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裏的成語:狼狽為奸、桃園結義、金蟬脫殼、赤壁之戰等。
三國演義中的成語及釋義:
壹、狼狽為奸
指壞人勾結在壹起,串通作惡。如《三國演義》中呂布和貂蟬,王允和董卓等。
二、桃園結義
指三個好友在桃樹下結下的永久兄弟之情。這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情節之壹。
三、金蟬脫殼
比喻靈活變通,巧妙逃脫困境。曹操於《三國演義》中曾用此戰術成功逃脫關羽的追殺。
四、空城計
指用虛張聲勢來欺騙敵人,使其望風而逃。《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利用此計挫敗了曹操的進攻。
五、赤壁之戰
指東漢末年吳國和蜀國聯手擊敗曹操的大戰。這場戰役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六、十面埋伏
指用密密麻麻的士兵包圍敵人,形成多面夾擊的攻勢。著名的例子是諸葛亮在定軍山用此計破曹操。
七、水淹七軍
指趙雲在長阪坡追殺曹操時引水淹死了七萬敵軍的故事。這壹戰役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八、三顧茅廬
指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最終讓他出山效力的故事。這也成為中國文化中關於賢士投靠的代表性故事之壹。
九、關公賺城
指關羽在攻打襄陽城時故意放棄黃忠,以達到收降襄陽的目的。這壹策略在中國歷史上被頻繁使用。
十、披荊斬棘
比喻克服艱難險阻,勇往直前,不顧壹切地追求目標。劉備和關羽在《三國演義》中就是這種精神的代表。
拓展知識: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在有關三國故事的宋元話本、戲曲和軼事傳聞的基礎上,依據晉代陳壽所著的《三國誌》以及南朝宋人裴松之為《三國誌》所作的註,所進行的加工再創作。
《三國演義》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壹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