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卑不亢是壹個漢語成語,拼音為bù bēi bù kàng,意思是:既不自卑,也不高傲,形容待人態度得體,分寸恰當。 也作“不亢不卑”。
不卑不亢近義詞:不驕不躁、不矜不伐
不卑不亢反義詞:俯首聽命、俯首貼耳
不卑不亢出處
明·朱之瑜《答小宅生順書十九首》:“聖賢自有中正之道,不亢不卑,不驕不謅,何得如此也!”
不卑不亢成語故事
春秋末年齊國宰相晏嬰奉命出使楚國,楚王百般刁難他,先是讓他從小門進城,然後說他是矮子,用最差的飯菜招待他,最後用兩個齊國囚犯來羞辱他,均被他的不卑不亢的態度及高超的外交才能所折服,結果楚王自取其辱。
相關造句
1、她在外國人面前表現得不卑不亢。
2、這位外交官不卑不亢,語言得體,表現了應有的風度。
3、我們對外國人應該不卑不亢,而不能低聲下氣。
4、他這人待人接物從來都不卑不亢。
5、他到那邊去做說客,說得不卑不亢。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不卑不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