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與虛偽有關的成語

與虛偽有關的成語

抱樸含真 抱:保;樸:樸素;真:純真、自然。道家主張人應保持並蘊含樸素、純真的自然天性,不要沾染虛偽、狡詐而玷汙、損傷人的天性。

出處:《老子》第十九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晉·陶潛《勸農》:“傲然自足,抱樸含真。”

表裏為奸 表裏:內外;奸:虛偽狡詐。比喻用勾結、欺詐等不正當手段做壞事。

出處: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二十八回:“那姓周的在庫書內,不知虧空了多少銀子,他表裏為奸,憑這個假冊子,要來侵吞款項。”

揣奸把猾 揣:藏。奸:奸詐,狡詐,虛偽。心藏奸詐,行為狡猾。

出處:元·無名氏《十樣錦》第二折:“因某生前揣奸把猾,死後永做餓鬼。”

花言巧語 原指鋪張修飾、內容空泛的言語或文辭。後多指用來騙人的虛偽動聽的話。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論語三》:“‘巧言’即今所謂花言巧語,如今世舉子弄筆端做文字者是也。”

矯言偽行 指言論、行為虛偽不實。

爛漫天真 形容心地純真,不虛偽。

出處:清·陳康祺《郎潛紀聞》第九卷:“李太白著宮錦袍醉眠長安市上,純是爛漫天真,千古豈容第二人裝點此蕃舉動。”

爛熳天真 形容心地純真,不虛偽做作。

棄偽從真 丟棄虛偽而追從真理。

巧偽趨利 巧:奸詐。偽:虛偽。趨:追求,靠近、趨向。奸詐虛偽,唯利是圖,唯勢是從。

出處:《漢書·地理誌下》:“周人之失,巧偽趨利。”

巧言令色 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語,虛偽討好。

出處:《書·臯陶謨》:“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巧語花言 指壹味鋪張修飾而無實際內容的言語或文辭。今多指虛偽而動聽的話。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張生是兄妹之禮,焉敢如此!’對人前巧語花言。”

竊鉤竊國 偷鉤的要處死,篡奪政權的人反倒成為諸侯。舊時用以諷刺法律的虛偽和不合理。

出處:《莊子·胠篋》:“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天真爛漫 天真:指心地單純,沒有做作和虛偽;爛漫:坦率自然的樣子。形容兒童思想單純、活潑可愛,沒有做作和虛偽。

出處:宋·龔開《高馬小兒圖》:“此兒此馬俱可憐,馬方三齒兒未冠。天真爛漫好容儀,楚楚衣裳無不宜。”

天真爛熳 形容兒童思想單純、活潑可愛,沒有做作和虛偽。同“天真爛漫”。

心不應口 心裏想的和嘴裏說的不壹致。指為人虛偽。

出處:明·楊德芳《步步嬌·閨怨》曲:“恨他心不應口,把歡娛翻成僝僽。情兒泛泛,渾如江水流。”

心口不壹 心裏想的和嘴上說的不壹樣。形容人的虛偽、詭詐。

出處:《醒世姻緣傳》第八十二回:“我是這們個直性子,希罕就說希罕,不是這們心口不壹的。”

惺惺作態 惺惺:虛偽的樣子。故意做出壹種姿態。形容虛偽不老實。

皮笑肉不笑 極其不自然地裝出壹副笑臉。形容虛偽或心懷惡意的樣子。

出處:巴金《秋》十九:“王氏看見陳姨太的粉臉上皮笑肉不笑的神情,知道陳姨太在挖苦她。”

道遠知驥,世偽知賢 驥:良馬。路途遙遠才可以辨別良馬,世間的虛偽狡詐才能鑒別賢才。比喻經過長久的磨練,才能看出人的優劣。

出處:三國·魏·曹植《矯誌》“道遠知驥,世偽知賢。”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偷鉤的要處死,篡奪政權的人反倒成為諸侯。舊時用以諷刺法律的虛偽和不合理。

出處:《莊子·胠篋》:“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出處:《論語·為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