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敗塗地的意思形容徹底失敗,不可收拾。
壹敗塗地(拼音:yī bài tú dì)是壹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壹敗塗地原指壹旦失敗就肝腦塗染遍地,形容慘敗;後用於潰敗的不可收拾。含貶義;在句中壹般作謂語、定語、補語。
成語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天下方擾,諸侯並起,今置將不善,壹敗塗地。吾非敢自愛,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願更相推擇可者。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壹敗塗地”。
成語故事秦末,由於秦朝暴政,各地諸侯起義不斷,農民領袖陳勝在大澤鄉也發動了起義。這時,沛縣縣令見局勢不穩,看到很多官吏被起義的人民殺死,心裏恐慌,擔心自己的安全。當時蕭何、曹參在縣衙當官,他們建議把逃亡在外的劉邦召回來。
縣令同意了,並派人去召請劉邦,可是當劉邦的人馬來到城下時,縣令又怕劉邦回來罷自己的官。因此,縣令變了卦,他不但下令關閉城門,不準劉邦進城,還打算殺掉出主意的蕭何、曹參等人。蕭何、曹參聽到消息後,就偷偷逃出城外,投奔劉邦,得到了劉邦的保護。
壹敗塗地成語寓意:
當壹個人能夠敗到無法收拾的地步了,可以看出失敗的程度,所承受的心理負擔沈重。個人能力不夠等主觀因素的失敗,經歷過時間的鍛煉,個人的奮起,還是可以東山再起的。
成語告訴人們,外界阻擾的客觀因素,只能是天不時地不利,換個時間場合,也會雪恥。故就算“壹敗塗地”也是成功之母。