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恍惚狀態中的人的反思(壹):返老還童:幸福還是痛苦?
簡潔的成語總能通過有限的字數傳達出豐富的含義,如回春、回春、回春等。仔細數壹數,漢語成語詞典裏會有很多和老人有關的成語,這和中國自古以來形成的尊老傳統是分不開的。地處東亞的日本,在傳統文化上和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尊老就是其中之壹。老當益壯當然是每個走到人生邊緣的人的美好理想。但是,衰老遠不是他們能控制的,身心健康對很多老年人來說已經成為壹個奢侈的字眼。身體上返老還童固然可喜,但如果精神上返老還童,回到學齡前兒童甚至嬰兒的狀態,妳享受的可能是單純無知的美好,而妳的家庭則會陷入無盡痛苦的深淵。
日本作家有吉佐和子的《夢遊人》講述了這樣壹個殘酷的返老還童的故事。婆婆去世後,兒媳婦趙子突然發現公公的異常表現。看過多次醫生後,她決心成為阿爾茨海默病。壹開始她帶著怨恨和埋怨照顧公公,後來心態變了,像哄孩子壹樣哄他,直到公公去世。全家人對衰老和死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讓人感到悲傷。
“殘酷”這個詞可能太沈重了,無法形容,但老齡化肯定會帶來壹系列嚴重的現實問題。作者以阿爾茨海默病老人毛藻的壹生為中心,通過人物之口反復表達他對衰老的恐懼和對衰老的憂慮。他在40多年前就把這個問題以小說的形式拋給了社會,這是很可預見的。
戰後,日本經濟在美國的扶持下迅速發展。良好的經濟發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平均壽命比過去長了。長壽是好事,但沒有健康作為前提,自己和他人的長壽都會成為生活中不可承受之重。然而,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每天只需要吃喝和睡覺。他們在精神上回歸本真,沒有思想負擔。相應的,這些思想包袱在親人身上也越來越沈重。
在這部小說中,女性的堅韌和偉大在生活的壓力下得到充分體現。婆婆可能很早以前就發現了公公的癡呆癥狀,但出於自尊和好勝心,不願意把真相告訴孩子;趙子既要照顧家庭,又要出去工作。雖然偶爾不開心,但她會很快處理好家裏的事情。事務所裏的年輕女孩每個月都要和表姐壹起支付癱瘓奶奶的治療費用,還要擔心婚後丈夫的想法。生活中,這樣的女人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他們可能是母親,朋友和鄰居的阿姨。她們壹方面歇斯底裏地向人抱怨丈夫和孩子在照顧老人方面的不作為,另壹方面回到家依然會義無反顧地努力工作,盡著兒媳、妻子和母親的職責。在家裏遇到重大變故時,能堅持下來的多是女性。趙子是千千成千上萬偉大而平凡的女性的縮影。
現在日本社會的老齡化並不像《緋聞》這本書裏的人物那麽誇張,但也是* * *很頭疼的問題。中國的壹些大城市也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但特殊的情況是,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基礎設施建設與老齡化社會並不相符,“空巢老人”等特殊群體的存在,使得我們面臨的問題比日本更棘手。小說中提到的敬老院與我國老年人活動室的功能基本壹致。從目前的社會現實來看,顯然需要更多這樣的場所。
當妳老了,頭發花白時,生活遠沒有葉芝的詩那麽浪漫。被子女嫌棄的老人,如果頭腦清醒,心裏壹定是苦的;如果他很迷茫,還能從語氣和態度中分辨出好的,那就更讓人心碎了。從這個意義上說,“返老還童”成了壹個沈重的詞匯。小說中趙子和新麗的矛盾心理在現實中也很典型:希望我辛苦照顧的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早點死去。雖然是大違,但死亡對雙方都是壹種解脫;壹旦老人真的去世,家人陷入無盡的思念和遺憾中,想著要是他能活得久壹點就好了。畢竟和父母在壹起的日子是幸福的,等孩子要養了,親人不在了,再後悔也來不及了。
對《恍惚的人》的反思(二):齊書局不知老年將至。
將新古典文化引入日本作家有吉佐和子的《恍惚的人》是非常恰當的。在當前的中國背景下,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 * *單獨二孩、延遲退休年齡等新政策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註和討論。大國空巢,人口危機逐漸浮出水面,勞動力短缺,居民養老問題成為我們不得不正視和解決的難題。
另壹方面,我們可敬可畏的東鄰日本,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思考老齡化社會的現實困境。有吉佐和子的這部小說首次出版於1972。如果是在當時混亂的中國社會,根本不會有人關註,但在40多年後的今天,重讀這本書,卻有著非同尋常的現實意義。這本書與其說是小說,不如說是紀實文學,客觀地反映了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空前發展的日本社會所面臨的老齡化問題,以及在這種壓力下普通人和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
壹開始,我們看到了李華家的爺爺毛藻,表情怪異地在街上疾走,還遇到了下班回家的兒媳婦趙子。在天寒地凍的東京,壹幕幕因衰老而導致的家庭生活中的辛酸與痛苦,通過對人物行為、對話、心理的細致描寫,呈現在讀者面前,不斷發人深省。
面對母親的突然死亡,新立和趙子措手不及。沒有光子、趙子的嫂子和所有鄰居的幫助,他們不知道如何操作夜間守靈的禮儀,如何組織葬禮。這說明職業家庭在日常繁忙的工作負擔下無暇顧及老人的贍養,以至於忽略了生老病死等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即使在同壹個屋檐下(立華家的正房和廂房只隔了幾米),兩代人幾乎形同陌路,所以新力夫婦甚至沒有註意到父親毛藻患有阿爾茨海默病。另壹方面,年邁卻堅毅的祖母卻依然保留著明治時代女性特有的溫柔、溫柔、溫婉、隱忍,獨立地抵抗著照顧癡呆丈夫的重擔,最終失敗,猝死。
然後照顧毛棗爺爺的重任就落在了他媳婦趙子的肩上。在這裏的故事敘述中,作者從女性的角度對日本女性的生活狀態進行了描述和評論。作為壹名職業女性,趙子當時沒有得到丈夫家庭的支持。傳統意義上,日本女性的角色應該是在家教育孩子,而外出工作則是對丈夫經濟能力的壹種質疑和羞辱,尤其是丈夫。但實際上,趙子的打工收入已經極大地分擔了麗華壹家的經濟負擔,比如建廂房與公婆分開,每月給公婆提供生活費,自己的日常開銷,兒子敏的學費等等。如果單靠Reliance(雖然她在壹流的商會工作,薪水不錯),她還在苦苦掙紮。
與此同時,忙碌的工作之余,趙子還要匆匆買菜,然後趕回家做飯,照顧未成年的兒子和“返老還童”的公公,甚至讓她伺候公公上廁所、洗澡,而兒子辛力卻像個店主壹樣冷漠,壹點也不幫忙。難怪毛藻只認了秋子,不認識自己的壹雙兒女。在這壹點上,作者寫了日本女性的無私和偉大,以及她們在老齡化社會中的巨大作用。
此外,在小說的許多地方,新立和趙子哀嘆他們老了以後該如何生活。他們從爺爺毛藻身上看到了自己未來的樣子,他們害怕不久的將來會衰老。這其實是作者拋給所有讀者的問題。此外,我們也看到,日本作為壹個發達國家,在養老方面確實有很多成熟的經驗可供我國借鑒。在居家養老的基礎上,公共或私人的公益組織和機構,如老年會館、俱樂部等,為老年人提供了豐富精彩的活動,真正做到了“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東晉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寫道“不知老年將至”。誠然,衰老常常在不知不覺中逼近我們和我們的親人,所以盡快面對和思考生老病死這個話題,真的很迫切。
關於恍惚中的人的思考(三):關於“老”的思考
近年來,中國的老齡化危機日益嚴重。據悉,截至2014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12萬,占總人口的15.5%。據預測,老年人口數量將在本世紀中葉達到峰值,超過4億,每3個人中就有1個老年人。
老是壹個讓人討厭又讓人畏懼的詞,卻是任何人都無法回避的終極命運。早在20世紀70年代,日本著名作家有吉佐和子就發現了日本的老齡化現象。她的小說《恍惚中的男人》直接以老年人為題材,直面老齡化問題,引人思考。
在《恍惚的人》中,有吉佐和子是壹個次要的案例,她把整個社會面臨的老齡化問題集中在麗華家族的四個成員身上。在小說中,故事的發展是從趙子婆婆的突然去世和公公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病情的逐漸加重開始的。有吉佐和子看上了麗華家的兒媳婦趙子。她從趙子的行動、心理矛盾和變化中逐漸歸納出她想拋給讀者的問題。“家庭老齡化,我該怎麽辦?”“我應該如何對待衰老?”
簡愛關於老人的散文集《誰在金光閃閃的地方等妳》中提到,日本平均壽命84歲,居世界第壹。近年來,出現了“死無葬身之地”的情況,失去了親屬關系、地理位置和社會聯系的獨居老人獨自死去,甚至許多天後才被發現,警察機關往往找不到家屬認領遺體和處理善後。日本人的親情觀越來越淡漠,這也意味著“養兒防老”的現象正在逐漸消亡。就像小說裏,新立和的兒子閔對父母說:“爸,媽,別活這麽老了。”敏漫不經心地說,卻讓後面的兩口子汗流浹背。每個人都會變老。老了該怎麽辦?從來沒想過老齡化的夫妻,開始從自己、家人、他人開始關註老齡化的問題。壹切都引發了他們對衰老的深刻理解和感知。
與此同時,嚴峻的考驗落在夫妻倆身上,有三個包袱,壹個是伺候癡呆的公公;壹個是資助兒子上大學;最後壹雙已經準備好面對自己的逐漸衰老。但是,也正是因為這個因素,壹代人向下壹代人表明,趙子對公公毛藻的照顧,已經從最初的反感,變成了心甘情願。趙子是平凡的,同時,她又是偉大的。在丈夫新立和兒子敏疏於照顧公公,工作和家庭兩邊的壓力讓她幾乎喘不過氣來的時候,她背負了壹切。在書中,有吉佐和子的筆墨聚焦於趙子,他的意圖是讓讀者從趙子身上看到榜樣的力量。
《恍惚的人》是壹本讓人百感交集的書。它讓我們看到了家庭的重要性,看到了父母對孩子的重要性,看到了書中獨特的人文情懷對每個人的倡導,要學會互相包容,不要太自私。妳如何對待老人,也決定了後人如何對待妳。
最後,閔的壹句“媽媽,要是他能多寫幾天就好了”讓人看到了親情的回歸。人活在世上,錢沒了賺,朋友沒了找,親人只有壹個。沒有它,就真的壹去不復返了。
所有文字均為原創。如果您轉載它們或將其用於其他目的,請告訴我們!
恍惚中的男人反思(4):世界壹直在下雪。
全世界都在下雪。
晚年將至,就像掛在枝頭的枯柿子,壹陣微風就能造成毀滅;夕陽西下,它就像放了很久的幹梅子,漸漸幹枯萎縮,只剩下壹點壹點的石頭。而種子和種子又能煥發出新的生命,老人又變成了孩子,生命又回到了原點。
恍惚中的人,沒有了日本小說中的美好和清新,看不到東京大都市的繁華和輝煌。整部小說就像壹杯苦澀的綠茶,要反復品,才能體會。
世界上,有多少枝繁葉茂,就有多少片落葉;有多少幸福,就有多少不幸。衰老和死亡是上帝留給我們每個人的命題。壹位年過八旬的老年癡呆癥患者,仿佛瞬間將生活中的所有問題都掃到了家。老年癡呆癥讓他們忘記了壹切,但正如敏所說,生病的毛早沒有忘記和敏,這是動物的本能反應。半夜尿尿,走在大街上,說著胡話,曾經帥氣,漂亮的男人現在都像動物壹樣。
老齡化是現代文明社會快速發展的結果,而阿爾茨海默病是現代文明產生的畸形人。
書中的每壹個人物都非常貼近現實生活,比如外出工作的家庭主婦,疲憊不堪的中年男人,正在成長的學院派少年。在她看來,很多行為和想法都是可以原諒的。畢竟,我們還沒有達到在年輕的歲月裏欣賞生活的豐富品味的哲學思考。
整部小說的基調是悲而不傷,婆婆去世的場景很平和,沒有想象中那麽悲傷。“人生五十年”的時代漸行漸遠,日漸衰老的毛藻瞬間讓全家陷入了極度寒冷的冬天。安靜的房間裏有壹條躁動不安的河,每個人看到他壹步步走向死亡都會不寒而栗。
雖然他有癡呆癥,但他只聽趙子的,這表明他的感情是最直接和真誠的。像蜘蛛壹樣爬來爬去的老人,內心是不是藏著不為人知的荒涼和孤獨?
櫥櫃裏有壹副骷髏。曾幾何時,父母是神,是我們最後的避難所。無奈,醫學的進步就是這麽殘酷,人不能生也不能死。“如果妳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努力走過,妳在終點等待的是癡呆。人為什麽活著?”
當妳走過充滿荊棘的壹生,妳忍受了苦難、挫折和疾病,那麽衰老就不遠了。如何面對死亡?我們是否應該適時對年輕壹代進行生死教育,讓他們盡快接受、面對和處理生死問題?如果等他們老了才學會面對,那就太晚了,留下太多遺憾。再怎麽血濃於水,親情也抵擋不住現實環境的殘酷。Truly對父親的冷漠態度,多半是因為內心的恐懼。他害怕面對在生命的延長線上等待自己的遲鈍的父親。牙疼可以踐踏這世上所有的幸福,何況是壹個沒有自理能力的老人。
趙子也許不是最完美的女性形象,但她只是壹個咬牙堅持在蕓蕓眾生中生存的中年女性。人是感性的動物,尤其是女人。面對困難,他們會矛盾、恐懼、慌張,這也是為什麽書中多次描寫趙子的心理活動。在丈夫和孩子之間,女人像奴隸壹樣服刑,這是無盡的絕望。然而,在經歷了公公暴走、哭鬧等壹系列毫無頭緒的鬧劇後,趙子有了壹種安詳。雖然照顧公公的日子變得異常艱難,但看到趙子的心理活動,還是會讓人覺得溫柔親切,讀者的心裏仿佛升起壹股甜甜的香氣。在這個照顧癡呆公公的媳婦身上,我們看到了日本文化中的克制、包容和尊重。
作者無意說教。在柴米油鹽中,她把我們帶入了這個家庭的生活,也可能是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恭子、新立和敏面對衰老表現出不同的精神面貌。與吉作合資的高明之處在於,它把我們悄悄帶入了毛藻引發的思考。她把如何看待老人,如何看待老齡化的命題帶給讀者,希望大家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不是老年悲歌。生活總會給我們帶來迷茫和困惑。無論現實社會給我們什麽樣的挫折和打擊,我們都要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對著太陽穴上的星星,希望我們每個人都盡可能的溫暖。因為死亡對我們任何壹個人來說都不算太遙遠,我們從出生的那壹刻起就在壹步步向死亡靠近。
活著就應該被尊重,這是對生命的敬畏。“要是他能多活幾天就好了。”閔說。
窗外,大雪紛飛,屋頂,樹枝,行人,都籠罩在殘忍與無情之中。在這瑟瑟發抖的時刻讀《恍惚的人》,會讓妳更深刻地感受到那種絕望和寒冷。
白色是死亡的象征,雨後的花朵就像死亡的使者,端莊肅穆,呼喚著老人的靈魂。
全世界都在下雪。
恍惚中的人的反思(5):恍惚中想起我的祖母。
小時候總覺得要記的東西太多了。隨著年齡的增長,記憶力逐漸變弱,有時候也不知道老了是什麽感覺,所以見到老人總會致敬。尤其是面對已經92歲高齡的外婆,自從10年前外公去世後,外婆就逐漸變得越來越迷茫。也許是身邊沒有人可以傾訴,現在發生的事情對我奶奶來說已經變得毫無意義。相反,我前生的種種委屈、歡樂、激動,都給我的人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我清楚地記得。我越把它們藏在記憶裏,我就越清晰。選擇性地記住最重要的事情,把過去發生的事情壹遍又壹遍地倒出來,樂在其中,仿佛就發生在昨天,讓那些細節壹個個說出來,這可能是所有老年癡呆癥患者的* * *天性。他們只是想記住那些他們認為重要的過去,甚至是他們曾經想要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書中老人壹生嚴肅刻薄,留給身邊親人的是冷漠無情。等他老了,他有了阿爾茨海默病,他活成了孩子的樣子,感受著生活中的小美好。他可以看著盛開的鮮花,真實地表達內心的願望,真實地表達對親人的感情,對妻子的思念。也許這就是他年輕時藏在身體深處的那些情緒的毫無保留的爆發吧。真的很欣賞文末對待老人的態度,就像對待神靈壹樣,因為那也是妳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