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權宜之計不是成語,和他差不多。成語“權宜之計”出自《後漢書·王允傳》,指《後漢書·董卓傳》。
東漢末年,軍閥董卓率軍進入洛陽,廢了漢少帝,另立9年漢獻帝,隱居起來,壹時勢力強大。董卓有個部將叫呂布,精通武功。2人專橫跋扈,隨意殺戮朝臣百姓,使民怨沸騰。
眼看董卓的危害越來越大,司徒王允暗中召集幾個大臣商議,要殺董卓,決定用呂布來殺董卓。192年4月,漢獻帝久病痊愈,在未央殿與群臣開會。董卓命令呂布等人帶領禁衛軍。這時,王允設下的伏兵突然向董卓沖來。董卓下了馬車,大叫:“呂布在哪裏?”呂布憤怒地喊道:“皇上下令,把妳當漢奸殺了!”喊聲剛落,董卓就被壹戟刺死。
董卓被殺後,王允認為大禍已除,天下太平,不會因形勢而采取變通措施(原文是“不按權宜之計”),於是很多下屬漸漸疏遠了他。不久,董卓的老部下郭汜和李玨入侵長安(漢獻帝已遷都長安),殺死王允,趕走呂布。後來,郭汜和李玨為爭奪權力和利益,互相攻訐,導致關中地區軍閥混戰。
後來,人們引用“權宜之計”這個成語來指應付某種情況的臨時變通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