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再起”中最初的主人公是孫權。
東山再起的歷史故事在江寧周邊地區流傳已久。起源於三國時期孫權
江寧的東山原為土山,據說是當年小秦王趕山塞海神鞭鞭方山時掉下的壹撮土,取名土山。吳開始建都於吳郡(治今江蘇蘇州),後築石頭城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
吳國(229年5月23日 —280年5月1日),三國之壹,為孫權所建立,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公元222年孫權稱王,229年正式稱帝)。由於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
擴展資料:
在南京江寧區東山街道大市口附近,有壹座小土山,大約只有60多米高,名叫“東山”。依山而建的東山公園頗為僻靜,人氣也不旺。
不過,就是這樣壹個不起眼的地方,卻和“東山再起”、“矯情鎮物”這兩個成語有直接關系。這兩個成語都出自同壹個人的同壹件事,那就是東晉謝安及其指揮的淝水之戰。
壹座小山出了壹個成語:
東山再起
相傳東晉謝安在這裏復出.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文學博士俞香順告訴記者:“東山”是中國古代文學中較為常見的壹個典故,如李白作品中就常有,《永王東巡歌》:“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另外還有《東山吟》《憶東山二首》等。
江寧人在很早的時候就已將“東山”作為區域文化符號,乾隆年間的“金陵四十八景”中就有壹景“東山秋月”。
據了解,2008年“東山再起”的歷史故事也被江寧區人民政府列入第壹批江寧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俞教授介紹說,“東山再起”這個成語用來比喻失勢者在壹段時間的潛居醞釀後再次雄起。關於“東山再起”這個成語的發源地,在學術界壹直存在“浙江東山源”和“江寧東山源”兩種說法。
他認為,其實“東山”是中國壹個常見的地名,在全國各地都有“東山”,比如蘇州的“洞庭東山”等。如果壹定要給“東山再起”這個成語找壹個發源地的話,說某壹座“東山”似乎不太合適,應該說是發源於會稽東山和江寧東山這兩座“東山”。因為謝安是從這兩座東山壹步壹步復出的。
人民網-教授詳解:東晉謝安“東山再起”是在南京江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