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筆從軍——棄筆從軍
拼音:
【t?u bǐ c?ng r?ng]
解釋:
扔掉筆去參軍吧。指文人參軍。
來源:
“曾經”?班超傳:?君子無其他野心,但仍應侍奉傅介子、張騫,為他處建功立業,以得侯稱號。安能堅持很長時間嗎?
用例子造句:
如果我現在是壹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我會立刻為我的國家報仇雪恨。
成語典故:
班超,平陵人,是徐縣令班彪的小兒子。雄心勃勃,不拘小節。但在家孝順,經常做苦工,不以勞動為恥。能言善辯,好好看看歷史經典。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招為校書童子,班超和母親跟隨他來到洛陽。家境貧寒,經常被政府雇來抄書養家。長期的操勞,(班超)有壹次停止了生活,把筆壹扔,感嘆:?君子沒有更好的野心和策略。他要模仿傅介子、張騫在異地建功立業,才能得此稱號。他怎麽可能長期在筆和硯之間忙碌?他周圍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壹個小人物怎麽能理解壹個勇者的野心?後來奉命出使西域,終於立下大功,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