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齊國有壹個名叫淳於髡的人。身高僅四尺多,個子矮小,但他能言善辯,幽默詼諧,他常常用壹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曾多次代表齊國出使其他諸侯國。
齊威王本來是壹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當他即位後,卻沈迷於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壹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汙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雖然,齊國的壹些愛國之士都很擔心,幾次想勸諫齊威王,可又怕弄不好,觸怒了君主,輕則削職罷官,重則腦袋搬家,所以沒有人敢出來勸諫。
其實齊威王是壹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壹個計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壹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臣有壹個謎語想請您猜壹猜:齊國有壹只大鳥,棲在王宮的庭院裏已經整整三年了。它既不飛又有鳴叫,大王您可知道這是壹只什麽鳥?”
齊威王本是壹個聰明人,壹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像那只大鳥壹樣,身為壹國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
而他實在也不是壹個昏庸的君王,於是對淳於髡說:“嗯,這壹只大鳥,妳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壹鳴就會驚動眾人,妳慢慢等著瞧吧!”淳於髡聽了便笑著說:“多謝大王英明的指點。如今大臣們正等著大鳥壹飛沖天,壹鳴驚人呢。”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開始整頓國家。首先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另壹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壹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壹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運用,壹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成功的原因:淳於髡勸諫的目的是讓齊王放棄伐魏的計劃,以避免兩敗俱傷,別國漁利
他使用勸諫方法是使用了以事喻理(或借事說理)的方法。淳於髡以故事喻理,生動形象。齊威王意識到自身問題後欣然納諫並主動改變自己的做法;齊王因懼怕後果而被動放棄原有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