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10個著名的經典成語故事

10個著名的經典成語故事

10個著名的經典成語故事, 經典成語故事第12集動畫片,經典成語故事全集

鐵杵磨針

典故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壹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麽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裏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壹個破茅屋門口,坐著壹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壹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麽?”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壹個繡花針。 ”老婆婆擡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麽粗,什麽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麽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麽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壹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著名的經典成語故事20個

1、自相矛盾

賣矛盾說盾堅固說矛銳利問用矛戳盾答古稱其自相矛盾

2、樂思蜀

劉備 建立蜀劉禪繼位,劉禪昏庸能蜀魏所滅劉禪投降宴司馬昭著劉禪面故意部署表演蜀歌舞劉禪隨員想滅亡故都非難劉禪卻司馬昭說:間樂思蜀點想念蜀

3、 臥薪嘗膽

說吳與越打仗吳王夫差戰敗其每睡幹柴吃苦膽終弱勝強打敗越王勾踐名臥薪嘗膽

4、望梅止渴

曹操征討張繡軍隊饑渴難耐曹操登高山觀望聲稱前邊梅林度軍隊嘩變危機稱事件望梅止渴

5、

聞雞起舞

晉代祖逖睡夢聽公雞鳴叫聲每雞叫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冬寒暑往間斷工夫負經期刻苦習訓練終於能文能武全才既能寫手文章能帶兵打勝仗

6、言九鼎

戰秦軍隊團團包圍趙都城邯鄲毛遂楚王說:我今請派援兵言發別忘楚雖兵卻連連吃敗仗連都丟掉依我看楚比趙更需要聯合起抗秦呀毛遂席說楚王口服服立即答應兵援趙

平原君趙慨說:毛先至楚使楚重於九鼎呂

7、舌戰群儒

東漢末劉表世劉琮投降曹操形勢劉備與孫權極利劉備派諸葛亮隨魯肅起前往東吳說服孫權聯合抗曹諸葛亮孫權殿前先張昭虞翻、步陟、陸績投降主義駁體完膚孫權終於同意聯劉抗曹

8、鑿壁借光

匡衡勤奮家沒蠟燭照明鄰家燈燭光明照家匡衡墻壁鑿洞引鄰家光明讓光明照書讀同鄉戶家叫文識錢家書匡衡家做雇工要報酬主覺奇怪問說:我希望能家書通讀遍主聽深慨書借給讀於匡衡問家

9、刻舟求劍

楚渡江(稱路江)佩帶劍掉進江匆忙船沿刻記號說:"我劍掉"船靠岸順著船沿刻記號水找劍找半沒找船已經走(行駛)遠劍本

10、葉公龍

前叫葉公非龍家墻畫著龍柱雕著龍穿 蓋面都繡著龍真龍聽說葉公龍葉公家訪問尾 巴伸堂探進窗戶張望葉公看真龍嚇魂飛膽破臉色 都變色匆忙躲起本葉公真龍些畫、繡、刻假龍

11、鄭買履

鄭想買雙鞋先比量自腳量尺碼於座位急忙集市忘帶尺碼已經拿鞋卻說:「我忘記帶尺碼」轉家取等趕集市已散終於沒買鞋

問說:「麽用自腳試試鞋呀」答說:「我寧相信尺碼相信自腳」

12、自相抵觸

楚既賣盾賣矛()稱贊自(盾)說:我盾牌堅固沒東西能使刺穿()稱贊矛說:我矛銳利於任何東西沒能刺穿說:用矛刺盾牌何賣東西能夠應能刺穿盾牌沒能刺穿矛能同存

13、守株待兔

宋農夫種著幾畝棵樹幹忽看見兔箭般飛馳撞棵樹蹬蹬腿死農夫跑兔撿起愉快說:真點勁沒費白撿便宜美美吃頓拎著兔邊家第二幹守著棵樹等著兔撞結等沒等卻情願坐棵樹等著兔撞死等呀等呀直等野草比莊稼都高連兔影沒再見

14、懸梁刺骨

孫敬字文寶非喜歡早晚休息等晚困候用繩發系梁世儒

15、程門立雪

東漢代位名叫魏昭童求候看郭林宗想位難師便說:教念經書師容易請要請位能教師容易找所拜郭林宗師且派奴婢侍奉師郭林宗體弱病要魏昭親自煮粥給吃魏昭端著煮粥進候郭林宗便呵責煮魏昭再煮連三第四魏昭再端粥沒臉色郭林宗才笑著說:我前看外表今終於看真啦於喜畢所都全部教給魏昭魏昭終器

16、拔山舉鼎

項羽少代讀書寫字改擊劍肯叔父項梁賭氣項羽說:寫字要能記記姓名夠擊劍付值我要習抵敵萬本事項梁於教兵愉快求略知意肯認真鉆研 據說項羽二十二三歲身體魁梧體力強壯能幾百斤重鼎舉起

17、草木皆兵

秦王苻堅兵敗逃跑逃跑程覺草木追兵疑神疑鬼終箭逃

18、按圖索驥

秦叫孫陽擅相馬孫陽看父親寫《相馬經》相馬容易拿著本書處找馬照書本找終所獲

19、柳營試馬

西漢期由於諸侯勢力強央政權能效持諸侯晁錯削藩政策式引發七王亂漢景帝命周亞夫兵救梁周亞夫柳營試馬切斷叛軍路斷絕其糧草供給使叛軍戰自潰周亞夫兵乘勝追擊

20、聞雞起舞

晉代祖逖胸懷坦蕩、具遠抱負候卻讀書淘氣孩進入青代意識自知識貧乏深讀書報效度於奮發讀起書普遍閱讀書籍認真習歷史於奮發讀起書普遍閱讀書籍認真習歷史吸取豐盛知識問進曾幾進京都洛陽接觸都說祖逖能輔佐帝王治理度才祖逖24歲候曾推薦做官司沒答應仍懈努力讀書

經典成語故事,經典成語故事作文,成語故事

寫讀後感要註意首先要設置壹個境界 把妳讀的文章引出來 後面加壹句 讀了之後深受感觸等話語再把文章的主要內容概括出來然後把妳的想法另起壹段寫出來 要是自己的真情實感然後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妳對這個文章的觀點最後升化主題簡單說就是四個步驟:引,議,聯,結. 希望對妳有幫助

經典成語故事,成語故事大全,經典成語故事全集

自知之明

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

齊威王當上國王後整天只知道吃喝玩樂,喜歡聽別人彈琴。鄒忌攜琴前去拜見齊威王,就是光說不彈,並把不彈琴的道理與治國聯系起來,使齊威王明白治國的道理,齊威王任命鄒忌為相國。鄒忌以自身形象影響齊威王有自知之明

誨人不倦

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

孔子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經歷新鄭之病,他們不得不在當地住了幾月,弟子樊遲問孔子怎樣幹農活。孔子心裏不高興,壹反誨人不倦的習慣,承認不如老農。樊遲只好向當地農民請教,終於種出了葫蘆、扁豆等

壹刀兩斷

壹刀兩斷的意思是:壹刀斬為兩段。比喻堅決斷絕關系。、

西漢初年,韓信被封為齊王之後,丞相蕭何擔心韓信兵權太大威脅劉家天下,就找樊噲***商計策。樊噲自鳴得意,連誇自己是如何鬥敗項羽而保主公劉邦的,面對這淮陰壹餓夫且手無縛雞之力的韓信,只須叫壹兩個人就可以把他壹刀兩斷。

經典成語故事 《井底之蛙》經典成語故事

井底之蛙的故事

壹口廢井裏住著壹只青蛙。有壹天,青蛙在井邊碰上了壹只從海裏來的大龜。 青蛙就對海龜誇口說: “妳看,我住在這裏多快樂!有時高興了,就在井欄邊跳躍壹陣;疲倦了,就回到井 裏,睡在磚洞邊壹回。或者只留出頭和嘴巴,安安靜靜地把全身泡在水裏:或者在軟綿綿的 泥漿裏散壹回步,也很舒適。看看那些蝦和蝌蝦,誰也此不上我。而且,我是這個井裏的主 人,在這井裏極自由自在,妳為什麽不常到井裏來遊賞呢!” 那海龜聽了青蛙的話,倒真想進去看看。但它的左腳還沒有整個伸進去,右腳就已經絆 住了。它連忙後退了兩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訴青蛙說: “妳看過海嗎?海的廣大,哪止千裏;海的深度,哪只千來丈。古時候,十年有九年大 水,海裏的水,並不漲了多少;後來,八年裏有七年大早,海裏的水,也不見得淺了多少。 可見大海是不受旱澇影響的。住在那樣的大海裏,才是真的快樂呢!” 井蛙聽了海龜的壹番話,吃驚地呆在那裏,再沒有話可說了。

著名的成語故事

請君入甕

唐朝女皇武則天,為了鎮壓反對她的人,任用了壹批酷吏。其中兩個最為狠毒,壹個叫周興,壹個叫 來俊臣。他們利用誣陷、控告和慘無人道的刑法,殺害了許多 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壹回,壹封告密信送到武則 天手裏,內容竟是告發周興與人聯絡謀反。武則天大怒,責令 來俊臣嚴查此事。來俊臣,心裏直犯嘀咕,他想,周興是個狡 猾奸詐之徒,僅憑壹封告密信,是無法讓他說實話的;可萬壹 查不出結果,太後怪罪下來,我來俊臣也擔待不起呀。這可怎 麽辦呢?苦苦思索半天,終於想出壹條妙計。他準備了壹桌豐盛的酒席,把周興請到自己家裏。兩個人妳 勸我喝,邊喝邊聊。酒過三巡,來俊臣嘆口氣說:“兄弟我平日辦案,常遇到壹些犯人死不認罪,不知老 兄有何辦法?”周興得意地說:“這還不好辦!”說著端起酒杯抿了壹口。來俊臣立刻裝出很懇切的樣子 說:“哦,請快快指教。”周興陰笑著說:“妳找壹個大甕,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甕裏,妳 想想,還有什麽犯人不招供呢?”來俊臣連連點頭稱是,隨即命人擡來壹口大甕,按周興說的那樣,在四 周點上炭火,然後回頭對周興說:“宮裏有人密告妳謀反,上邊命我嚴查。對不起,現在就請老兄自己鉆 進甕裏吧。”周興壹聽,手裏的酒杯啪噠掉在地上,跟著又撲通壹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說:“我有罪, 我有罪,我招供。”

故事見於《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後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甕”,比喻用某人的方法整治他自己。

打草驚蛇

南唐時候,當塗縣的縣令叫王魯。這個縣令貪得無厭,財迷心竅,見錢眼開,只要是有錢、有利可圖,他就可以不顧是非曲直,顛倒黑白。在他做當塗縣令的任上,幹了許多貪贓枉法的壞事。

常言說,上梁不正下梁歪。這王魯屬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見上司貪贓枉法,便也壹個個明目張膽幹壞事,他們變著法子敲詐勒索、貪汙受賄,巧立名目搜刮民財,這樣的大小貪官竟占了當塗縣官吏的十之八九。因此,當塗縣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壹個個從心裏恨透了這批狗官,總希望能有個機會好好懲治他們,出出心中怨氣。

壹次,適逢朝廷派員下來巡察地方官員情況,當塗縣老百姓壹看,機會來了。於是大家聯名寫了狀子,控告縣衙裏的主簿等人營私舞弊、貪汙受賄的種種不法行為。

狀子首先遞送到了縣令王魯手上。王魯把狀子從頭到尾只是粗略看了壹遍,這壹看不打緊,卻把這個王魯縣令嚇得心驚肉跳,渾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原來,老百姓在狀子中所列舉的種種犯罪事實,全都和王魯自己曾經幹過的壞事相類似,而且其中還有許多壞事都和自己有牽連。狀子雖是告主簿幾個人的,但王魯覺得就跟告自己壹樣。他越想越感到事態嚴重,越想越覺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繼續控告下去,馬上就會控告到自己頭上了,這樣壹來,朝廷知道了實情,查清了自己在當塗縣的胡作非為,自己豈不是要大禍臨頭!

王魯想著想著,驚恐的心怎麽也安靜不下來,他不由自主地用顫抖的手拿筆在案卷上寫下了他此刻內心的真實感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寫罷,他手壹松,癱坐在椅子上,筆也掉到地上去了。

那些幹了壞事的人常常是做賊心虛,當真正的懲罰還未到來之前,只要有壹點什麽聲響,他們也會聞風喪膽。

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 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 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 是就發奮讀起書來。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 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 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 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壹同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 而且還有著***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壹次,半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壹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 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幹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 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 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壹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 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 他的文才武略。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誌之士,及時振作。

壹字之師

典出《宋·魏慶之·詩人玉屑》:“鄭谷在袁州,齊己攜詩詣之。有《早梅》詩雲:‘前村深雪裏,昨夜開數枝。’谷曰:‘數枝’非早也,不若‘壹枝’。齊己不覺下拜。自是士林以谷為‘壹字師’。”

唐僧齊己,性喜賦詩。 壹日,齊己作壹首《早梅》詩,中有兩句:“ 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鄭谷以為梅花既已數枝開,則非早梅矣。於是將後句中“數”改為“壹”。齊己深感佩服,後諸學者稱鄭谷為“壹字之師” 。

《宋·陳輔之·詩話》:“蕭楚才知溧陽縣時,張乖崖作牧。壹日召食,見公幾案有壹絕雲:‘獨恨太平無壹事,江南閑殺老尚書。’蕭改‘恨’字作‘幸’字。公出視稿曰:‘誰改吾詩?’左右以實對。蕭曰:‘與公全身。公功高位重,奸人側目之秋;且天下壹統,公獨恨太平,何也?’公曰:‘蕭弟‘壹字師’也。’”

蕭楚才為溧陽縣令時,張乖崖為太守。壹日召蕭***食,蕭見案上有壹絕雲:“獨恨太平無壹事,江南閑殺老尚書。”蕭改張“恨”為“幸”,張出視稿而問曰:“誰改吾詩?”左右據實以對。蕭曰:“保公全身,今位高權重,奸人監察之際;且天下統壹,公獨恨太平,何也?”張答曰:“蕭弟真‘壹字師’也。”按“恨太平”即於天下太平不滿,“幸太平”乃以天下太平而感慶幸,壹字之改而詩意迥異。在屢興文字獄之封建時代,蕭楚才之改,不僅點鐵成金,亦可謂起死回生,即以壹字救張乖崖壹命也!

“壹字之師”。稱呼在詩文中能改正或更動壹字,而使其更完美之人。

孺子可教

古時候有個人名叫張良,是漢朝的政治家。在年輕的時候,他的國家韓國被秦國滅掉,當時張良曾雇人刺殺秦始皇。但是刺殺失敗了,秦始皇到處搜查他,張良就在下邳這個地方隱蔽了起來。 有壹天,張良出門散步,當他走到壹座橋頭時,見壹位老人坐在那裏。 老人見張良走過來,把壹只鞋子扔到橋下,對張良說:"年輕人,我的鞋子掉在 橋下了,去把它給我揀上來。" 張良先是壹楞,他怎麽用命令的口氣呢?又壹想,他這麽大年齡了, 就沒有和他計較,馬上到橋下,把鞋子給他揀了上來。 老人把腳壹伸,又說:"給我穿上!"張良心裏想:這個老人真是得寸進尺 啊。既然已經把鞋子揀上來了,就替他穿上吧,於是張良跪下來給他穿上鞋。 老人穿上鞋子,站了起來,看了壹眼張良就走了。張良看見老人的舉動 有壹點奇怪,呆呆地看著他的背影。 老人走了壹段路,又轉回來,對張良說:"妳這個年輕人還算懂事, 是可以培養教育的,過五天後,妳在天亮時,到這裏來見我。" 張良見老人是有些古怪,但不是壹般的普通人,希望能從老人那裏學到 壹些本領。 到第五天張良壹大早就來到橋頭,只見老人已經先來了,正坐這等他呢。 老人表現出生氣的樣子說:"妳這個年輕人比我這個老頭子來得還晚,過五天再 來找我。" 張良只好回來。過了五天,天還沒有亮,張良就來到橋頭,這次又老人 先到了。老人再次責備他,又讓張良五天後再來。 又過五天,這壹次張良沒有到半夜就來到橋頭。這次老人還沒有來。 張良等了壹會,老人才提著燈籠來。 老人見張良感到滿意,說:"年輕人就應該是這樣。"之後,將壹本 《太公兵法》送給了張良。 此後,張良認真讀它,反復讀它,反復鉆研。終於幫助劉邦打敗秦王朝, 建立了漢朝。張良成為開國功臣。

〔註〕: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孺子可教”這句成語,用於年長人稱贊年輕 人有培養成材的前途。

孺子:指小孩子,也可指年輕人。

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樊市)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壹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壹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壹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壹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壹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壹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誌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壹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裏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以訛傳訛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壹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壹人。”

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壹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壹人之使,非得壹人於井中也。”

譯:宋國的丁家庭院裏沒有井,於是只能出門打水,所以經常有壹個人在外面。等到他家院子裏打好井之後,這家人就告訴外人說:“我打井之後(就如同)得到了壹個人(壹般)。”

聽到了這話的人互相轉告說:“丁家人打井,挖出來了壹個人!”有大臣聽說了,連忙告訴了宋國的國君。國王連忙派人去問丁家的人。姓丁的人說:“我的意思是說我得到了像壹個人那麽多的勞力,不是說我從井裏挖出了壹個人啊。”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註意實地調查,不要輕信流言蜚語。(或:眼見為實,不要以訛傳訛;或:講話要講清楚)

夜郎自大

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稱:“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大約戰國時代,夜郎已是雄踞西南的壹個少數民族君長國。漢武帝時,唐蒙奉命於公元前135年出使南越國,了解到夜郎位於巴蜀通往南越的要道上,有便捷的水路可通抵南越的都邑,便向朝廷建議開發西南夷,依靠巴蜀的富裕、夜郎的水路和精兵,有效控制南越的分裂變亂。漢武帝采納了他的建議,在夜郎地區設置郡縣,將夜郎劃入版圖。公元前111年,夜郎派兵協同征伐南越反叛,遣使入朝,漢王朝授予夜郎王金印。 夜郎國的具 *** 置,史籍記載都很簡略,只說:“臨牂牁江”,其西是滇國。牂牁江是漢代以前的水名,今人根據其向西南通抵南越國都邑番禺(今廣州)的記載,考訂為貴州的北盤江和南盤江。多數人認為,夜郎國的地域,主要在今貴州的西部,可能還包括雲南東北、四川南部及廣西西北部的壹些地區。在考古發掘未提供出可靠證據前,這樣的爭論必然還將繼續下去。 夜郎滅國於西漢末期,漢成帝河平年時(公元前28—25年),夜郎與南方小國發生爭鬥,不服從朝廷調解。漢廷新上任的牂牁郡守陳立深入夜郎腹地,果斷地斬殺了名叫興的夜郎末代國王,並機智地平定了其臣屬及附屬部落的叛亂。從此後,夜郎不再見於史籍。 夜郎國存在了約300多年,其文明發展在西南地區具有較大影響。漢開發西南夷後,在鞏固國家統壹的大戰略中,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經典成語故事

:baike.baidu./view/28509.?wtp=tt

投鞭斷流

據北魏.崔鴻《前秦錄》載,東晉孝武帝太元年間,前秦苻堅統壹北方後,決心調集百萬大軍,乘勢壹舉消滅東晉,統壹全中國。苻堅召集群臣商議,但大臣們多不贊成,其中有壹位名叫石越的下屬勸阻說:「從星象來看,今年不適合南進。何況晉據著長江的險固,其君王又深獲人民擁戴。我們不如暫時固守國力,生產整軍,等晉內部松動,再伺機攻伐。」苻堅很不以為然地說:「星象之事,不盡可信。至於長江,春秋時的吳王夫差和三國時的吳主孫皓,他們都據有長江天險,最後仍不免滅亡。現在朕有近百萬大軍,光是把馬鞭投進長江,就足以截斷江流,還怕甚麽天險?」苻堅不顧大臣們反對,執意出兵伐晉,親自率領八十萬大軍,逼臨淝水,準備攻打東晉。東晉派大將謝玄、謝石帶領八萬精兵抗敵。苻堅輕敵,想憑藉優勢快攻,卻遭到晉軍頑犟抵抗,並在「淝水」被晉軍打敗,前秦從此壹蹶不振。後來「投鞭斷流」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吾之眾投鞭於江,足斷其流」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軍旅眾多,兵力犟大。

化險為夷的由來!

劉邦和項羽兩人非常敵對,雖然他們都是抗擊秦朝,但卻又想消滅對方,自己稱霸天下.

有壹天,項羽請劉邦到鴻門宴赴宴,飲了壹陣酒,項莊起身說:"軍隊裏什麽都沒有.為了助興,我來舞劍吧!"說完開始舞劍,項伯看出項莊想剌殺劉邦,於是也拔劍上前舞起來.劉邦謀士張良暗示劉邦趕快找借口逃跑,劉邦會意,假意上廁所,偷偷地逃回了自己的營中"化險為夷"

經典成語故事第143集動畫片,經典成語故事全集

詞目 守株待兔發音 shǒu zhū dài tù 釋義 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出處 《韓非子·五蠹》記載:戰國時宋國有壹個農民,看見壹只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守株待兔的故事 示例 吾料兄必定出身報國,豈是守株待兔之輩。(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九十四回) 近義詞 刻舟求劍 墨守成規 反義詞 通權達變

經典成語故事第153集動畫片,經典成語故事全集

壹舉兩得

漢語註釋舉:做事。做壹件事得到兩方面的好處。

出處

語本《東觀漢記·耿弇傳》:“吾得 臨淄 ,即 西安 孤,必覆亡矣。所謂壹舉而兩得者也。”

《晉書·束晳傳》:“二郡田地逼狹,謂可徙遷西州,以充邊土,賜其十年之復,以慰重遷之情。壹舉兩得,外實內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