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書生成語有哪些

書生成語有哪些

白面儒冠 猶白面書生。指只知讀書,閱歷少,見識淺的讀書人。有時含貶義。亦泛指讀書人。

出處: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八四:“白面儒冠已問津,生涯只羨五侯賓。蕭蕭黃葉空村畔,可有攤書閉戶人?”

白面儒生 猶白面書生。指只知讀書,閱歷少,見識淺的讀書人。有時含貶義。亦泛指讀書人。

出處:《資治通鑒·晉孝武帝太元十二年》:“溫詳之徒,皆白面儒生,烏合為群,徒恃長河以自固;若大軍濟河,必望旗震壞,不待戰也。”

白面書郎 猶白面書生。指只知讀書,閱歷少,見識淺的讀書人。有時含貶義。亦泛指讀書人。

出處:唐·白居易《重過秘書舊房因題長句》:“昔為白面書郎去,今作蒼顏贊善來。”

白面書生 指缺乏閱歷經驗的讀書人。也指面孔白凈的讀書人。

出處:《宋書·沈慶之傳》:“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事何由濟。”

白衣秀士 指未曾獲得功名的書生。

出處:元·馬致遠《嶽陽樓》第二折:“至如呂巖,當初是個白衣秀士、未遇書生,上朝求官。”

尺二秀才 舊時用以譏諷寫俗字的書生。“尺二”即指當時“盡”字的俗體“盡”字。

出處:宋·孫奕《履齋示兒編·文說·聲畫押韻貴乎審》:“誠齋先生楊公考校湖南漕試,……先生見卷子上書‘盡’字作‘盡’,必欲擯斥。考官乃上庠人,力爭不可。先生雲:‘明日揭榜,有喧傳以為場屋取得個尺二秀才,則吾輩將胡顏?’竟黜之。”

峨冠博帶 峨:高;博:闊。高帽子和闊衣帶。古代士大夫的裝束。

出處:元·關漢卿《謝天香》第壹折:“必定是峨冠博帶壹個名士大夫。”

燔書阬儒 焚毀典籍,坑殺書生。同“焚書坑儒”。

出處:《漢書·地理誌下》:“昭王曾孫政並六國,稱皇帝,負怙威,燔書阬儒,自任私智。”

燔書坑儒 焚毀典籍,坑殺書生。同“焚書坑儒”。

焚典坑儒 焚毀典籍,坑殺書生。同“焚書坑儒”。

出處:《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花關索出身傳》:“秦皇獨霸諸侯城,焚典坑儒喪聖文。”

焚書坑儒 焚:燒;坑:把人活埋;儒:指書生。焚毀典籍,坑殺書生。

出處:漢·孔安國《〈尚書〉序》:“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

老生常談 老書生經常說的話。比喻人們聽慣了的沒有新鮮意思的話。

出處:《三國誌·魏書·管輅傳》:“此老生之常談。”

納士招賢 招:招收;賢:有德有才的人;納:接受;士:指讀書人。招收賢士,接納書生。指網羅人才。

出處:《戰國策·燕策壹》:“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二折:“早則是澤及黎民,又待要招賢納士禮殷勤,幣帛降玄纁。”

牛角書生 比喻勤奮讀書的人。

出處:《新唐書·李密傳》:“以蒲韉乘牛,掛《漢書》壹帙角上,行且讀。”

書生之見 指讀書人不切實際或不合時宜的見解。

出處:宋·邵博《聞見後錄》卷壹:“予謂議者以本朝養兵為大費,欲復寓兵於農之法,書生之見,可言而不可用者哉。”

文弱書生 文弱:文雅而體弱。舉目文雅,身體柔弱的讀書人。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下》:“士龍為人,文弱可愛。”

燕頷書生 有封侯之相的讀書人。亦用以稱美誌在建立軍功的士人。同“燕頷儒生”。

壹介書生 壹介:壹個。舊時讀書人的自稱或對普通讀書人的雅稱。

出處:唐·王勃《秋日登洪州滕王閣餞別序》:“勃三尺微命,壹介書生。”

招賢納士 招:招收;賢:有德有才的人;納:接受;士:指讀書人。招收賢士,接納書生。指網羅人才。

出處:《戰國策·燕策壹》:“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二折:“早則是澤及黎民,又待要招賢納士禮殷勤,幣帛降玄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