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令五申。
三令五申(拼音:sān lìng wǔ shēn)是壹個漢語成語,最早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該成語意思是多次命令和告誡。成語結構是聯合式,在句中作謂語。含褒義。
近義詞:三申五令,發號施令,千叮萬囑,再三告誡,施命發號,指揮若定,頤指氣使。反義詞:從令如流,敷衍了事,得過且過,馬馬虎虎,粗制濫造,草草了事,敷衍塞責,因陋就簡。
造句:他們不顧政府的三令五申,繼續捕殺瀕危鳥類。老師三令五申,不準往學校帶零食。國家三令五申,嚴禁用公款請客送禮。
成語典故
孫子,即孫武,春秋時齊國人,是中國古代的軍事家。有壹年,他帶著自己寫的兵書《孫子兵法》去見吳王闔閭,說可以幫助吳國訓練壹支強大的軍隊,使吳國更加強盛。
吳王看過兵書之後說:妳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過了。妳能用壹支小型軍隊操演壹下妳的方法嗎。孫武說:可以。吳王再問:用婦人來試也可以嗎。孫武也說可以。
於是吳王闔閭從宮中挑出美女壹百八十人,交給孫武訓練。孫武把她們編成兩隊,派吳王的兩個寵姬分任隊長,並讓她們每人都持著戟,站成隊。孫武說:妳們都知道心口、左右手和後背的位置嗎。她們都說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