在長椅上,女方坐在危險中,男方半個屁股吊著坐在椅子的另壹端,這壹定是他六七十年代剛認識的對象;如果他們只是隔著壹兩個身體,安心地做著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那他們很可能就是兩個陌生人;如果他們坐在壹起,只相隔半個身子,關系壹定更親密;而如果年輕女子把頭靠在男子肩上,那壹定是情侶。妳看,自然的距離顯示了他們不同的情感深度,這種距離會讓他們彼此有安全感。如果隨意改變這個距離,恐怕對方會覺得尷尬和尷尬,甚至有點奇怪。
距離影響彼此的感情。在古代,皇帝總是假裝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朝臣和皇帝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距離。臣子在“陛下”(“追”是梯子的意思),皇帝在上面。在這種對比下,皇帝的威嚴就凸顯出來了,於是就有了“伴君如虎”的恐懼,如履薄冰。這和審問犯人的情況差不多。鐵面無私的官員活在“高懸的鏡子”下,驚呼“說實話!”再加上耳邊不斷傳來的“威武”聲,壹般的“刁民”早已嚇跑了第二魂。這是古人慣用的伎倆,不值得稱贊。但在日常生活中,必須通過師生面對面的平等對話來縮短心理距離;長輩說“老子……”的時候,如果把以身份壓人的“老子”去掉,結果當然不會那麽差;老板把“來我辦公室”換成“我在辦公室等妳”,氣氛肯定輕松很多;朋友之間少壹些客套話,多壹些真誠的話,壹定感覺親切很多;.....距離與情感有關,“遠香近臭”“離別不如結婚”都是通俗生動的詮釋。
距離影響美觀。美則美矣,月明則明,因為我們在適當的距離。如果有人拿著放大鏡去觀察臉如中秋月、色如春曉花的賈寶玉,或者拿著顯微鏡去觀察他老板的女兒“太紅不敷朱,太白不敷粉”,結果壹定會讓妳大吃壹驚,甚至讓妳覺得自己醜。在詩人的想象中,有“孤獨的嫦娥寬袖起舞”、“吳剛捧出桂花酒”,但當阿波羅飛船到來的時候,冰冷的現實打破了我們的夢——月亮是如此的荒涼。“放眼望去,海納百川”是多麽美好的想象,但只有了解了真相,才知道太空並沒有那麽浪漫。黑洞張開大嘴吞噬所有入侵的物質,致命的射線穿梭於宇宙。正是因為我們的特殊位置,我們的地球與其他星球保持著適當的距離,才出現了生機勃勃的奇跡。這是不可避免的意外!走得太近,蒙娜麗莎也失去了神秘感;如果妳離得太遠,花就會被抽象化而沒有美感。科學的進步值得肯定,但生活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美往往來自於適當的距離。
距離影響對事物的認知。"真理的前進壹步是謬誤."如果我們不能到達最高峰,我們就會被浮雲遮住。如果不能跳出大山,就不會知道廬山真面目。如果我們不能逃離具體的花園,我們就不能抽象出事物的本質;如果不能深入探究,必然無法理解事物的寓意。
生活中距離的存在無處不在,有著真善美的體現。
理解距離是壹門高深的學問,把握距離是壹門充滿智慧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