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語文中_什麽是詞詞語有什麽特點(形式上:押韻、字數、平仄等)
詞,又稱“詩余”、“長短句”、“倚聲”、“填詞”,是詩歌的壹種形式,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以兩宋成就最高。詞分為小令、中調、長調,這是依字數多少來劃分的。小令的字數在58個字以內,59—90個字為中調,而長調是91個字以上。
隨著時間的推移,詞的格律逐步成熟,格式也逐漸固定下來,各個詞調都是“調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並且各不相同。依據各詞調的字數多少,前人將詞分為“小令”、“中調”或“長調”。有人主張以58字以內為小令,59字到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為長調;有人主張62字以內為小令,以外稱“慢詞”,都未成定論。詞調中除少數小令不分段稱為“單調”外,大部分詞調分成兩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別稱為“雙調”“三疊”“四疊”。段的詞學術語為“片”或“闋”。“片”即“遍”,指樂曲奏過壹遍。“闋”原是樂終的意思。壹首詞的兩段分別稱上、下片或上、下闋,這和我們今人的歌曲分幾段來唱有點相似,不過古人填詞時更加靈活罷了。
B. 什麽是成語 成語有哪些特點
1、定義:成語是表示壹般概念的固定詞組或句子,絕大部分是由四個字組成的。
2、成語的特點。成語主要有兩個特點,第壹個特點是源遠流長。
⑴源遠。指成語沿用的歷史性,例如:成語“有恃無恐”最早見於《左轉·僖公二十六年》“室如懸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沿用歷史了。“打草驚蛇”出自唐朝段成式所寫的壹個故事中“汝雖打草,吾已驚蛇”壹句,至今至少千年以上。“捕風捉影”最早出現在宋朝朱熹的《朱子全書學壹》,“兩面三刀”最早出於《元曲灰闌記》,“南腔北調”最早出現在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這些成語都有壹二百年甚至八九百年的沿用歷史了。
⑵流長。指成語使用上的社會性。成語為人民群眾所接受,在書面或口頭上廣泛使用的。像壹些來自古詩詞中的成語,它們是從不同時代的詩詞中截取的原文,因為它們或寓意深刻,或形象生動,是全詩的警句、名句,被人民群眾喜愛,廣為使用和傳誦,得以流傳。例如“春風得意”“平分秋色”“山雨欲來風滿樓”“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等。
第二個特點是定型不變。成語是壹種定型的固定詞組,絕大多數由四個字組成。當然,三個字,五個字,甚至更多字數構成的也有。如“壹溜煙”“更上壹層樓”“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己所勿欲,勿施於人”等,但這畢竟是少數。為什麽成語以四字居多呢?這和漢語的特點有關,漢民族講話,在音節上大都是成雙成對的。漢語講究四聲,讀起來能產生聲音上的美感,四個字的結構能適應這種聲調的各種變化。《詩經》這部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中305篇基本上都是四字壹句,這種四字句,結構短小精悍,活潑明快,讀起來抑揚頓挫,在後來相當長的壹個歷史階段中,影響著詩人,作家,而詩人、作家的作品,又影響著人民群眾的語言。成語基本上源於古書和人民群眾的口語,因此成語以四字為多。
而且成語既要能表達深刻復雜的思想,又要極其概括精煉,過長過短都不行,四個字最為合適。
所謂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是比詞大而語法功能又相當於詞的語言單位。
C. “並列式成語”是什麽意思什麽結構組成的
並列式成語意思就是:指成語中的詞之間是並列關系,在邏輯上處於同等地位。
結構:
1、名+名。
2、動+動。
3、形+形。
4、代+代。
D. 這副圖是有壹個什麽成語組成的
讀音 jiān zhēn bù qū
釋義堅:堅定;貞:有節操;屈:屈服、低頭。 意誌堅定,決不屈服。
出處唐·韋應物《江州集·睢陽感懷》詩:“甘從鋒刃斃;莫奪堅貞誌。”
例句京劇《蘇武牧羊》,歌頌了主人公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的高尚情操。
近義詞
1 堅韌不拔[ jiān rèn bù bá ] 堅:堅定;韌:柔韌。形容意誌堅定,不可動搖。
出 處:宋·蘇軾《晁錯論》:“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
2 不屈不撓[ bù qū bù náo ] 屈:屈服;撓:彎曲。比喻在壓力和困難面前不屈服,表現十分頑強。
出 處:《漢書·敘傳下》:“樂昌篤實;不橈(撓)不離(屈)。”
3 傲雪欺霜[ ào xuě qī shuāng ] 形容不畏霜雪嚴寒,外界條件越艱苦越有精神。比喻經過長期磨練,面對冷酷迫害或打擊毫不示弱、無所畏懼。傲,傲慢、蔑視。
出 處:元·吳昌齡《張天師》:“玉骨冰肌誰可匹;傲雪欺霜奪第壹。”
反義詞
1 賣身投靠[ mài shēn tóu kào ] 出賣自己,投靠有權勢的人。比喻喪失人格,甘心充當惡勢力的工具。
出 處:蒲韌《二千年間·七》:“本族人中許多奸惡分子賣身投靠。憑借外族勢力以求升官發財。”
2 卑躬屈膝[ bēi gōng qū xī ] 卑躬:低頭彎腰;屈膝:下跪。形容沒有骨氣,低聲下氣地討好奉承。
出 處:宋·魏了翁《江陵州叢蘭精舍記》:“公卿大臣皆卑躬屈膝唯後;雖謝安石之賢也;而猶不能免。”
3 奴顏婢膝[ nú yán bì xī ] 奴顏:奴才的臉,滿面諂媚相;婢膝:侍女的膝,常常下跪。指表情和動作奴才相十足。形容對人拍馬討好卑鄙 *** 的樣子。
出 處:唐·陸龜蒙《江湖散人歌》:“奴顏婢膝真乞丐;反以正直為狂癡。”
E. 成語玩命猜中,有十二個網組成的可以猜什麽成語
網開壹面
wǎng kāi yī miàn
解釋把捕禽的網撤去三面,只留壹面。比喻采取寬大態度,給人回壹條出路。
出處《答史記·殷本紀》:“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
結構主謂式。
用法用於人。壹般作謂語、賓語。
正音壹;不能讀作“yì”。
近義詞寬大為懷、寬宏大量
反義詞小肚雞腸、心胸狹窄
例句人民 *** 的坦白從寬政策;~;給投案自首者指出壹條出路。
F. 構成的四詞成語是什麽有哪些
四字成語是漢語靈魂、中樞,多得數不清。
G. 中的成語有哪些,意思分別是什麽
中的成語 :
古今中外、目中無人、百發百中、美中不足、
管中窺豹、中流砥柱、雪中送炭、中西合璧、
馳名中外、空中樓閣、火中取栗、秀外慧中、
惡意中傷、粗中有細、樂在其中、壹語中的、
水中撈月、逐鹿中原、女中豪傑、個中滋味、
無中生有、中道而廢、切中要害、如日中天
H. 有組成的成語是什麽
別有風味 風味:原指美好的口味,引伸為事物的特色。另有壹種美好的口味。比喻事物所另外具有的特殊色彩或趣味。
別有肺腸 別有:另有;肺腸:指思想。比喻人動機不良,故意提出壹些與眾不同的的奇特的主張。
別有天地 天地:境界。比喻另有壹番境界。形容風景或藝術創作的境界引人入勝。
別有用心 用心:居心,打算。心中另有算計。指言論或行動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圖。
彬彬有禮 彬彬:原意為文質兼備的樣子,後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禮貌的樣子。
I. 是能組成什麽成語有哪些
自以為是、
頭頭是道、
口是心非、
亦復如是、
是非曲直、
莫衷壹是、
渾身是膽、
***商國是、
比比皆是、
實事求是、
各行其是、
似是而非、
馬首是瞻、
誰是誰非、
物是人非、
是非分明、
壹身都是膽、
耳聞是虛,眼觀為實、
是是非非、
大是大非、
佛是金裝,人是衣裝、
明辨是非、
聽見風就是雨、
老而不死是為賊、
是非自有公論、
顛倒是非、
唯命是從、
壹無是處、
搬弄是非、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唯利是圖、
壹是壹,二是二、
通身是膽、
聽風就是雨、
是非得失、
研核是非、
觸目皆是、
挑得籃裏便是菜、
轉瞬即是、
是非不分、
途途是道、
言是人非、
是非只為多開口、
懸斷是非、
折衷是非、
得風就是雨、
人我是非、
橋是橋,路是路、
釘是釘,鉚是鉚、
有是父必有是子、
是古之罪、
口是心苗、
滿身是膽、
獨是獨非、
寸陰是競、
國是日非、
今是昨非、
五百年前是壹家、
惟上是從、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中心是悼、
是非口舌、
唯利是從、
無壹是處、
點頭稱是、
所在皆是、
自行其是、
是非之紀、
唯鄰是蔔、
說壹是壹,說二是二、
積非成是、
往哲是與、
俯拾皆是、
改是成非、
是非混淆、
如是我聞、
丁是丁,卯是卯、
混淆是非、
佛是金妝,人是衣妝、
點頭道是、
淆混是非、
坐如是觀、
討是尋非、
挑撥是非、
翻手是雨,合手是雲、
俯擡皆是、
惟施是畏、
回頭是岸、
公是公非、
如是而已、
是非之心、
年年如是、
是亦因彼、
惟命是從、
是事可可、
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
閑是閑非、
來是是非人,去是是非者、
說是道非、
見風是雨、
不是冤家不聚頭、
時變是守、
作如是觀、
是非之地、
休戚是同、
是可忍,孰不可忍、
質非文是、
耳聽是虛,眼見為實、
講是說非、
無間是非、
惟力是視、
覆是為非、
隨聲是非、
解鈴還是系鈴人、
吞舟是漏、
不寧唯是、
論列是非、
唯利是趨、
似非而是、
撩是生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